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学案+课件(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学案+课件(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6-13 07:18:47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广西壮族自治区
洞奇
喀斯特
二氧化碳
溶蚀
淀积
可溶
透水
溶蚀
流动
石灰岩
亚热带季风气候
流水侵蚀
有机酸
沟槽
石芽
石林
成片
孤峰
基座
倒锥
竹笋
石柱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桂林山水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案例
分布[石灰岩广布地区
桂林凵|走近喀斯发育岩石可溶性
透水性
山水
桂林特地的影
山水|貌
响因

水落蚀力
流动性
溶沟、峰林
地面峰丛、孤峰等
典型
类型
地貌
地下凵石钟乳、石笋
石柱等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喀斯特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方式,识别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地理实践力)2.结合教材“桂林山水”案例,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描述喀斯特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掌握描述地貌特点的基本方法。(综合思维)3.结合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分析其对人类的影响,理解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区的重要意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桂林山水属于何种地貌类型,其发育条件有哪些?2.什么是喀斯特作用?3.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因素是什么?4.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5.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
一、桂林山水
1.概况: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桂林山水的“四绝”是指“山清、水秀、洞奇、石美”。
2.地貌类型: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①岩石:可溶性、透水性的强弱。
②水: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
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条件
特点
岩石条件
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气候条件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水文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漓江纵贯南北
生物条件
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图表点拨] 教材第62页图3?1?2,该图反映了桂林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读图可知:①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较高,中部、南部较低,漓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②桂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③桂林天然地形与气候的组合,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汇集。④水的流动性强,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温度越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如温带地区典型。
(  )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
(  )
3.桂林地区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
(  )
4.桂林地区的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  )
提示:1.× 热带地区虽然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量较少,但由于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水循环快,气温高,植被分泌出有机酸,这些都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的过程,因而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比温带地区典型。
2.×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3.× 桂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4.√ 桂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植被茂盛,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
二、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部位
名称
景观特点
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沟
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
石芽
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石林
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
峰林
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
孤峰
单个孤立山峰
峰丛
多个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与石钟乳连接在一起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  )
2.如果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就叫峰林。
(  )
3.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矗立在地面上。
(  )
4.喀斯特洞穴易塌陷,不能为人类居住提供便利。
(  )
提示:1.√ 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主要是流水溶蚀岩石形成的。
2.×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
3.× 石钟乳、石笋、石柱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
4.× 喀斯特洞穴冬暖夏凉,对处于原始阶段的古人类来说,是理想的居住场所。
[名师点拨] 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图表点拨] 1.教材第63页图3?1?4,该图反映出石芽与溶沟的地表形态及成因。由图可知溶沟是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沟槽;石芽是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2.教材第63页图3?1?5,该图反映出石林是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
3.教材第63页图3?1?6,该图反映出峰林是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峰丛是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孤峰是单个孤立的山峰。
4.教材第64页图3?1?7,该图反映出:①石钟乳、石笋和石柱为地下喀斯特地貌。②石钟乳是倒锥状堆积体;石笋是由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石笋与石钟乳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
 桂林山水的形成
桂林山水是对广西桂林地区旅游资源的总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下面为桂林山水景观图。
①漓江风光     ②地下神宫
问题1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根据桂林的地理位置分析桂林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提示:桂林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问题2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桂林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岩石条件,并思考气候和地形对桂林的水有什么影响。
提示:地形特点: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山岭环绕,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并且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
问题3 (地理实践力)桂林山水为什么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之首?
提示:桂林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著称,是世界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发育最典型、最精彩、最具观赏性的地区,造就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胜景。
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对桂林山水形成的影响
桂林山水是十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和发育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1.“桂林山水甲天下”是赞美桂林周围喀斯特山水风光的一句名言。桂林山水是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千米的山水风光的代名词,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区。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人们将其自然景观归结为“四绝”,即簪山、带水、幽洞、奇石。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桂林山水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
B.气候炎热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C.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
D.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2)“簪山”地貌类型指的是(  )
A.石钟乳
   
B.石笋
C.石芽
D.峰林
(1)C (2)D [第(1)题,桂林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第(2)题,“簪山”指的是峰林。]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特指可溶性岩石(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类岩石)经以溶蚀为主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下图为某地位置示意图(图甲)和该地气温与降水资料图(图乙)。
甲      
 
