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干洁空气
水汽
氮
地表温度
成云致雨
太阳辐射
凝结核
温度
运动状况
对流
降低
对流
平流
升高
水平
电离层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红外
长波
长波
保温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氮气
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氧气
植物光合作用,调节地表温度
臭氧
合成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
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
适合飞机飞行
平流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高层大气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太人波长较短的
被臭氧和氧原子吸收吸收
具有
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被水汽和
吸收
性
能量集中的
被吸收得很少
使地面增温
到达地面
少部分透过,返回宇宙空间
地面
长波
辐射
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和
吸收,使大气增温
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高度/k
低
小
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
50
天气晴朗
平流
12
CO2
H2O
天气
对流
!!!!
多变
高大层0
∫ftf
多
气压大气
80-60-40-2002040
密度
流度/水汽
尘埃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大气上界
大气射
吸收
地面
吸收
射向地面
地面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少短波辐射少>长波辐射
太阳
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大
射
射
大气向
大气
逆辐地
射面
地面吸收
你
地
过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部分太阳
地面增温后形成大气增温后形成大
辐射到达地
地面辐射,大部气辐射,其中向下
面,地面吸
分地面辐射的热|的部分称为大气逆
收后增温
量被大气吸收,辐射,它把大部分
使大气增温
热量返还给地面
太阳暖大地
水汽
(太阳短波辐射)
干洁空气组成
大气的受
固体杂质
大1气圈]热过程
大地暖大气
高层大气
气日与大气
(地面长波辐射)
平流层直圆运动「大气对地
对流分层
大气还大地
作用
(大气逆辐射)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2.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物质组成、各层的特点及其成因,并掌握各层与人类的关系。(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结合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1.低层大气主要的组成物质有哪些?2.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地理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对人类活动分别有何影响?4.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有何影响?5.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它有何地理意义?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1)氮:含量最多,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4)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5)尘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是云雨形成的凝结核,但会危害人类呼吸系统。
[特别提醒] 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
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是不变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却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水汽主要聚集在大气的低层,一般是夏季多于冬季,低纬多于高纬。固体杂质也多集中于大气的低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化;固体杂质一般是陆上比海上多,城市比乡村多,冬季比夏季多。
3.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水平运动为主
适合飞机飞行;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C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
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特别提醒]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2)无论哪一大气层,气压都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3)太阳活动强烈时,高层大气的电离层会受到干扰,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1.将大气成分与对应的作用连线。
2.将大气圈各层与人类关系连线。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地面的增温过程
3.大气的增温过程
(1)地面增温
①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②特征: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波段,为长波辐射。
(2)大气增温
[图表点拨] 教材第29页图2?1?5,该图展示出:
(1)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对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削弱作用),但绝大多数太阳辐射都透过大气层被地面吸收。
4.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
(1)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因辐射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被称为大气逆辐射。
(2)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名师点拨] 大气逆辐射并不只存在于晚上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
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主要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晚上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显著。
[微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请问“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源,越往高处接受到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大气的垂直分层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伴随着一声轰鸣巨响,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携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在破晓中划出一道亮丽的金色弧线,向着月球飞去。12月1日23时许,嫦娥五号成功着陆月面,开展了太阳翼展开、机构解锁等相关准备工作。12月2日4时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及封装。
问题1 (区域认知)长征五号发射过程中,先后穿过的大气层有哪些?
提示:先后穿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问题2 (综合思维)太阳活动会对高层大气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太阳活动带来的高能带电粒子可能会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扰乱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1.大气垂直分层的高度范围
分层
高度范围
对流层
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高纬:8~9
km
平流层
对流层顶部至50
km
高层大气
从平流层顶部到大气上界
2.大气垂直分层的特征及成因
分层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运动强烈,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高层大气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大气密度很小
距地面远,受引力影响小
3.对流层天气现象多变的原因
4.平流层适合高空飞行的原因
[名师点拨] 逆温现象及危害
(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如图所示),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危害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1.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
(2)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 )
A.气温降低
B.气压升高
C.密度减小
D.湿度增大
(3)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升空20分钟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 )
A.迅速进行迫降
B.不断降低飞行高度
C.保持原有高度
D.升至万米以上高空
(1)A (2)C (3)D [第(1)题,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大气组成成分的比例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如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第(2)题,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对流层气温降低,平流层气温上升,高层大气气温先降低后上升;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而气压降低、密度减小、湿度降低。第(3)题,雷雨天气一般出现在对流层,飞机遇到雷雨天气说明还在对流层,对流层由于大气对流现象明显,大气不稳定,不适宜飞机飞行,飞机应升至万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层,以保证安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在月球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温差可能超过350
℃。所以,月球上山峰的向阳面比火焰山还要热,而山的背阳面却比冰窖还要冷得多。当月球被地球遮住时,温度会更低。
问题1 (地理实践力)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提示:
问题2 (综合思维)分别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和近地面的影响。
提示:大气通过反射、散射、吸收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问题3 (综合思维)简要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提示:月球表面无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其温度很高;夜晚无大气逆辐射,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散失热量多,使其温度很低。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特点
被削弱的辐射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大气分子、颗粒微小的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无选择性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黎明天空呈灰白色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紫外光、红外光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利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农业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等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但近地面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主要是因为( )
A.大气吸收①少
B.大气吸收②少
C.地面吸收③少
D.地面吸收④少
(3)图中箭头④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削弱作用
C.地面反射作用
D.地面削弱作用
