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设计
四、课堂流程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文的难度,作出以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学生的自读和老师的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关于借鉴吸收的理解:从单元训练的要求上,借鉴吸收是指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可以是思想内容的闪光点,也可以是精巧的构思……本文借鉴吸收的就是作者对生命及其苦难的感悟;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对课文的理解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切入点:课文中第二部分的第一个段落是典型的过渡段,从内容上来讲,对课文第一、二两个部分的内容都有涉及。而且这样篇幅的文章只聚焦于一句话,更能激起学生兴趣。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尽量熟悉课文(但基本不提出思考题,保留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即课堂兴奋点)
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在思维方式的确认和把握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正因为理解力较强,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过于“深刻”,容易偏离教师的提问思路,造成课堂结构重心偏移,影响教学流程,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该班学生的薄弱环节是在前期的预习阶段。要求教师在预习阶段对学生严格要求,将问题具体化。
该班学生在上课时思维活跃,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但是疲劳周期较短,同时部分学生行为随意,同样对自己的思路也缺乏较好的约束,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故要求有不断的兴奋点进行刺激。
从本单元的训练内容上来看,需要学生学会借鉴吸收,并形成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要体现学生自己的思考,并将这样的思考和课文的内容相联系,形成情感的共鸣,达到感情升华。
本文的篇幅较长,要让学生在一个课时里就对本文的相关内容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学生的预习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预习指导上也需要注意对学生的潜意识心理的引导,将其注意力引向作者的情感体验方面,并在预习时就让学生能初步形成模糊的评价结论。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就存在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要求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的心境,这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在教学准备上,教师需要使学生在一个课时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对授课的切入点的选择上有较高的要求。力图达到能对课文内容有较强的概括,同时又能“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单纯的放在“冗长”的课文上,避免学生“心理疲劳”的情况出现。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半小时午餐》,《我们的角落》,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山顶上的传说》,等许多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曾经这样解释过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这可以看作是对他作品最好的解释。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他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环境:琉璃、门壁、玉砌雕栏、老柏树、野草荒藤、小昆虫…………
启示: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他们的存在倒时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本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
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而死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怎样活???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
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 ”的疑问的答案。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在她猝然去世后……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的阻挡,才能激起绚丽的浪花朵朵。
——古希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