   乙
问题1 (综合思维)根据图甲,试判断该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并描述在该地貌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
提示:喀斯特地貌。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下水埋藏深。
问题2 (综合思维)该地区虽然处在湿润地区,但由于特殊的地貌条件,形成“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使得该地区缺水严重。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多岩溶洞穴,明、暗河相连,地表水通过溶洞流入地下暗河;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地表水容易流失。
1.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3.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喀斯特矿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喀斯特矿水还有医疗作用,合理开采和利用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②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
③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④喀斯特地貌区矿产资源较丰富。石灰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主要用作建筑原料。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和一些矿产的生成和富集有密切关系。例如,溶蚀残留的铝土可以富集成铝土矿。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藏。
⑤有些溶洞可以作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地下溶洞往往是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场所。
(2)不利影响
①喀斯特地区有许多溶洞和暗河,因此在喀斯特地区修水库时要注意渗漏问题,修筑铁路和桥梁时要注意地基的塌陷问题。
②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给铁路、公路的修筑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
③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基岩浅,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破坏等不合理的开发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且很难恢复,易形成石质荒漠化。
④喀斯特地貌由于溶洞和地下暗河发育,容易导致地表缺水,再加上地表崎岖不平,平地少,土壤贫瘠,影响农业生产。
⑤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
2.读下图,回答(1)~(3)题。
①上层洞穴 ②下层洞穴 ③石钟乳、石笋 ④岩石
(1)该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青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3)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1)C (2)C (3)D [第(1)题,从图中信息“石钟乳、石笋”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滇——云南、黔——贵州、桂——广西是典型地区,C项正确。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而形成的,A项错误;花岗岩不是可溶性岩石,B项错误;该地位于山区,气候湿润,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土壤贫瘠,C项正确;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水的流动性强,溶蚀作用强,地表水渗漏严重,地下水较丰富,D项错误。第(3)题,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石钟乳、石笋等是在溶洞内发育形成的,故应先有溶洞,后有石钟乳。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先有石灰岩,后有流水侵蚀形成的溶洞,先有上层,后有下层。从溶洞顶部下渗的水淀积后,形成石钟乳和石笋,D项正确。]
区域认知:中国南方喀斯特
“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得到增补,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喀斯特样本之一。
云南石林
贵州荔波      重庆武隆
广西桂林      贵州施秉
重庆金佛山      广西环江
值得注意的是,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尽管它们生长的空间不同,但都存活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是在石头上长成的森林。“荔波三绝”改变了喀斯特荒漠的景观,使之成为满目葱茏的绿色宝库。
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据此回答1~3题。
1.形成云南石林景观的主要作用是(  )
A.岩石风化
B.风力沉积
C.流水溶蚀
D.河湖沉积
2.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天气炎热,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3.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1.C 2.B 3.C [第1题,形成云南石林景观的主要作用是流水溶蚀作用,C项正确。第2题,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下,容易被水溶蚀。云南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气象条件为天气炎热,降雨较多。因为只有这种气象条件下,可溶性岩石才容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其溶蚀作用才有可能发生。第3题,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地面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化过程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由此可见,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形成石林,C项正确。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峰丛还没有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林。]
本题组以云南石林为切入,考查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学科区域认知的素养要求。








1.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与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地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茂盛,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有关。2.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和淀积的过程。3.喀斯特地貌大多分布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4.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是溶沟;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叫石芽;由一系列的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是石林;单个孤立的山峰叫孤峰;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基座相连是峰丛。5.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笋是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倒锥状堆积体是石钟乳;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
题组1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是中国也是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山奇水秀,风光绚丽。右图为桂林山水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塑造桂林山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海浪的侵蚀作用
C.流水的溶蚀作用
D.冰川的剥蚀作用
2.构成桂林山水山体的岩石主要是(  )
A.岩浆岩
B.玄武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1.C 2.D [第1题,塑造桂林山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的溶蚀作用。第2题,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好。]
题组2 喀斯特地貌
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地貌为(  )
A.石钟乳
B.峰林
C.落水洞
D.溶蚀洼地
4.图中石钟乳、石笋地貌形成的过程是(  )
A.由碳酸钙淀积而成
B.由流水溶蚀而成
C.由流水搬运而成
D.由地面塌陷而成
3.A 4.A [第3题,图中①为地下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第4题,石钟乳、石笋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是由水中的碳酸钙淀积而成。]
南(宁)昆(明)客运专线是沟通西南地区与华南地区的重要铁路通道。据此回答5~6题。
5.南(宁)昆(明)客运专线所经过的地区中,最常见的景观可能是(  )
A         B
C         D
6.该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  )
A.地表崎岖,地基不牢固
B.冻土广布
C.流沙掩埋铁路
D.土质疏松,地基不牢固
5.B 6.A [南(宁)昆(明)客运专线主要经过云贵高原地区,所经过地区的景观主要是喀斯特景观。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崎岖,多地下河、溶洞,易塌陷,给大型工程的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64活动
提示:除中国外,世界上还有法国的中央高原、俄罗斯的乌拉尔山。
教材P66活动
1.提示:独秀峰为孤峰,象鼻山为天生桥,漓江为峰林、峰丛,芦笛岩洞为溶洞及内部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提示:是桂林山水风光,属于喀斯特地貌。
PAGE
-
11
-(共55张PPT)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风力
堆积
西北
干旱