(1)B (2)B (3)B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图中各数字代表的含义,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第(1)题,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第(2)题,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辐射强,但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第(3)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少。]
地理实践力:观察农业生产中的温室大棚生产
温室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温室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的种类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温条件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
下图为在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摄的照片。据图完成1~3题。
1.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2.冬春季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亮镜面膜,对其悬挂位置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墙,提高棚内温度
B.北墙,增加棚内光照
C.南墙,增加棚内光照
D.北墙,提高棚内湿度
3.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1.B 2.B 3.C [第1题,塑料大棚相当于温室,可以减弱光照强度,提高大棚温度,从而有利于调节大棚内的空气的温度和土壤水分,因此B项错误。第2题,冬春季节,太阳光照条件差,在北墙悬挂光亮镜面膜可通过反射阳光增加棚内光照,促进光合作用。第3题,夏季光照强,黑色尼龙网可削弱过强的太阳辐射,并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本题组通过农业生产中的温室大棚生产,主要考查了大气的保温效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温室大棚覆盖层(塑料薄膜或玻璃)能够让太阳短波辐射进入大棚内部,大棚内的地面辐射不能透过大棚覆盖层散失,从而达到保温作用。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以调节地表温度;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3.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2)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平流层是航空飞行的理想空域,臭氧主要分布于该层。(3)高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高先降低后升高,其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影响。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都能透过大气来到地面。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都被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只有一小部分能透射到宇宙空间。5.大气增温的同时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朝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题组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地球大气又被称为“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
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1~2题。
气体成分
体积占比(%)
氮(N2)
78
氧(O2)
21
氩(Ar)
0.934
二氧化碳(CO2)
0.33(变动)
1.地球大气被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氮和氧( )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占大气成分的99%
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缺的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2.目前,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原因有( )
①植树造林 ②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A 2.B [第1题,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25
km以下)成分中,氮和氧约占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第2题,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森林遭到破坏和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据此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3.A 4.C [第3题,由图可知该层大气高度为12~50km,为平流层;平流层底部存在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增温,底部升温快,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图中横坐标越往右温度越高,①符合该特征。第4题,对流层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非平流层;对流层大气靠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平流层温度与二氧化碳没有直接关系;平流层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对流层,非平流层。]
题组2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频繁遭受雾霾侵扰,受其影响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100米,部分高速封闭。读雾霾中的城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5~6题。
5.雾霾中能看见汽车红色尾灯,是因为红光( )
A.释放能量最高
B.容易被反射
C.不易被吸收
D.不易被散射
6.受雾霾影响( )
A.白天①增强
B.白天②减弱
C.夜晚③减弱
D.昼夜温差增大
5.D 6.B [第5题,在可见光中,红色光不容易被散射,因此在雾霾中能看见汽车红色尾灯。第6题,据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受雾霾影响会减弱,A项错误;②为地面辐射,由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因此地面辐射也会减弱,B项正确;③为大气逆辐射,雾霾起到了云层的作用,因此夜晚大气逆辐射会增强,C项错误;出现雾霾天气,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但是大气逆辐射增强,因此昼夜温差会减小,D项错误。]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30活动
1.略。
2.提示:阳台由透明玻璃封闭而成,它能让太阳短波辐射无阻挡地进入室内,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使室内空气增温,并向外辐射长波;但玻璃具有阻挡长波辐射通过的功能,这样封闭的阳台内的能量就得以聚积,从而使温度较高。
3.提示:在中纬度地区的植物园内可以采取给热带植物搭建温室的方法使热带植物安全越冬。温室可用玻璃或塑料等透明材料制成,它们能够让太阳短波辐射无阻挡的进入室内,使室内增温,但却阻挡了室内长波辐射射向室外,从而使室内热量得以积聚,形成温室效应。
PAGE
-
13
-(共74张PPT)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冷热不均
气压差
高气压
低气压
低压区
水平气压
梯度力
等压线
低压
地转偏
向力
平行
摩擦力
斜交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A地受热,空气
地面形成
高空形成高气
水平
升
C两地冷却
近地面形成
气压
产生
空气
高空形成低气
差
高空:空气从
C两地扩散热
环流
近地面:空气由两地流向A
形成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低
低
高
低
高
777777777777
B冷却
受
C冷却
探究点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N4▲▲▲▲▲▲图例
西厢堂屋东厢植被
輯
厕所
厨房水泥地
[大气的运动
热力环流
水平运动
受力情况
成因
过程
实例
(高空)
海陆风、「水平气压地转偏摩擦力
受热不均匀
城市热梯度力向力
岛环流
受热(近地面)冷却山谷风
形成高空风」
等
形成近地面风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大气的热力环流过程,进而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的方向。(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什么是热力环流?2.简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方向有何特点?4.高空中的风主要受哪些力的影响?其运动方向有何特点?5.近地面的风主要受哪些力的影响?风向有何特点?
一、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形成过程
(1)垂直运动
(2)水平运动
[特别提醒] (1)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2)“热低压、冷高压”仅适用于同一水平面上两地区相比较;不适用于垂直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压也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微思考] 气流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吗?
提示:不一定。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主要受地面温度变化影响,有可能由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而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3.主要作用力及特征
(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区。
(2)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
(3)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
4.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与等压线平行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理想风向
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高空风向
受F和P(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
受F、P和f(摩擦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斜交
[名师点拨] (1)读图判断等压线图上的风向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如果没有告知等压线图是表示近地面还是高空时,可借助等压线气压值的大小确定:一般等压线气压值在1
000百帕左右为近地面,低于800百帕为高空。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转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转的处于南半球。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
2.摩擦力阻碍风速但不影响风向。
( )
3.海面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大。
( )
4.北半球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并向左运动。
( )
提示:1.×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2.× 摩擦力既影响风的速度也影响风向。
3.√ 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摩擦力不同,陆地表面摩擦力大,海洋表面摩擦力小,所以相同气压条件下,海洋表面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大。
4.× 在高空,风基本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在以上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逐渐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最终可偏转至平行于等压线。
热力环流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问题1 (综合思维)诸葛孔明发明的这种设施是怎么升空的呢?孔明灯里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
提示: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热力环流。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假如你在家乡山东的除夕夜放了一个孔明灯,孔明灯升空后一般会飘向哪个方向?为什么?
