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3.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预学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课本,自主完成课前学习单的任务,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基础上,经历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提高迁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自我建构
演示情境: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妈妈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红吃了其中2块,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
师:你能根据情境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
师: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
生1:小红和爸爸一共吃的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
生2:小红和妈妈一共吃的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
生3:爸爸和妈妈一共吃的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4:我比爸爸(妈妈)多吃的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5:爸爸比妈妈多吃的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师: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类分数的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二、解惑辨析
1、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选择:+表示什么含义?等于多少呢少?
重点说明意义:
(a)这道题分子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呢?
(b)和与两个加数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分母为什么不变?分子为什么相加?
(d)小组交流一下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的原因。
(e)总结计算方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选择:-表示什么含义?
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联想整数加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吗?
4.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三、应用反馈
1.填空:
2. + - + +
四、自我超越
1. 妈妈和小红一共吃了蛋糕的 ,爸爸吃了 ,他们家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多少?
2. 一个花坛,用它的 种月季花,剩下的种菊花,菊花占花坛的几分之几?
【教后反思】
在双自我模式下教学本课,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单预学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方向,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在加上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生动、有效的活动,特别是通过观察、思考、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算理引入算法的重要过程,使学生明白: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是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只用分子进行加、减。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明白算理是算法的灵魂,而且避免了机械用法,单纯记忆的弊端,达到“明理驭法”的目的。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波利亚曾经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课堂上适时让学生合理猜想,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本节课教师在教学简单分数加减法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结果是多少?再进行合作讨论验证猜想。学生经历了从“合理猜想”到“小心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本课的又一亮点在于课堂上有充分的精力进行拓展提高,将同分母分数相加大于、等于1的情况理解透彻我想这也就是“双自我”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最大的区别。当然本课也有许多不足和遗憾,如在小组活动中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使个别组的合作不是十分有效;在小组活动中,如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小组长的一言堂现象等问题都是我们今后教学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