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七单元
第2课时
22
一、复习导入
我会认读
严肃 清晰 竟然 抱负
胸怀 追问 赞叹 疑惑
沉郁 忘怀 果真 非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第1-10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魏校长提出的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呢?
2.周恩来读书的目的和其他学生有什么不同?
新学期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
因为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当中,国家被欺辱,人民生活艰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担负着中国希望的少年。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校长提出了这个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意义重大,因此是严肃的。题。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其他学生的回答
周恩来的回答
对比
神态、动作描写
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而读书
为中国千万受苦大众的幸福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 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从这里可以看出魏校长听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感到很意外、很吃惊、很骄傲、很佩服!尤其感叹号更能看出魏校长的激动心情。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问句
有感情地朗读第11-14自然段,思考:
1.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伯父是怎样嘱咐周恩来的?3.周恩来对伯父的话理解吗?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 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简单介绍了周恩来的出生,他去奉天上学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疑问句
周恩来的表现
无奈、担忧
伯父的回答
自由地朗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
1.作者用了哪个词语说明租界的景象与别处的不同?
2.周恩来目睹了一件什么事?3.这件事让他有什么体会?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环境描写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可怜
可恶
敢怒不敢言
通过这几类人的表现,看出“中华不振”的原因
朗读指导
读“谁又敢怎么样呢”时,要读出敢怒不敢言、无奈的语气。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比喻
形象地写出周恩来的内心极度焦灼和苦思。
前后照应,先果后因
课后第二题中的诗句是什么意思?你能从中找出周恩来立此志向的原因吗?
三、课文回顾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原因是他耳闻了伯父的“中华不振”,而( ),又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到外国人的欺凌而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体会到了( )的分量之重,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 )和远大志向。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博大胸襟
四、拓展延伸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他的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 “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周恩来的故事
五、当堂检测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C.听到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读书而受到刺激。
B
2、联系课文理解句子。
“有志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此生”指______________,
“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
有志向的人
有志向的人,都要向周恩来学习
周恩来
仿效
六、布置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 ,找出一两个为劳苦大众立志读书的人物,把他们的故事给同学说一说。
2.小练笔:你为什么而读书?仔细想一想,再把它写下来,注意写清理由。
七、结构梳理
博大胸怀
远大理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中华不振
切身体会:目睹妇女受欺凌(共25张PPT)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部编四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22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的远大志向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看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青年团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上海《青年报》总编辑,《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北京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务。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
作者简介
资料袋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二、朗读课文
注意听老师范读,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用笔画下来。
三、生字新词
我
读
会
崛起
师范
魏校长
清晰
淮河
困惑
斥责
jué
fàn
wèi
huái
huò
chì
xī
xiào
效仿
惩处
chénɡ
我
写
会
肃
晰
振
胸
怀
赞
效
凡
顾
训
斥
默
生
归
字
类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赞
晰 振 胸 怀 效 顾 训
独体结构
肃 凡 斥
识
方
字
法
加一加:
日 +析=晰
月+匈=胸
夸奖,称扬。
赞
字源:
(会意):小篆 隶书
sù
书写指导:一竖贯穿上下,先写外围左撇右竖,再写里边短撇和点。
部首:肀
组词:严肃 肃穆
音序:S
肃
重
字
点
指
导
书写指导:日字要窄小,木字细长,斤字首撇短平、第二撇竖长,末笔竖要长些。
部首:日
组词:清晰 明晰
音序:X
晰
xī
清晰的图像
书写指导:左右两边长中间短,川字首笔是竖撇,第二笔要短,最后一笔最长。
部首:讠
组词:训斥 教训
音序:X
训
xùn
崛起:兴起的意思。
词
理
语
解
造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崛起,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
清晰:清楚。
造句:他回答这个问题时条理非常清晰。
抱负:远大的志向。
造句:老一辈革命家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抱负。
胸怀:胸襟。 本文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造句: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
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造句: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租界是不允许中国
人随便进入的。
沉郁:低沉郁闷。
造句:这几天奶奶病了,爸爸的心绪很沉郁。
巡警:现在指执行巡逻任务的警察,主要负责 维护治安;旧时指警察。
造句:过去租界内的治安是中国巡警给维护的。
训斥:训诫和斥责。
造句:他被父亲训斥了一顿。
三、整体感知
3.在租界目睹了中国人被欺负的场面后,明白了伯父的话。
2.初到东北,无法理解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得喝彩。
四、当堂检测
清晰(xī xì) 淮南(zhǔn huái )
师范(fàn juǎn) 疑惑(huò hò )
1.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
√
√
√
2、读一读,连一连。
坚定的
沉郁的
热闹的
表情
情景
回答
严肃的
问题
不幸的
女人
五、布置作业
1.会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写了他哪几件事情。
3.把你感受比较深的地方在文中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