提示:向东南方向飘。因为山东冬季多吹西北风,故孔明灯会飘向东南方向。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我国南方有“稻草烧塔”祈求来年丰收的习俗。稻草燃烧过程中塔中心火势猛,静风条件下灰烬会落在火塔的外围。稻草燃烧过程中气流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地面冷热不均。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键把握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①②③④处风向。
2.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大小
①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3.常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一种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山谷、山坡的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
(1)海陆风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1.下图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读图,回答(1)~(2)题。
(1)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B.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C.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2)该房屋模型能够提升室内温度,所利用的地理知识是( )
A.气流辐合下沉
B.大气环流
C.气流辐合上升
D.热力环流
(1)D (2)D [第(1)题,冬季的白天,房间甲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房间乙温度低,为下沉气流,因此空气流动方向是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房屋模型利用热力环流原理提升了室内温度。]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问题1 (综合思维)风的形成受哪些力的影响?
提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问题2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过江千尺浪”说明风力较大,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提示: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就越小。
1.形成风的三种力
作用力
方向
大小
对风的影响
风速
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
不影响风速
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夹角越小
2.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指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指从南向北吹的风。
(2)风向表示方法: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如下图所示。
(3)在气压场中画风向的方法
①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画出实际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
③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4)风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5)风向的应用: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定三力、定近地面或高空。
2.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回答(1)~(2)题。
(1)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①地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东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C (2)B [第(1)题,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据图可知,③地等压线最为密集,风力最大。第(2)题,在水平方向上,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根据图示等压线分布判断,①地的风向为偏东风。]
地理实践力:穿堂风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小明暑假到威海某农村姥姥家度假,发现堂屋虽没有空调,但白天因有“穿堂风”而感觉凉爽。下图为房屋布局图。据此回答1~2题。
1.与“穿堂风”形成有关的地理原理最符合的是( )
A.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B.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C.温室效应原理
D.热胀冷缩原理
2.此时,“穿堂风”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D.由南向北
1.A 2.C [第1题,因堂屋北侧的植被和南侧的水泥地热力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和夜晚受热不均,从而形成热力环流。故选A。第2题,白天,南侧的水泥地气温高,气压低;北侧的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动。故选C。]
本题组通过“穿堂风”现象,考查了热力环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小明姥姥家南侧是水泥地,白天气温高,气压低;北侧是植被,气温低,气压高,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动形成“穿堂风”。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2.地区间的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都是常见的热力环流。3.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水平气压梯度。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区。4.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5.高空,风基本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题组1 热力环流
下图是某中学生绘制的不同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① ②
③ ④
1.图中所示热力环流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A.不同地区间的热量差异
B.不同地区间的气压差异
C.不同地区间的海陆差异
D.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1.B 2.A [第1题,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可知,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受冷气流收缩下沉,故①图错误。白天裸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草地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②图正确。夜晚沿海地区应该吹陆风,③图错误。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故④图错误。第2题,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
题组2 大气的水平运动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4.从图示来看(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3.D 4.C [第3题,近地面空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第4题,近地面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A、D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B项错误;高空大气运动可忽略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项正确。]
下图是北半球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5~6题。
5.①处的风向不可能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偏南风
D.偏西风
6.关于图中①②两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②处的风速较大,因其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B.②处的风速较大,因其大气运动时地面的摩擦力较大
C.②处的风速较大,因其气压值较高
D.①处的风速较大,因其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5.A 6.A [第5题,根据①处在等压线图中的位置,过①点作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转,①处的风向应为西南风,故①处风向不可能为东南风,A正确。第6题,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读图可知,②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较大,A正确。]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31~32活动
1.提示:根据图2?1?9,填写下表。
近地面温度
近地面气压
空气垂直运动方向
高空气压
近地面气流
高
低
膨胀上升
高
由周边流入
低
高
收缩下沉
低
流向低气压区
2.提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陆地上气温高,海洋上气温低,在陆地的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夜晚,陆地上的气温低,海洋上的气温高,在陆地的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
3.提示: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中心区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城市中心由于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而郊区由于气温相对较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材P33活动
1.提示:在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提示:图2?1?13中,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渐渐变小,最后与等压线平行;图2?1?14中,风向总是与等压线斜交。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高空风向决定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近地面风向还受到地面摩擦力的作用。
3.提示:南半球高空的风,风向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二者共同作用下,风向向左偏转,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由于风还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者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向左斜交,具体如下图所示。
高空:
近地面:
F1——水平气压梯度力
F2——地转偏向力
F3——摩擦力
PAGE
-
13
-(共72张PPT)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1课时 水圈的组成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万分之四
海水
冰川
水资源
太阳辐射
高于
降低
储存库
调节
滞后
上升
温度
溶解的盐类
35‰
较低
较高
晒盐
长芦
莺歌海
布袋
质量
红
波罗的
大
小
盐度
增大
吃水深度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海水温度
海水盐度和密度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3
地中海的|密度较大,
表层海水由
流向
盐度高「海水下沉
底层海水由
流向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分/法技/巧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盐度/‰
36
35
34
33
32
S60°40°20°0°20°40°60°N
重要性
水圈的组成
水主体
组成
含义
海\性
温废分布规律
盐度
水质
影响因素
密度
作用第1课时 水圈的组成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水圈的组成。(区域认知)2.结合图文资料,识记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地理实践力)
1.水圈有何特点?主要由哪些水体组成?2.海水的性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3.海水热量的来源是什么?海水温度有何分布规律?4.海水温度的变化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5.什么是海水的盐度?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哪些?6.海水的盐度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7.什么是海水的密度?海水密度有何分布规律?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特点