强烈
河西走廊
风成
风力
侵蚀
风蚀垄
风蚀蘑菇
南郊
沙丘
堆积
顺风向
长条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风蚀垄
孤立的石柱
风蚀柱
垄槽相间
风蚀蘑菇
“头大、身小”
风蚀雅丹
长条形
“魔鬼城”
形似城堡,风声尖厉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分/法技/巧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94945
图O村或乡镇△>丹娘沙丘一公路
例A300等高线(m)江心沙洲
29930N
4000
[丹娘
丹娘乡
b十
风向
迎风坡
跳跃上升滚滑落上
“魔鬼城”}一风蚀地貌
风蚀垄风蚀蘑菇
侵蚀风蚀柱风蚀雅丹


风成地貌】纵向沙垄】迎风
鸣沙山一风积地貌新月形伞举
堆积
沙丘
背风坡
较陡
金字塔形
沙丘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风成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方式,识别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地理实践力)2.结合教材敦煌风成地貌案例,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描述风蚀地貌和沙丘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掌握描述地貌特点的基本方法。(综合思维)3.结合风成地貌区的景观特点和气候特点,分析风成地貌区人类活动应注意的问题。(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风成地貌可分为哪些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分别有哪些主要类型?3.沙丘主要有哪些类型?其形成原因是什么?4.风蚀雅丹、风蚀蘑菇、新月形沙丘各有何特点?
一、风成地貌
1.概念: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我国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成因: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超过2
400毫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
二、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敦煌概况: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气候干旱,风成地貌非常典型。
2.主要的风蚀地貌
(1)成因: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
(2)特点:“顶平、身陡”。
(3)主要类型:风蚀垄、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雅丹、风蚀城堡等。
[名师点拨] 风力侵蚀≠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十分形象的一种理解是:把物体由整体变为破碎且破碎物还是留在本地,如岩石经过日晒雨淋以及各种外力综合作用情况下产生缝隙。
(2)风力侵蚀作用十分形象的一种理解是:在干旱区,风把该地物体搬迁到别的地方去,如风蚀蘑菇,本来是好好的,被风吹走了外面疏松部分,形成如蘑菇般的物体。
 将风蚀地貌与对应的地貌特点相连。
三、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鸣沙山概况:位于敦煌市南郊,分布着多种形态的沙丘。
2.沙丘成因: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
3.主要沙丘类型
(1)纵向沙垄:顺风向呈长条状延伸的沙丘。
(2)金字塔形沙丘:形似金字塔状。
(3)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微思考] 敦煌的“魔鬼城”与鸣沙山的形成有何异同?
提示:相同点:二者都是由风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
不同点:“魔鬼城”的成因是风力的侵蚀作用;而鸣沙山的成因是风力的堆积作用。
[名师点拨] 沙丘的形态很多,新月形沙丘是最基本的形态,另外还有格状沙丘(如下图所示),其他形态的沙丘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新月形沙丘的变形。
 风蚀地貌
作为“干旱王国”的新疆,风力对地貌的塑造具有特殊的意义。“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险峻的土丘”,由于大自然的风蚀作用,“小土丘”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因而逐渐形成向内凹陷的形态。
如果“小土丘”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这就是“雅丹地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罗布泊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部,这里雅丹地貌发育,雅丹地貌表现为垄槽相间的形态,如图所示,其发育与盛行风的吹蚀密切相关。
雅丹地貌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罗布泊地区极端干旱环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青藏高原及山地阻挡,水汽来源少,地面蒸发旺盛。
问题2 (综合思维)请列举风蚀地貌的其他类型。
提示:风蚀垄、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
问题3 (地理实践力)若已知罗布泊地区经常吹东北风,推测雅丹地貌垄槽的伸展方向。
提示:雅丹地貌的垄槽与盛行风向一致,可推知其伸展方向为东北—西南向。
1.影响风蚀作用的因素
因素
作用

