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忆读书 课件+素材(2课时,24+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6忆读书 课件+素材(2课时,24+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4 21:39:19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忆读书
部编五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八单元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千层宝典一翻开,
黑白纵横一排排,
历代往事它记载,
知识没它传不开。
谜语:
谜底:( )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读书名言:
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感受。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诗人、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被称为“世纪老人”。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樱花赞》《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助学资料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蜀、魏、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塑造出了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张飞等众多典型人物,描写了大大小小一系列的战争场面,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荡寇志》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作者俞万春(1794—1849),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间“三易其稿”,首尾历22年。本书中,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从七十一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此书的初刻本却又署书名为《结水浒传》。
二、课文朗读
认真听范读,圈出不认识的字,画出难读的句子。
三、学习生字



诸葛亮

舅 舅
jiù
斩 首
zhǎn
凯旋
kǎi

zhuàn
粗 鲁

凶 煞
shà
日 寇
kòu
贾 府
jiǎ
试 卷
报 刊
kān
烦琐
suǒ
栩栩如生

呻 吟
shēn
mǒu
某 人
水 浒 传
宴会
yàn
juàn

chuán
(传说)
(传记)
zhuàn



造句: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传( chuán )说,也有许多的写实传( zhuàn )记。

zháo
(着急)
(高着)
zhāo
造句: 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zhuó
(着手)
zhe
(看着)

juǎn
(卷起)
(试卷)
juàn
造句: 老师卷( juǎn )起试卷( juàn )放在档案盒里,准备第二天集体阅卷。

















jiù
组词:舅舅 舅妈
造句:舅舅从小特别疼我,经常陪我去游玩。
不要写成“白”




jīn
组词:天津 津津有味
造句:暑假,妈妈陪我去天津玩了。
这一横出头




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
津津有味:形容趣味浓厚或有滋味的样子。
消遣: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
烦琐:繁杂琐碎。
期待:期望;等待。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近义词
反义词
期盼
催促——
督促
消闲
烦琐——
琐碎
期待——
消遣——
索然无味
呆若木鸡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
四、整体感知
作者回忆了她七岁时读《三国演义》,后对章回体小说产生兴趣,尤其欣赏《水浒传》。十三岁时读《红楼梦》兴趣不大,到中年后才领会书中的思想感情。回国后读了很多书刊以及自己如何挑选书刊读书的经历。
1.读拼音,写词语。
(1)妈妈每天在这些fán suǒ( )的小事中劳作。
(2)( )kǎi xuán的运动健儿们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3)他的身体日渐shuāi ruò( )。
五、当堂检测
烦琐
凯旋
衰弱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斩首 凯旋 水浒
B.传记 煞气 敌冠
C.派遣 报利 呻吟
A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下读一读课文中提到的几本书。
六、布置作业(共40张PPT)
26 忆读书
部编五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八单元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全文以“忆”为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地 告诉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二、品读课文
齐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读书的感受的?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由此可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也会说这样的句式
一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就往教室里跑。
边读第2~8自然段边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自己幼年读书经历的?说明了什么?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作者介绍了自己第一次读书是在七岁,读的是《三国演义》。
读一读,找一找:为什么作者七岁就开始读《三国演义》呢?
作者被《三国演义》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所以才会决定自己去读。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桃园三结义
津津有味 栩栩如生 翩翩起舞
侃侃而谈 扬扬得意 碌碌无为
“AABC”式的词语
作者尝试阅读《三国演义》,虽然不是很懂,但是坚持了下去,说明了作者对于读书的喜爱。
此后,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
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因为关羽、诸葛亮的死让“我”很难过,所以“我”不想再读下去了;但书中还有很多故事吸引着“我”,所以“我”又继续读。这表明“我”已经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读得非常投入。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作者又尝试阅读《水浒传》,还能总结出书的性质来,说明对这本书非常喜欢。
读一读,找一找:作者为什么对《水浒传》尤其欣赏呢?
作比较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作者介绍了《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和《荡寇志》作了对比,体现出作者对读书越来越喜欢,而且还有很多收获。
读一读,找一找:作者还回忆了在幼年读的什么书呢?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随着作者年龄越来越大,读的书也更加复杂,对书的感悟也不一样了,可见读书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的领悟。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得不到的。
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了作者从读书中感受到了最大的快乐,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
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我在十二三岁时”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第9、10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挑选好书来读的?
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读书多了,就要学会挑选,作者告诉我们要“读好书”。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
作者运用举例、对比的手法,将几本书进行比较,告诉我们要找出好书来进行阅读,“读好书”。
思考: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告诉我们什么?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将现代的文艺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好的来读,糟糕的直接抹去,可见作者对读书的要求很高。作者认为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才是好书。
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我也会说这样的句式
生活就像一场球赛,哪怕水平再烂,也要努力踢得精彩。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作者运用俗语告诉我们,读书要会挑选,要“读好书”。
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
1、故事情节精彩
2、人物形象生动
3、有真情实感
4、语言质朴浅显
齐读第11、12自然段,思考: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读书道理?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总结全文,教育我们要喜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朗读指导
在朗读作者回忆读书的时候语调要轻快,流露出对作者的羡慕、敬佩之情。
三、结构梳理
读书好
忆读书
能感染人、陶冶人
能扩大知识面
有助于写作
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多读书——从小至晚年仍在读书
读好书——要会挑选、比较
四、拓展延伸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有关读书的古诗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文章按照________顺序介绍了自己读书的过程。
(2)在读书中,作者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获得快乐和懂得大道理
五、当堂检测
2.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
A说明“我”读书融入了感情,读得非常认真。
B是我觉得伤心,所以才会哭。
C“我”很喜欢哭。
3.你经常读书吗?在读书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示例:我经常读书,我也非常喜欢读书。在读书的时候,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读书还让我静下来,由一个假小子变成一个真正的淑女。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并写下来。
2、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
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