(1)水圈的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
(2)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
(1)主体——海水。
(2)陆地淡水——主体为冰川。
(3)大气水。
(4)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3.淡水资源危机
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很有限。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并保护水资源。
[特别提醒] 目前,人类广泛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占水体的比重大。
( )
2.海水是水圈的主体。
( )
3.地下淡水占水体的比重比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大。
( )
提示:1.× 目前,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水体的比重很小。
2.√ 海水占地球水体总量的96.538%,是水圈的主体。
3.× 陆地淡水仅占2.526%,而且绝大多数又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海水温度
(1)热量来源:太阳辐射。
(2)分布规律
①水平分布规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时间分布规律:同一海区表层海水的温度,夏季高于冬季。
③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一定深度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3)影响
影响
表现
地球的热量储存库
地球上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储存于海洋中
对大气温度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与陆地相比,海水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幅度小,变化过程滞后
引起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增高,体积膨胀,引起海平面一定幅度的上升
影响气候
局部区域海水温度异常变化,会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
[图表点拨] 1.教材第35页图2?2?3,该图展示出:
8月世界海洋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分布:(1)水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到极圈附近降至0℃左右,与流冰的平均界线大致相同;(2)等水温线沿纬线大致呈带状分布,南纬40°以南至南极大陆间等水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
2.教材第36页图2?2?4,该图展示出:
不同纬度海区海水随深度的变化:(1)横向对比可以看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海洋表层水温逐渐降低。(2)纵向来看,海洋水温随深度增加而下降。海面向下至1
000米深度,水温随深度增加迅速下降,深度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较小,随深度增加变化较小。低纬度海区该规律最明显。(3)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变化很大。(4)中纬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受季节影响很大,深层海水受季节影响很小。(5)高纬度地区海水中往往存在一个冷中间层,是由冬季冷却的海水密度增大下沉而形成的。
2.海水盐度
(1)含义: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叫盐度,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
35‰。
(2)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
(3)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利用海水晒盐。
②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③影响海水养殖。
④随科技发展,海水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4)我国的著名盐场: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海南岛的莺歌海盐场、台湾的布袋盐场等。
[图表点拨] 教材第37页图2?2?5,该图展示出:
8月世界海洋表层海水平均盐度分布:(1)世界表层海水的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区递减;(2)红海海域盐度最高,达到40‰以上,波罗的海海域盐度最低,低于10‰。
3.海水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为海水密度,其单位是g/cm3或kg/m3。
(2)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盐度
盐度越大,密度越大
红海盐度最高,密度最大;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密度最小
压力
压力越大,密度越大
深层海水,压力增大,密度较大
温度
在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大河入海口
①一般因盐度较低,密度较小;②因河水裹挟泥沙,密度增大
(3)海水密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影响船只航运:不同密度的海洋,船的吃水深度不同,船只核载重量需考虑不同海区的密度差异。
②产生密度流。
[图表点拨] 1.教材第38页图2?2?7,该图展示出:
(1)世界表层海水的温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2)世界表层海水的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区递减。
(3)世界表层海水的密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2.教材第39页图2?2?8,该图展示出:
(1)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密度大,导致海水下沉;而大西洋海水盐度较低,密度小,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2)地中海海区的底层海水,因受表层海水下沉的压力,沿着海底地形流向大西洋。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因此,同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是相同的。
( )
2.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因此,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 )
3.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主要原因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 )
4.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高。
( )
5.表层海水的密度与深度(压力)关系最密切。
( )
提示:1.× 海水水温高低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太阳辐射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2.√ 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陆地,变化过程滞后于陆地,海洋对大气温度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3.√ 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一般来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海区,盐度较高,反之较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但温度高,蒸发量大,所以盐度高。
4.× 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
5.× 表层海水的密度与温度关系最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海水温度
材料一 海滨浴场是当地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去处。我国海岸线绵长,拥有众多海滨浴场。
葫芦岛、厦门和西沙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
材料二 下图是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
问题1 (区域认知)分析材料一中3个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特点。
提示:葫芦岛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最大,厦门次之,西沙最小。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材料一中3个海域适宜人们游泳的时间长短的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
提示:葫芦岛适宜游泳的时间最短,厦门次之,西沙最长。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家住济南的小王想利用寒假外出旅游,同时想在海滨浴场享受一下冬季游泳的乐趣,你认为他会选择哪个旅游地?理由是什么?
提示:西沙。西沙冬季表层水温仍在25℃以上,适合游泳。
问题4 (综合思维)分析材料二图中显示出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规律。
提示: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
m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并保持低温状态。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项目
分布规律
原因
时间分布
同一海区表层海水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夏季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冬季反之
空间分布
水平方向
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纬度,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海区水温低
暖流水温高于周围海区,寒流水温低于周围海区
垂直方向
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水深1
000
m以下的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不大
太阳辐射是海水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先到达海水表面,越向深处海水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
图示海水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1.读海洋水温曲线图,回答(1)~(3)题。
(1)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水比热容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2)若曲线①表示的是某地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位于高纬度海区
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增
C.1
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
D.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表现为海洋沿岸地区( )
A.冬暖夏凉,温差减小
B.冬暖夏凉,温差增大
C.冬冷夏热,温差增大
D.冬冷夏热,温差减小
(1)D (2)C (3)A [第(1)题,曲线②的特点是随着纬度增加,海水温度降低,故表示的应为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第(2)题,读图中曲线①可知,该海域表层水温在25
℃左右,可判断其不可能位于高纬度海区,A错误;由图可知,随着深度增加,海水温度递减,B错误;观察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可知,大致以1
000米深度为界,0~1
000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而大陆架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D错误;水深在1
000米以下,水温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大,C正确。第(3)题,水的比热容大,升降温度比较慢,故海洋沿岸地区夏季温度偏低而冬季温度偏高,温差小。]
海水盐度和密度
材料一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这里可见一望无垠的银白色盐海,渠道纵横有序,盐田银光闪闪,景象十分美丽。6~9月是太阳光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同样也是晒盐的黄金季节。
问题1 (综合思维)观察材料一中的图,说明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
提示: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海区递减。
问题2 (综合思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海盐多数是盐场晒制出来的,这说明了什么因素影响海水盐度?