风速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土壤的风蚀强度越大。降水、湿度、温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风蚀的严重程度
土壤
干燥而松散的砂土、砂壤土和失去结构的黏土最易受风蚀
植被
植被可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弱贴近地面的风沙流速度,减小风力吹蚀和搬运的能力
2.主要风蚀地貌
典型景观
景观图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风蚀柱
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下,形成的孤立石柱
风蚀蘑菇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风沙堆积物
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省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山东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雅丹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对;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地面支离破碎,③对;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对。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说明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区是新疆,山东、云南、广东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风积地貌
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问题1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
提示: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问题2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
提示: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1.风的堆积
风在搬运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堆积下来形成风积物。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主要以各种形态的沙丘呈现。
2.新月形沙丘
风将迎风坡上的沙粒带走,并在背风坡堆积下来,沙丘内部也随之形成顺风向的斜层理。在沙源稀少的地区,如沙漠的边缘,风沙流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所形成的月状沙丘称为新月形沙丘。
3.流动沙丘的特征和移动规律
(1)运动: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地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这样沙子源源不断地移动,沙丘向前缓慢推移,成为流动沙丘。
(2)特征:流动丘体两坡不对称,迎风坡凸出而平缓,背风坡凹入而较陡,斜坡之间有一明显的弧形脊梁。新月形沙丘高度一般为数米,很少超过15
m。下图示意移动沙丘运动机制。
4.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沉积颗粒物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图中示意形成沙丘的沙层)能正确表示移动沙丘的是(  )
(2)若通过植树造林固定移动沙丘,造林地带应在(  )
①沙丘陡坡一侧 ②沙丘缓坡一侧 ③沙丘移动的前方
④沙丘移动的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A (2)A [第(1)题,移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风吹沙堆,扬起缓坡的沙,在陡坡堆积,故堆积的沙层基本上与陡坡平行;而固定沙丘则是由里到外沙层逐渐变新。第(2)题,植树造林的作用主要是阻止沙丘向前流动,故造林地带应为沙丘移动的前方,即陡坡一侧。]
人地协调观: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往往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防沙措施,对相关对象进行保护。例如,通过设置障碍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草方格
塔克拉玛干沙漠石油公路两侧的防护林带
宁夏沙坡头在铁路沿线地带不懈治沙,历时50多年,成效卓著,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单位”称号。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2.草方格沙障对防治沙漠化的主要作用有(  )
①将草本植物栽截成方格状,固定沙漠 ②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③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④能大量吸收地下水,促使植物生长,固定沙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C 2.B [第1题,根据图中沙丘的形状并结合指向标可以确定,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西北风。C项正确。第2题,草方格沙障“固沙”是其主要作用,通过增大地表粗糙度,减缓风力;增加地表覆盖,保存水分,有利于固沙植物生长,起到固沙的目的。B项正确。]
本题组以宁夏沙坡头铁路的治沙为切入。考查了沙丘的成因、判读及治理,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素养要求。








1.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2.典型的风蚀地貌有风蚀垄、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雅丹等;典型的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等。3.沙丘是由风力吹扬的松散的沙粒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沙丘的主要类型有纵向沙垄、金字塔形沙丘和新月形沙丘。4.垄槽相间的风蚀地貌称为风蚀雅丹,风蚀蘑菇有“头大、身小”的特点,新月形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
题组1 风蚀地貌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岩石坚硬
B.地表植被覆盖少
C.地貌季相变化明显
D.地表形态独特
2.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地形
D.气候
3.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1.C 2.D 3.C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地貌景观为风蚀地貌,岩石比较坚硬,A正确;植被覆盖少,B正确;地貌季相变化不明显,C错误;风蚀地貌形态独特,D正确。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风力作用显著,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故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植被覆盖少,多风蚀地貌,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气候相对湿润,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A、B、D错误。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图示地点最可能位于柴达木盆地。]
题组2 风积地貌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风影迁移雨影区的概念)。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4~6题。
4.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5.风影沙丘(  )
A.体积与植株高度呈负相关
B.长度与植株高度呈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6.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4.D 5.D 6.C [第4题,结合材料和图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株的背风侧,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选D。第5题,读图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但不一定成正比;无法判断风影沙丘长度和高度与植株的关系;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积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选D。第6题,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选C。]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69活动(上)
提示: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材料归纳即可。
教材P69活动(下)
1.提示:根据沙丘的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来推测风向。
2.提示:滑沙滑道坡度一般为45°,游客乘滑沙板以每秒20米的速度下滑,随着惯性的加大,速度越来越快,惊险刺激又安全。故选择滑沙下滑线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教材P70活动
提示:根据图3?2?4可知,图a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图b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图c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PAGE
-
9
-(共58张PPT)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唐古拉
澜沧江
青海
云南
缅甸
越南
南海
宽浅的
比较平坦
V

