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文言文知识复习课件(苏教版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文言文知识复习课件(苏教版必修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8 20:4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1.輮以为轮( , )
2.虽有槁暴( )( ,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4.君子生非异也( , )
5.传道受业解惑也 ( , )
6.或不焉( )
7.举酒属客 / 举匏尊以相属( , )
8.冯虚御风( , )
9.山川相廖 ( , )
10.举匏尊以相属 / 一尊还酹江月( , )
11.自余为僇人 ( , )
12.梦亦同趣 ( , )
13.暴秦之欲无厌( , )
14.当与秦相较( , )
1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
通假字
1. 以为轮(古义: ;今义: )
2.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
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今义: )
6.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
9.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 )
10.今之众人(古义: ;今义: )
11. 圣人之所以为圣(古义: ;今义: )
古今异义
12.小学而大遗(古义: ;今义: )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 )
14.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 ;今义: )
15. 白露横江(古义: ;今义: )
16.凌万顷之茫然(古义: ;今义:)
17. 日与其徒上高山(古义: ;今义: )
18.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今义)
19.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 )
20.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 ;今义: )
21.其实百倍(古义: 今义: )
22.思厥先祖父(古义: 今义: )
23.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 )
24.后秦击赵者再(古义: ;今义: )
25.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今义: )
26.刺客不行(古义: ;今义: )
2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 ;今义:)
28.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 ;今义: )
29.而气候不齐(古义: ;今义: )
30.韩、魏之经营(古义: ;今义: )
31.齐、楚之精英(古义: ;今义: )
32.可怜焦土(古义: ;今义: )
3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今义)
34.率赂秦耶(古义: ;今义: )
特殊句式
(一)状语后置
1.有介词“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而耻学于师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学于余 /
游于赤壁之下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赵尝五战于秦 /
其势弱于秦 /
多于南亩之农夫 / 多于机上之工女 /
多于在庾之粟粒 / 多于周身之帛缕 /
多于九土之城郭 / 多于市人之言语
齐人勿附于秦 /
善假于物也
2.有相当于“于”的介词“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相与枕藉乎舟中
3.其他
后秦击赵者再
(二)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凌万顷之茫然 /
苟以天下之大
(三)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秦人不暇自哀 /
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四)被动句
不拘于时/
皆我有也/ 洎牧以谗诛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函谷举
1.劝:劝学( )
2.中:木直中绳( )
3.就 :金就砺则利( )
4.疾 :声非加疾也( )
5.彰:而闻者彰( )
6.假 :假舆马者( )
7.致:而致千里( )
8.兴: 风雨兴焉( )
9.强: 筋骨之强( )
10.庸: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重点实词
11.幸:而望幸焉( )
12.凌:凌万顷之茫然( )
13.方:方其破荆州( )
14.卒:而卒莫消长也( )
15.曾: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16.更:洗盏更酌( )
17.缘:缘染溪( )
18.志:故为之文以志( )
19.引:引觞满酌( )
20.安:而今安在哉( )
21.非:非兵不利( )
22.诚:诚不得已( )
23.甚:子孙视之不甚惜/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4.从: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25.毕:六王毕( )
26.辞:辞楼下殿( )
27.取:奈何取之尽锱铢 / 秦以攻取之外( )
28.是: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居是州 / 是岁
     /是又在六国下矣( )
29.苟:苟非吾之所有 / 苟以天下之大( )
30.穷:穷回溪 / 穷山之高而上/ 而不知其所穷
31.走:直走咸阳( )
32.顾:赢得仓皇北顾( )
33.无以:无以至千里 ( )
34.不及:不及孔子( )
35.常师:圣人无常师( )
36.向:①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②并力西向( )
37.使: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②使负栋之柱/ 使天下之人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38.爱: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使六国各爱其人     /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② 秦爱纷奢( )
39.望:①七月既望( )
     ② 而望幸焉( )
     ③望美人兮天一方( )
40.利:①金就砺则利 / 蚓无爪牙之利 / 非兵不利( )②非利足也 ( )
41.绝:①而绝江河( )
     ②不绝如缕( )
42.善:①善假于物也( )
     ②积善成德( )
     ③ 战不善( )
43.惑: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孰能无惑 / 其为惑也/ 惑之不解( )
     ② 则耻师焉,惑矣( )
     ③惑而不从师( )
44.闻:①而闻者彰( )
     ②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45.道: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 道之所存(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④破灭之道也( )
     ⑤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人道寄奴曾住( )
46.固: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固一世之雄也 / 固不在战矣 / 理固宜       然( )
    ② 日益骄固( )
47.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48.知: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句读之不知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杳不知其所之也( )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49.徒:① 郯子之徒( )
②日与其徒上高山( )
50.如: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 不绝如缕( )
51.歌:①歌曰( )
② 倚歌而和之( )
③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 / 朝歌夜弦( )
52.尽:①肴核既尽 / 薪不尽 /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奈何取之尽锱铢( )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
③尽态极妍( )
53.举:①举匏尊以相属( )
②举以予人( )
③函谷举( )
54.始:①始指异之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 始有远略( )②始速祸焉( )
55.或:①或师焉,或不焉( )
②或曰( )
③ 或未易量( )
56.兵:①非兵不利( )
②而秦兵又至矣( )
③斯用兵之效也
57.已:①学不可以已( )
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58.盖: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② 盖失强援( )
59.得:①而神明自得 / 大则得城 / 然后得一夕安寝( )
②此言得之( )
③诚不得已 /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谁得而族灭也( )
60.势:①有如此之势/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②其势弱于秦( )
61.一:①用心一也( )
②四海一( )
③楚人一炬( )
62.下:①辞楼下殿( )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③下江陵( )
④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⑥游于赤壁之下 / 是又在六国下矣( )
63.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谁得而族灭也( )②士大夫之族( )
64.故: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故垒西边( )
65.终:①终继五国而迁灭( )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66.亡: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67.暴:①暴霜露( )
②虽又槁暴( )
③暴秦之欲无厌( )