提示:海盐的晒制是依靠太阳的照射,促使海水蒸发、盐分结晶而得到的,说明了蒸发量的大小是影响海水盐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问题3 (区域认知)在我国盐场一般多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相对较少,从气候的角度看,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降水量的多少也是影响海水盐度的一个因素。我国的北方地区降水相对南方地区少,对晒盐有利。
1.海水盐度
(1)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2)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
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的盐度随纬度变化呈现双峰分布格局: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逐渐降低(如下图所示)。
(3)世界特殊海区盐度的特征及原因
①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是红海,盐度达41‰。红海盐度高的主要原因:a.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b.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没有陆地淡水注入;c.红海海域较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②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区是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其盐度低的主要原因:a.波罗的海海域降水较多而蒸发量小,蒸发量小于降水量;b.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的淡水注入;c.海域较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③南纬60°附近海域盐度比北纬60°附近海域盐度高,是因为南纬60°附近为大面积的海洋,而北纬60°附近海域周围陆地广阔,陆上河流大量淡水汇入海洋,起到稀释的作用。
(4)海水盐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
(1)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2)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考虑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冰融冰的情况。
2.海水密度
(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
→→
→→
(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①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②垂直分布:一般而言,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密度逐渐增大。
③特殊分布:有时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呈现“海中断崖”现象。
(3)海水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远洋航海中,标准吨位船只的核载重量要考虑不同海区密度的差异,以确保航运安全。
②海水密度差异产生密度流影响人类活动。例如,直布罗陀海峡东侧的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密度较大,海水下沉,表层海水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地中海的海水则从底层流向大西洋。
2.读海水温度、盐度与密度关系图,回答(1)~(2)题。
(1)海水的密度( )
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2)下列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A.南极海区
B.红海
C.赤道海区
D.副热带海区
(1)C (2)C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海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两者呈负相关;海水盐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两者呈正相关,故选C项。第(2)题,结合上题的结论可知,赤道海区海水温度高,且降水多,海水盐度低,因此海水密度最小。]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海水是水圈的主体,陆地淡水所占比重很小,且绝大多数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很有限。2.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一定深度以下变化不大。3.海洋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器;对大气温度的变化具有调节作用;海水温度增高,体积膨胀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还会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4.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蒸发量、陆地径流、结冰与融冰、洋流等,利用海水蒸发可以制取食用盐和工业盐。5.海水密度的大小及其变化主要与海水的盐度、温度、压力及其变化有关。对表层海水来说,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6.海水密度影响船只航运,产生密度流。
题组1 水圈的组成
读地球陆地淡水储量构成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水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地下淡水
B.②是冰川
C.③包含湖泊淡水
D.地球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充足
2.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A.河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B.河水、湖泊淡水和深层地下淡水
C.冰川融水、湖泊淡水和深层地下淡水
D.河水、冰川融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1.C 2.A [第1题,冰川在陆地淡水中储量最大,故①是冰川;②是地下淡水;③是其他淡水,其中包括河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沼泽水等;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很有限。第2题,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淡水。深层地下淡水埋藏深,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都不易被利用。]
题组2 海水的性质
4月15日,我国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驶离厦门现代码头,开始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B航段任务。其中,4
500米级“潜龙三号”潜水器首次亮相。据此回答3~4题。
3.右图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中,该潜水器下潜过程中经历的温度变化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根据上题的结论,推测下列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变化最小的是( )
A.赤道
B.回归线
C.副热带
D.北极圈
3.A 4.D [第3题,深度在1
000m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
000m以下的深海中,海水温度变化不大,常年保持低温状态,故选A。第4题,纬度越高,表层海水温度越低,北极圈海域表层水温与1
000m以下海水的温度接近,故其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幅度最小。]
读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回答5~6题。
5.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6.下列关于海水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
C.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低纬地区的海面
D.海水密度与洋流运动无关
5.C 6.B [第5题,依据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可知,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向南北两侧递减,结合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可判断图中①②分别是温度、盐度随纬度变化曲线,则③为密度随纬度变化曲线;由图可知,赤道地区表层海水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第6题,由上题可知,③为密度随纬度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增,A、C错误;由图可知,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海水由表层到深层温度逐渐降低,则密度由表层到深层逐渐增加,B正确;降水量、蒸发量、淡水汇入、洋流等都会影响海水密度,D错误。]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36活动
提示:绘图略。
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在垂直方向上,水深1
000米以上,低纬度地区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降低速度最快,中纬度地区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降低速度最慢,高纬度地区,海水中存在一个冷中间层。水深在1
000米以下,不同纬度地区,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降低速度差别不大,都保持较低温度状态。
教材P38活动
1.提示:绘图略。
沿180°经线世界海洋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度递减。
原因:海水的盐度主要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一般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海区,海水盐度较高,反之较低。
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盐度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量高,盐度高;副极地地区温度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
2.略。
教材P39活动
提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最低值约出现在5°N附近,从5°N附近向南北两侧方向大致呈“V”形分布,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水密度稍高于南半球。
原因:海水的密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5°N附近海水温度高、盐度最低,故海水密度最小。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海水温度和盐度都高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故海水的密度也高于南半球。
PAGE
-
12
-(共72张PPT)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能量
物质
风力
水质净化
重新悬浮
引潮力
涨潮
落潮
涨潮
发电
一定方向
盛行风
流经海区
流经海区
顺洋流航行
海雾
寒暖流
海水上泛
增温增湿
降温减湿
污染浓度
蒸发
降水
径流
连续不断、
周而复始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蒸腾
更新
物质迁移
能量
温度
生态
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洋流运动及影响
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泰坦尼克号沉没处
会SA
分/法技/巧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类型郾环节意义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水圈与水循环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波浪潮汐洋流
含义形成影响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结合图文资料,识记海水的三种运动形式;并结合实例,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人地协调观)
1.海水有哪三种运动形式?海水运动有何地理意义?2.什么是洋流?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3.水循环主要有哪些环节?按其发生的空间可以分为哪些类型?4.人类可以通过哪些活动对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一、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1.海水运动的意义
(1)不仅输送水,而且输送物质和能量。
(2)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影响着全球的天气和气候。
2.海水运动类型
(1)波浪——主要是风浪
①风浪: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面的波状起伏运动。
②影响
(2)潮汐
①概念: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
②类型:从低潮到高潮过程中,水位逐渐上升,叫涨潮;从高潮到低潮过程中,水位逐渐下降,叫落潮。
③潮汐的影响
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潮汐也可以用来发电。
(3)洋流
①概念: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②成因:大多数洋流是在盛行风吹拂下形成的。
③分类
类型
暖流
寒流
概念
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
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洋流
流向
一般从较低纬度海域流向较高纬度海域
一般从较高纬度海域流向较低纬度海域
④影响
影响海上航行
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会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世界著名渔场主要分布于寒暖流交汇和海水上泛的海区
影响流经海域及附近地区的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影响近海污染物
加快污染物的扩散,降低污染浓度;但同时也会扩大污染范围
[名师点拨] (1)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塌陷也能引起海水的波动,如海啸的形成。
(2)人们在海滨或海上活动时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例如,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来增加挑战性;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大的海浪等。
(3)潮汐能的特点: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大,利用成本低;潮汐能属于清洁能源,潮汐能发电对环境污染小;利用潮汐能发电的水库都是在河口或海湾建成的,基本不占用耕地,且容易建造,投资较少;潮汐能是一种相对稳定可靠的能源,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小。
[微思考] 暖流的水温是否一定高于寒流的水温?