冲积扇
沉积
曲流

牛轭湖
裁弯取直
沉积
三角洲
减慢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沟溯源沟谷
沟融水汇聚谷侵蚀」加深补给」形
现堆积形
谷降水增加流「下蚀和延地下水河侧蚀



湾/侧敛/河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常绿林~等高线(m)
例·落叶林季节性河道

针叶林
河流
洋流
比例尺1:0000
200
比例尺1:1000000
/比例尺100
发源地
流经省区和国家
流域
名称
概况‖注入海洋
长度
澜沧江一湄
公河流域的
源头:宽浅河谷
河流地貌
游山区:峡谷位置
不同河段「冲积扇成因
的地貌
曲流与牛轭湖
特点
平原和三角洲
100°
20
15°
96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河流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方式,识别河流地貌类型。(地理实践力)2.通过野外观察或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方式,描述常见河流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掌握描述地貌特点的基本方法。(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综合思维)
1.河流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2.“V”形谷、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分别位于河流的哪些河段?3.曲流河段有何特点?4.牛轭湖是如何形成的?5.冲积扇的平面形态有何特点?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是如何变化的?
一、澜沧江—湄公河概况
1.源地: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
2.流经地区:流经我国的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注入南海,它全长4
909千米,是亚洲第三长河。
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位置
地貌景观
成因
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的河谷
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
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
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
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
流经平原
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
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
[图表点拨] 1.教材第72页图3?3?2,本图主要反映出澜沧江—湄公河水系的组成、流域范围和流域内的地形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中上游地区流域非常狭窄,表现出山高谷深的特点,下游地区流域较为宽阔,而且地势变化小。
2.教材第72页图3?3?3,该图主要反映出澜沧江源头附近“宽浅”的河谷形态和地理背景。河面与两侧地面高差很小,附近地面平坦,远处有相对高度并不很大的山岭,并有积雪存在,这是青藏高原“远看成山近看成川”的地形特征的写照。
3.教材第73页图3?3?4,该图为澜沧江“V”形峡谷照片,主要反映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水深,江面狭窄,谷深超过江面宽度的特点。
4.教材第73页图3?3?5,该图呈现出了冲积扇分布在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及扇形的形态特点。
5.教材第74页图3?3?6,该图主要反映出了曲流和牛轭湖的分布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湄公河的支流形成曲流,河流两侧有多个牛轭湖。周围农田的排列也有弯曲,这些弯曲主要和曲流的发展有关。
6.教材第75页图3?3?8,该图是卫星影像图。(1)图中有许多线条,主要是道路和农田,道路农田的走向与地形、河流等要素有关。(2)沿海地区大致呈弧形,明显反映地势的变化。(3)该图还显示出了三角洲地区河网稠密,有很多分汊,这是沉积作用显著的表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河道凹岸侵蚀是因为地转偏向力。
(  )
2.自动裁弯取直是凹岸侵蚀的结果。
(  )
3.牛轭湖一般出现在山区。
(  )
4.澜沧江和湄公河是发源于唐古拉山的两条河流。
(  )
5.湄公河三角洲是泰国最富庶的地区。
(  )
提示:1.×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影响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2.√ 在一般情况下,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
3.× 在地形平坦地区,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减弱,水流以侧向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当曲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河道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因此牛轭湖一般出现在地形平坦的地区。
4.× 是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在东南亚各国称为湄公河。
5.× 湄公河三角洲是东南亚的鱼米之乡,也是越南最富庶的地区。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下图是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被称为“蛇曲”。
问题1 (区域认知)判断蛇曲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
提示:地形平坦。
问题2 (综合思维)分别说明甲、乙两岸河流的作用。
提示:甲岸为凹岸,以河流侵蚀作用为主,乙岸为凸岸,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河流凹岸、凸岸的判读
(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如下图:
(2)“凹凸”字意字形记忆凹岸和凸岸
被冲掉了泥土即为“凹”,堆着泥土即为“凸”。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形态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1.流量和流速是影响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重要因素。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回答(1)~(2)题。
(1)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A         B
C         D
(1)B (2)A [第(1)题,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应是弯曲河道的凹岸,图中②位于曲流凹岸处,①位于曲流凸岸处,③④处河道平直,故B正确。第(2)题,曲流处凹岸为侵蚀岸,河岸较陡;凸岸为堆积岸,河岸平缓。]
 河流堆积地貌
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庐山桑落洲》的诗。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问题1 (综合思维)“数家新住处”应位于河流的凹岸还是凸岸?
提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问题2 (区域认知)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
