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 《静女》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 《静女》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2 13: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
 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八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第二、三课时
教师补充: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一)《诗经》的编纂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二)《诗经》的分类:
1、体例分类?《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姻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二)《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表现手法)
2、《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播放PPT)???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第四、五课时
3.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4.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通假字??
“爱”通“薆”:隐藏??????
“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的???????
“匪”通“非”:不是?“见”通“现”:出现????????
“归”通“馈”:馈赠?
(2)边翻译全诗,边初步整体了解诗歌的内容。?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给我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
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搔腮。
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
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
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第六、七课时
三.归纳主题
??1.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四.人物形象分析?
⑶??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五.布置作业??
  把本首诗改写成现代诗歌
指定几生朗诵,其他学生点评?
第八课时
同题诗欣赏
 静女吟
(唐)孟郊?
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君子易求聘,小人难自从。此志谁与谅,琴弦幽韵重。?
【释义】美艳的女子都相互嫉妒姿色,娴静的女子却独自深居闺阁。看重的是礼仪而非嫁妆,嫁出的不是容貌是美德。君子求聘容易答应,小人求亲自难从命。此种志趣又有谁人能懂,惟将幽韵寓于琴声之中。
  附板书设计:
  ??静女??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语言——押韵、双关、重章叠句???
虚词积累: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作定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的,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庄公十年》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又,其中的。例: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③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命令等。例: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论语?宪问》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④形容词词头。例: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于:
在文言文中,“于”最重要的用法就是介词用法。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于”字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名词(这个名词是地名)则此时为“在”、“到”的意思。“游于三辅”、“舍于其址”;如果在一个短语或句中前边是动词,后边是表示人名的名词,此时句中的“于”是“向”、“对”的用法。“言于孙权”,“赵氏求救于齐”;如果“于”的前面是形容词,他往往又是“比”的意思,如“王若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值得注意的是,“于”用作介词时,还可以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如:
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