提示:寒流和暖流都是相对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但在不同纬度的海区,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
二、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循环类型
字母
主要环节
海陆间大循环
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海上内循环
B
①蒸发、⑦降水
陆上内循环
C
⑧植物蒸腾、⑨蒸发、③降水
[名师点拨] (1)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大循环,又存在陆上内循环,以海陆间循环为主;而内流区只存在陆上内循环。
(2)三种水循环共有的主要环节为蒸发、降水。水汽输送主要存在于海陆间大循环。
(3)海陆间大循环又称为大循环,是指该循环环节最多(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范围最广(既包括海洋也包括陆地),而不是指参与的水量最大,就水循环参与的水量而言,海上内循环约是海陆间大循环的十倍。
3.地理意义
(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不断溶解和带走岩石、土壤中的矿物质,促进地表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产生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
[名师点拨] 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角度讲,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量型缺水或水质性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大型船舶可趁落潮进出河流和港口。
( )
2.世界著名渔场主要分布于寒暖流交汇和海水下沉的海区。
( )
3.波浪和潮汐均能发电。
( )
4.目前人类只能对地表径流这一环节施加影响。
( )
提示:1.× 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
2.× 世界著名渔场主要分布于寒暖流交汇和海水上泛的海区。
3.√ 波浪和潮汐都可以用来发电。
4.× 人类对水循环影响的环节不仅包括地表径流,还有蒸发、下渗等。
洋流运动及影响
泰坦尼克号是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下辖的一艘奥林匹克级游轮,排水量46
000吨,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有“永不沉没”的美誉。在它的处女航行中,泰坦尼克号便遭厄运,在距离美国东部的纽芬兰岛150千米处不幸撞上冰山,沉没在大西洋洋底。
问题1 (区域认知)你知道大西洋的这些冰山是怎样到达此处的吗?
提示:自北向南的洋流将北极附近海域的冰山带至此处。
问题2 (综合思维)泰坦尼克号沉没处附近有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纽芬兰渔场地处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充足,形成渔场。
1.洋流流向及性质的判断
(1)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
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图甲;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如图乙。
图甲 图乙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洋流的流向与海水等温线的凸向一致。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低,则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项目
影响
举例
气候
高、低纬度之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分布(影响全球)
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沙漠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影响局部地区)
海洋生物环境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大渔场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海水表层——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油轮泄漏、陆地近海污染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洋流从北极地区挟带冰山南下,对航运不利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拉布拉多寒流常挟带冰山南下,且其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
渔场形成的分析思路
(1)整体思路:特殊的海域位置(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等)→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饵料丰富→鱼类汇集→形成渔场。
(2)海水上泛形成的渔场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大洋东岸)附近信风带控制的海域,如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加那利寒流、本格拉寒流等。
(3)我国舟山渔场的成因
①有日本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海水受到扰动,营养盐类上浮。
②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充足的饵料。
③位于近海大陆架,海水较浅,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读南美洲南部沿岸洋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②两支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暖流
B.均为寒流
C.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D.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2)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①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B.②洋流方向随季节变化
C.①洋流是附近渔场的重要形成原因
D.②洋流不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
(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①洋流位于大陆西岸,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是寒流。②洋流位于大陆东岸,流向较高纬度,是暖流。故选D。第(2)题,①洋流是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A错;②洋流方向不随季节变化,B错;①洋流是秘鲁渔场形成的重要原因,C对;②洋流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D错。]
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母亲水窖”是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的工程,是人们在地下修建的蓄积雨水的容器,被称为水窖。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修建集雨水窖,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此项工程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地下径流、下渗。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问题2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你对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
提示: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
1.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各有特点,意义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2.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环节
主要影响因素
蒸发
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降水
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
地表径流
植被状况、地质条件、降水量、流域面积、人类活动
下渗
植被状况、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地面性质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人类活动
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修建水库
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延长了利用时间。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库区水面面积,蒸发量增大,降水量也增大
跨流域调水
改变了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缓解调入区缺水问题,改善生态环境
人工降雨
增加大气降水量,改变了降水量分布不均衡及缓解干旱缺水问题
植树造林
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减小地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围湖造田
减少湖泊蓄水量,削弱了调蓄洪峰的能力,减弱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2)下列能表示图中②环节的是( )