提示: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中下游。
问题3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提示:凸岸一侧流水沉积为主,有大面积平坦的土地,且土壤肥沃,可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建码头。
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地貌类型
形成过程
示意图
冲积扇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浪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
[特别提醒] 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水流速度有关,流速越快,携带能力越强,沉积物的颗粒越大;流速越慢,携带能力越弱,沉积物的颗粒越小。
2.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小米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三角洲地貌
B.长江大峡谷地貌
C.雅丹地貌
D.冲积扇地貌
(2)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  )
A.内陆河流出山口处
B.三角洲平原边缘
C.狭长山谷底
D.大江大河入海口处
(1)D (2)A [第(1)题,小米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具有山前洪(冲)积扇的特征,本实验模拟了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这一现象。第(2)题,冲积扇地貌一般分布在内陆河流出山口处。]
综合思维:河流堆积地貌与聚落分布
聚落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聚落能否形成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河流。故大城市必位于大川旁,而小村庄则近于小河边,“在水一方”是聚落分布的突出特点。下面是我国长江流域聚落分布图(图A)和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图B)。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三角洲
D.侵蚀平原
2.按照“在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在Q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B 2.B [第1题,从P处等高线地形图中可以看出,该处地貌呈明显的扇状分布在山脚下,是河流冲积物在山麓地带沉积形成的冲积扇地貌。故选B。第2题,聚落应选在河流上游、地形平坦开阔且靠近河流、无水患洪灾的地方,从图中看,乙地最适宜。故选B。]
本题组以景观图和等高线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对河流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判断及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展现了地理学科对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1.河流地貌主要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两大类。2.“V”形河谷,位于河流上游;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冲积平原,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3.曲流河段“凹岸侵蚀、凸岸堆积”。4.牛轭湖是河流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形似“C”形的弯月。5.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题组1 河流侵蚀地貌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甲         乙
1.读甲图可知,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正确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影响河谷发展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断裂下沉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3.乙图地貌在甲图中哪个阶段发育最典型,影响丁岸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③ 侵蚀
B.④ 堆积
C.③ 堆积
D.④ 侵蚀
1.C 2.C 3.D [第1题,河谷的形成过程先是河水向下深切,形成“V”形河谷;然后河水向河谷两侧侵蚀,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最后是河谷继续变宽,形成“槽”形河谷。第2题,河谷是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河谷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3题,河流凹岸与凸岸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在①②③④中,④河流弯曲度最大,凹岸与凸岸发育最典型;图中丁处为凹岸,主要是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题组2 河流堆积地貌
下图为某地貌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地貌可能是(  )
A.冲积扇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5.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  )
A.入海口
B.河谷地区
C.山麓地带
D.高山地带
4.B 5.A [第4题,据图可知,该地貌位于河流汇入其他相对静止的水体处,为三角洲地貌。第5题,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形成三角洲。]
6.下图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示意图,图中a处可能见到的地貌景观是(  )
A          B
C          D
D [四个选项中,A是峡谷景观,B是沙漠景观,C是冲积扇,D是三角洲。a处位于湄公河下游入海口附近,会形成三角洲地貌。]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74活动
提示:结合图3?3?5,用笔勾画出冲积扇的大致范围。一般情况下,冲积锥面积较小,其上段坡度较大,中段坡度锐减,前缘地段地势展平。不同方向的坡度也有差异,读图可知左侧坡度较大,右侧坡度较小。
教材P76活动
1.提示:湄公河三角洲的地形特点是地势低平,多河流沼泽。湄公河自金边以下分为两支,这两支把三角洲分为三部分,西部地势更低。湄公河进入三角洲,先在柬埔寨境内分为前江与后江两支,后在越南境内再分成六支,由于河中沙洲分隔,共计有九个河口入海,故名九龙江。
2.提示:中上游修建水库对河口三角洲的影响,可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来分析。有利影响主要有: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等等。不利影响主要有: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3.提示:图3?3?9中,荆江河段多曲流和牛轭湖,长江入海口处形成面积巨大的长江三角洲,三峡属于典型的“V”形峡谷,长江第一弯是“V”字形大湾。故对应的地貌类型依次为荆江河段(C)、长江三角洲(D)、三峡(B)、长江第一湾(A)。
PAGE
-
10
-(共69张PPT)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NO.1
肥力