68.师:①惑而不从师 / 而耻学于师(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或师焉,或不焉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③不耻相师( )
④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孔子师郯子( )
69.无: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70.负:①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
②使负栋之柱( )
①表并列,一般不译,可译为“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蟹六跪而二螯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重点虚词
1.而
(1)连词。
(2)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3)通“如”,好像,如同
(4)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可译为“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④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⑤表承接,可译为“就”,或不译
到则披草而坐 /
倾壶而醉 /
卧而梦 /觉而起 / 起而归 /
穷山之高而止 /
骊山北构而西折 /
赂秦而力亏/
谁得而族灭也
⑥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然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而寒于水 /
而见者远 / 而闻者彰 /
而绝江河 /
而耻学于师 /
而不知其所止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不敢言而敢怒
⑦表修饰,连接状语,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吾茶尝终日而思矣 /
客喜而笑 /
施施而行 /
漫漫而游 /
攀援而登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返回

(1)语气助词。
(2)介词。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相与枕藉乎舟中
(3)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悠悠乎与颢气俱 /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3.乃
(1)副词。
 ①却,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于是,就
 ③才,这才
 ④只,仅仅
(2)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3)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
4.其
(1)代词。
(2)副词。
(3)连词。
(4)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②第一人称代词。“我、我(自己)”“我的、我(自己)的”
③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高下之势, 然洼然
①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②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③表祈使语气,可译为“可”“还是”
①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②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返回
5.且
(1)连词。
①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②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③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
(2)副词。
①表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
②表示暂时,可译为“暂且”“姑且”
③表示接近,可译为“将近”
6.所
(1)助词。用在动词或介词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2)“为……所……”,表示被动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表示手段或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为
(1)(wéi )动词。
①成为,变为
冰,水为之 / 其为惑也 / 自余为 人 / 邯郸为郡 / 为秦宫人
②治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做
故为之文以志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④作为,当作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⑤认为⑥担任⑦表判断。是,算是
(2)介词。
①(wéi )表被动。②(wèi )替,给。③(wèi )向,对④(wèi )因为⑤(wèi )为了
(3)语气词。位于句尾。
8.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在这里”
风雨兴焉/ 蛟龙生焉 /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2)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们”
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
(3)语气词
(4)词尾,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9.以
(1)连词。
(2)介词
(3)动词。①认为,以为。②任用。
(4)复音虚词“是以”,可译为“因此”。
①表目的关系,可译为 “来”“用来”
作《师说》以贻之 / 故为之文以志 / 举以予人 / 则足以拒秦
②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③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翻译时可加入“所以”)
④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⑤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⑥表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①因,由于
不赂者以赂者丧 / 洎牧以谗诛
②用,拿
秦以攻取之外 / 以地事秦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凭,凭借
苟以天下之大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④把
至丹以荆卿为计
⑤在……时候
⑥凭借……的身份
⑦按照,依据
返回
10.因
(1)介词。
①因,由于
②凭借,依据
③趁着,趁此
④通过,经由
(2)连词
表因果关系,“因为”
(3)副词。“于是”“就”
(4)动词。“沿袭”
(5)名词。“缘由”“原因”
11.于
(1)介词
(2)复音虚词“于是”。
①译为“在”
游于赤壁之下/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余响于悲风
②译为“向” 学于余 / 而耻学于师
③译为“从” 青取之于蓝 / 月出于东山之上
④译为“对”“对于”
于其身也 / 齐人勿附于秦 / 善假于物也
⑤译为“比”
而青于蓝 / 而寒于水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其势弱于秦 / 多于南亩之农夫 / 多于机上之工女 / 多于在庾之粟粒 / 多于周身之帛缕 / 多于九土之城郭 / 多于市人之言语
⑥译为“到” 辇来于秦
⑦译为“跟”“同” 赵尝五战于秦
⑧译为“被” 不拘于时
返回
(2)复音虚词“于是”。
①用法与现代汉语同,连词表承接或因果。
②古今异义。“从此”“在这时”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返回
12.与
(1)动词。
①(yǔ)亲附,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yǔ)给予,授予③(yǔ)赞许,赞成④(yǔ)帮助,援助⑤(yù)参加
(2)连词。(yǔ)和
(3)句末语气词。(yú)
13.则
(1)连词。
①表承接,译为“就”“便”“那么”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秦之所大欲 / 则胜负之数 /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②表转折,译为“可是”“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表假设
④用在对比句中,可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者
代词
①者字结构。“的人”“的东西”“的地方”“的事情”
②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③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④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⑤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
⑥前面有“若”“似”“如”等词,译为“像……的样子”“……似的”
15、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
②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些”。
郯子之徒 / 士大夫之族 / 故为之文以志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②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不知日之入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音节助词。调节音节。
(3)动词。“到……去”
杳不知其所之也
16、然
(1)连词。
①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②复音虚词“然而”,可译为“如此这样,可是……”
③复音虚词“然则”,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2)代词
“这样”。
使之然也 / 何为其然也 / 理固宜然
(3)助词。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岈然洼然
②作应对之辞。
17.虽
(1)连词。
①表示假设关系。“即使”
虽有槁暴 / 虽一毫而莫取
②表示让步关系。“虽然”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2)复音虚词。“虽然”,可译为“虽然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