A.长江
B.我国的夏季风(海洋吹向陆地)
C.我国的冬季风(陆地吹向海洋)
D.森林的蒸腾
(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①
B.②
C.③
D.④
(1)B (2)B (3)D [第(1)题,图示水循环的环节中,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第(2)题,②环节表示水汽输送,例如我国的夏季风将水汽从海洋上空输送到陆地上空。第(3)题,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对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
地理实践力:观察“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下图所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读“快排”与“海绵城市”模式示意图,回答1~3题。
1.“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水汽输送量减少
B.地表径流量减少
C.下渗量减少
D.蒸发(腾)量增加
2.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 )
①雨水资源化利用 ②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压力
③减缓城市内涝 ④减少雾霾现象的发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列措施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是( )
A.路面硬化中推广使用渗水砖
B.扩大地下排水管道口径
C.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
D.建设数量众多的摩天大楼
1.B 2.C 3.A [第1题,据图中信息可知,“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第2题,“海绵城市”把收集的雨水储存使用;降水过程中下渗量增加与城市交通无关;降水过程中地表水下渗量增加,滞留在地表的水减少,可以减缓城市内涝;雾霾现象的发生与空气质量有关。第3题,“海绵城市”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量。路面硬化中推广使用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量;扩大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后,水很快被排出区外;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不利于下渗;建设数量众多的摩天大楼改变了城市下垫面,下渗会减少。]
本题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考查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过程,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海水运动类型主要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等。海水运动可以输送水、物质和能量,可以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2.洋流是指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影响海上航行:顺洋流快,逆洋流慢;(2)影响天气和气候: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3)影响渔场分布:世界著名渔场主要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和海水上泛的海区;(4)加快污染物扩散,降低污染浓度,但同时会导致污染范围扩大。3.水循环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按水循环发生地区可分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三类。4.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3)促进了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5)改造地表形态。
题组1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潮起潮落反映了日、月、地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据此完成1~2题。
1.随着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的月相变化,依次出现的潮汐现象是( )
A.大潮、小潮、大潮、小潮
B.大潮、大潮、小潮、小潮
C.小潮、大潮、小潮、大潮
D.小潮、大潮、大潮、小潮
2.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
①稻田灌溉 ②候潮进港 ③潮汐发电 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A 2.B [第1题,潮汐是由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造成的。日、地、月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新月、满月)时,引潮力最大,易形成大潮。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引潮力最小,形成小潮。第2题,可利用潮差进行发电;候潮进港可增加轮船的推动力,减少燃料消耗;潮汐可为滩涂养殖提供海水。]
下图为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流经③海域的洋流对沿岸地区的影响是( )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降温增湿
3.D 4.A [第3题,由图可知,④海域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可能形成大渔场;①②③海域均受单一暖流影响,不会形成大渔场。第4题,流经③海域的洋流为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
题组2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a、b、c、d、e分别表示( )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6.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C 6.D [第5题,a表示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b表示地表径流(河流)注入海洋;c表示下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d表示地下径流(地下水流入海洋);e表示蒸发(海洋水转化为大气水)。第6题,陆地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①错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径流输送环节的影响上,③错误。]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42活动
提示:表2?2?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人类活动
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影响局部地区的蒸发
人工降雨
影响局部地区的大气降水
植树造林
影响蒸发、下渗、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跨流域调水
影响地表径流的分布
教材P44活动
1.提示:植被对河流流量的影响主要有: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2.提示:植被主要影响水循环的蒸发、下渗、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
PAGE
-
12
-(共66张PPT)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光合作用
新陈代谢
热带
亚热带
革质
较硬
常青
樟树
椰子树
湿润、半湿润
夏季
冬季
纸质
广泛
寒温带
针
耐寒
10度到20度
旱
季节
半湿润
半干旱
简单
耐旱
干旱
稀疏
低
缓慢
热量
降水
碱性
涵养水源
生物多样性
防风固沙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识别植被类型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3
苔藓植物的分布
指示酸性土壤环境
铁芒萁的分布
指示碱性土壤环境
碱蓬的分布
反映阴湿环境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地上部分
地面
地
下
部
分
生物圈的概念
认识生
生物圈的范围
物圈
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生物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的作用
具有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
的作用
生物圈与植被
植被的
概念
森林
识别植
被类型
自然植被H草原
类型
荒漠
人工植被
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深
植被与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
关系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运用生物圈示意图,说明生物圈的分布范围;认识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变化、调节和稳定的重要作用。(综合思维)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主要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尤其要认识到植被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说明生物圈的范围。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3.森林植被主要有哪些类型?4.草原植被主要有哪些类型?5.荒漠植被主要有哪些类型?6.植被与生态环境有哪些相互影响?