明显


不明显
矿物质
无机养分
水分
热量
有机物
转换
进程
耕作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NO.2
探究点1
探究点2
土壤剖面和土壤物质组成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核心素养·案例对接研讨
NO.3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NO.4


基岩
腐殖质
成土母质
20%~30
40%
20%~30%
10%
高考资源网Www.t高考源同你边的高专家1
高考资源网第一时润更新名校试题,30个省市区资源一网打尽!课件、案、学案、索材论文种类齐
点此进入
答案
探究点
表层
腐殖质层
30
淋溶层
60
甲层
90
成土
母质层
120

有机质含量/%
020406080100土壤深度/m
图b
点此进入
解析答案
探究点2
E
较细,含粉砂和黏粒
颗粒较细
较多、含砂粒较少
较粗含砂粒较多,
颗粒较粗
粒度
含粉砂和黏粒较少质地
成土母质
陇残积物坡积物含石块较多
土壤
洪积物、冲积物一明显分层特征
化学「基性岩母质、铁、锰、镁、钙
含量高
化学元素
成分
酸性岩母质硅、钠钾含量高}养分
分/法技/巧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成土母质
垂直
剖面日淀积层
气候
认识土壤
成土母质层
匚生物卜自然因素
形成因素
矿物质
匚地形}
有机质
组成
时间
物质
水分
人类活动人为因素
空气
孔隙
空气递增
水分递增
有机质
矿物质
土壤固体
上壤要素
?
5S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等方式,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通过野外观察土壤的剖面或室内观察土壤标本等方式,说出土壤的剖面层次、颜色和物质组成的差异。(地理实践力)2.结合观察地的气候、植被、地形等地理背景,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和改良土壤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1.什么是土壤?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哪几个层次?2.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有何特点?3.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自然因素对土壤的形成有何影响?4.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何影响?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层: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在成熟土壤剖面图上填写土壤层次名称。
3.发育
发育程度
土层厚薄
分层情况