一、认识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并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图表点拨] 教材第46页图2?3?2,该图展示出:
光合作用过程中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即:(1)图中的绿色植物与阳光、大气、水和岩石圈表层的土壤等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
(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圈为绿色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水圈提供了水分,岩石圈提供了矿物养分,而绿色植物将水、二氧化碳和矿物质等无机物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同时向大气圈中释放出氧气。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 )
2.生物圈对地球内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 )
3.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 )
提示:1.×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因此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2.× 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3.√ 生物圈具有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的作用。
二、识别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1)常绿阔叶林
分布
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特征
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四季常青。
主要树种
樟树、椰子树
(2)落叶阔叶林
分布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特征
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常见树种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3)针叶林
分布
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大规模成片分布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温带气候区
特征
叶子呈针状
常见树种
亚寒带针叶林主要由云杉、冷杉、落叶松等耐寒树种组成
[特别提醒] 针叶林并不等同于亚寒带针叶林。针叶林的分布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分布,针叶树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地区,主要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一些耐寒树种组成。
2.草原植被
类型
分布
特点
热带草原
南北纬10度到20度的热带大陆
干湿季分明,植物耐旱,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温带草原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群落结构简单,植物具有耐旱特征
3.荒漠植被
分布
热带、亚热带及温带的干旱气候区
特征
①植物覆盖稀疏、种类单一;②植物具有忍耐干旱的形态和结构;③荒漠植被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特别提醒] 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遇到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植被就是植物。
( )
2.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
( )
3.热带草原上没有树木。
( )
4.荒漠中有的植物茎叶覆盖茸毛,以贮存水分。
( )
提示: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 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3.× 热带草原上也会存在一些乔木或灌木。
4.× 荒漠中有的植物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自然环境影响植被的种类与分布
①气候:不同的热量、降水及组合状况,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不同。
②土壤: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生长;酸性土壤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
③地形:海拔不同,会引起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变化。
(2)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可以指示环境。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名师点拨] 植物的形态与环境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地理环境,植物的形态具有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1)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
(2)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3)在风力大的地区,植被往往比较低矮。
将植物的分布与指示的环境连线。
识别植被类型
2020年暑假,小明一家随旅行社到非洲旅游,其间在朋友圈发了许多照片与朋友分享,其中有两幅如下图。
甲 乙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图甲所示植被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植被特征的影响。
提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图乙所示植被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植被特征的影响。
提示: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1.热带雨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区分
(1)特征对比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适应气候区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植被特征
都是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茂密森林
植物全年生长旺盛,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茎花、板根等现象
(2)图示对比
热带雨林
板根
板根是高大乔木的一种特殊适应,可避免由于树冠宽大、树身上部沉重而导致的不稳问题,有效地增强并支撑了地上部分,也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
茎花
又称“老茎生花”,是指花和花序(包括花谢后形成的果实)直接在乔木树干上形成
常绿阔叶林
革质叶片
角质层厚并带有光亮,能反光
2.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的区分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景观
气候区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植被特征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少有矮小的灌木
3.地中海气候区的常绿硬叶林
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植物必须要适应干旱的夏季——叶子坚硬,叶片不大或成尖刺状,表面有一层蜡质——反射阳光、减少水分的蒸发。
1.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据此完成(1)~(2)题。
①
② ③
(1)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太行山区
B.长白山区
C.昆仑山区
D.武夷山区
(2)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②①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1)D (2)A [第(1)题,樟树和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应该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因此,拍摄地点可能位于武夷山地区。第(2)题,鳞毛蕨属于蕨类植物,喜暗湿,分布于最下层;茶花属于低矮灌木,在中层;樟树属于高大乔木,喜阳光,应该位于最上层。]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它们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常具有显著的差别。如图甲中的莲和图乙中的骆驼刺。
图甲 图乙
问题1 (综合思维)莲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其个体形态的特点是怎样的?
提示:莲生长在水塘、湖沼等水湿环境中。它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并不发达。
问题2 (综合思维)骆驼刺多分布在我国什么地区?其个体形态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刺生长在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它的叶子已变成细刺,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很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自然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影响因素
表现
举例
气候
不同的热量、降水及组合状况,决定了不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
在热量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往往形成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往往形成荒漠植被
土壤
同样处在亚热带气候区,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则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
地形
海拔不同也会引起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的不同
(2)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指示环境
举例
指示环境
苔藓植物的分布
反映阴湿环境
铁芒萁的分布
指示酸性土壤环境
碱蓬的分布
指示碱性土壤环境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2.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读某植物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炎热
B.寒冷
C.湿润
D.干旱
(2)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D.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1)D (2)D [第(1)题,结合景观图判断地上部分植株矮小,而地下部分根系发达,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植被为吸收水分扎根于深处。第(2)题,当地降水少,全球变暖使当地蒸发加剧,导致水资源趋于减少,因此地下部分的根系会向更深处生长;为减少蒸腾作用,地上部分叶片会变小;由于水分不足,地表植株会变得更矮小。]
课
堂
小
结
课
堂
速
记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并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3.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草原植被主要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5.荒漠植被主要分为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两类。6.自然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植被可以指示环境特征。
题组1 认识生物圈
图中A是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是( )
A.呼吸作用
B.光合作用
C.化合作用
D.分解作用
2.下列有关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 ②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④分解葡萄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B 2.A [第1题,图示绿色植物吸收CO2,放出O2,应为光合作用。第2题,光合作用是利用水分和CO2,制造葡萄糖和氧气。]
题组2 识别植被类型
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回答3~4题。
甲 大漠胡杨 乙 东北林海
丙 海南椰树
丁 黄山迎客松
3.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4.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林木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林木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林木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林木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3.A 4.C [第3题,胡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地景观属于亚寒带针叶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丙地景观属于热带季雨林,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丁地景观属于亚热带景观,黄山所处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第4题,甲地植被根系发达,是由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植被向土壤深处寻找水源;乙地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丁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题组3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2),枝干或叶片上密布有附生的苔藓植物。图1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据此完成5~6题。
图1
图2
5.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其所反映的地理特征是( )
①光照充足 ②气温低 ③风力强 ④土壤肥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是( )
A.自东向西升高
B.自东向西降低
C.高度不变
D.自东向西先升后降
5.B 6.A [第5题,从材料“也被称为‘雾林’”可知,山顶由于植被茂密潮湿多雾,日照少,因此①错误;山顶土壤贫瘠,土层浅薄,养分不足,才会导致植被生长缓慢,因此④错误。山顶植被低矮与风力强大,气温低有关,②③对。第6题,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逐渐升高,或由西向东地势逐渐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地势升高或降低。]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46活动
提示:(1)光合作用
(2)呼吸作用
教材P49活动
1.提示:夏季。
2.提示:可根据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特征进行识别。常绿阔叶树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落叶阔叶林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教材P52活动
1.提示:图中库布齐沙漠的植被类型主要有: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
2.提示:图中既有常绿树种又有落叶树种。
3.略。
PAGE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