土层厚
层次多,分层明显

土层薄
层次少,分层不明显
4.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根据组成物质的体积大小填下图。
[图表点拨] 1.教材第77页图3?4?2,该图展示出:
(1)土壤具有一定的分层结构。
(2)发育成土壤剖面不同层次所处的位置,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一般依次是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3)土壤不同层次颜色有差异。腐殖层颜色发黑,淋溶层颜色发白,淀积层颜色较深,成土母质层较多地保留着基岩的特点。
2.教材第78页图3?4?3,该图展示出: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各组成物质在土壤中所占比例不同,土壤的性质和肥力不同,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百分比应该是:矿物质占40%,水分占20%~30%,空气占20%~30%,有机质占10%。
[特别提醒] (1)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协调度的好坏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越高。
(  )
2.成土母质具有肥力。
(  )
3.基岩是土壤的初始状态。
(  )
提示:1.× 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协调度的好坏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要。并非是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越高,只能说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之间成正相关。
2.×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3.×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初始状态。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因素
作用
成土母质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提供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气候
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提供水分和热量
生物
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提供有机物
地形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影响物质转换
时间
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
人类活动
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
[图表点拨] 教材第79页图3?4?4,该图展示出:
(1)土壤的发育起始于母岩的风化,坚硬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较疏松的成土母质。(2)成土母质在低等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浅薄的原始土壤,并开始能生长草本和木本植物。(3)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生长进一步促进土壤发育,最终形成成熟土壤。
[微思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的深意是什么?
提示:落在泥土中的花瓣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有机质,为来年新开的花朵提供养分。
 土壤剖面和土壤物质组成
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重量。
问题1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
提示: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变深,因为越向下水分含量越多。
问题2 (地理实践力)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潮湿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
提示: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
问题3 (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疏松状况的差异。
提示:土壤块表层较为疏松,底层较为紧实。
1.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土壤剖面能直观地反映出土壤的厚度、层次,以及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发育成熟的土壤,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
土壤分层
图示
主要特点
腐殖质层
自然土壤中富含腐殖质的表层土壤。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淋溶层
自然土壤剖面的上部,由于长期间水分自地表向下的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层次。因淋溶作用使这一层内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含量减少,质地较松,酸性、肥力较低
淀积层
由土壤表层淋洗下来的物质,到一定深度就淀积下来形成淀积层。它承受淋溶层淋洗下来的可溶性物质、土壤胶体,以及其他的细微物质,并且淀积起来形成不同形态的新生体
成土母质层
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土壤剖面一方面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另一方面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2.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理想物质组成
相态
体积百分比
作用
图示
矿物质
固相
40%
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
10%
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液相
20%~30%
此消彼长
影响热量
空气
气相
20%~30%
1.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a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b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a中甲为(  )
A.有机层  
B.淀积层
C.耕作层
D.犁底层
(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1)B (2)C [第(1)题,图a显示,甲位于淋溶层和成土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故选B项。
第(2)题,从图b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故选C项。]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问题1 (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2 (区域认知)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问题3 (综合思维)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问题4 (综合思维)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都存在着黑土肥力降低的现象,我们对其应该如何进行养护?
提示:可以采取休耕、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手段进行养护。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气候与土壤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示成土母质的来源,分析正确的是(  )
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的碎屑物
B.坡积物是风化基岩②风化而成的堆积物
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
D.坡积物主要由山洪携带的残积物堆积而成
(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C.土壤的质地
D.腐殖质的含量
(3)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A (2)B (3)D [第(1)题,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后残留的碎屑物质,A对;坡积物是较高处岩石风化后沿斜坡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成的,B、D错;洪积物主要是山洪携带的砂粒、泥沙在山前谷口一带堆积而成的,C错。第(2)题,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第(3)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较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
综合思维:认识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是露出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自然因素(如日晒、风吹、雨淋、冰冻、根系穿插等)的作用下而发生变化,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矿质颗粒,即成土母质。岩石风化为成土母质后,变得疏松多孔,具有了通气透水和保水等性能,也逐渐释放出某些可溶性物质,为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成土母质进一步在自然成土因素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作用下,特别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综合作用下,逐渐释放和积累了各种养分,逐渐形成了自然土壤。
下图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的地理理含义分别是(  )
A.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C.光合作用、释放氮气
D.呼吸作用、释放氧气
2.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  )
①有机质的积累 ②岩石风化 
③地下水吸收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如果该示意图所示地区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考虑到淋失作用的存在,则该地的土壤特点是(  )
A.土质疏松,富含钙质
B.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C.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D.碱性土壤,富含钾、钠等养分
1.B 2.D 3.C [第1题,读图可知,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释放出氧气。第2题,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第3题,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贫瘠。土壤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故土壤呈酸性。]
本题组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考查了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地理学科在综合思维培养中的作用。








1.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从地面向下一般可以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成土母质层。2.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0%,水分占20%~30%,空气占20%~30%,有机质占10%。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形成土壤肥力,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过程。4.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提高生产能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则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题组1 认识土壤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下图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读图,完成1~2题。
1.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  )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2.土壤有机质不包括(  )
A.矿物质
B.枯枝落叶
C.动物残体
D.腐殖质
1.C 2.A [第1题,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的组成比例常常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当水分过多时,空气就会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如果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则会造成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
性状良好的土壤,则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的空气和水分组成比例一般在20%~30%之间变化。第2题,土壤有机质主要包括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
题组2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
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3.C 4.A [第3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4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下图为我国两个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地质
B.气候和岩石
C.气候和生物
D.成土母质
6.对①②两种土壤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青藏高原
B.②为草原土壤,可能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
C.①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海南岛中部
D.②为森林土壤,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5.C 6.B [第5题,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水热条件影响植被;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第6题,从图中①②两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来分析,①②土层深厚,②表层有机质含量较大,青藏高原是高山高原气候,降水少,植被稀少,不可能有这么厚的土壤;内蒙古东部是温带草原带,草原植被覆盖,土壤有机质丰富,多集中于土壤表层;海南岛中部属于热带森林,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盛,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快,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东北地区属于温带森林,植被茂盛,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较深厚,符合①图。]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78活动
1.提示:小块土壤用手捏紧后体积变小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的空气被挤出,土壤颗粒间的孔隙变小。
2.提示:结合教材的土壤等级标准,根据实际手捏土壤的感受来确定土壤的等级。
教材P81活动
提示:黑色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这里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红色土壤分布在南方,这里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青色土壤主要在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良或长期被淹的环境中形成,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如水稻土。白色土壤主要分布在西部,由于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黄色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黄土高原地区,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土壤,多呈黄色。总之,土壤是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PAGE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