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9 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10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初中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9 文言文阅读 课件(共10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3 08:5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9 文言文阅读
1
真题自测 明确考向
2
知识梳理 素养形成
真题自测 明确考向
真题试做
?样题1 (2020?长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竹鸡之性,遇其俦①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②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③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 ④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
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注释】 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惑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 (jié):同“洁”。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城”的本意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
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
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
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中“以”的含义是“用”。“皆以美于徐公”中“以”的含义是“认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激媒使之鸣”的主语是猎人,后一句的主语是“闻者”,“激媒使之鸣”后应断开,排除A项。“随声”是跟随声音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飞入城”是连贯动作,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B。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
(2)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答案】 (1)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
(2)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等。
4.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链接材料】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
【答案】 文中每种动物都用自己的智慧保护自己,但却被人类利用而被捕捉;链接材料是指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因此我们人类要做到:①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随心所欲地滥杀,要善待小动物,特别是濒危的野生动物;②要合理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③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的行为,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应有长远打算;④完善有关大自然的相关法律法规,设立监察部门,发动群众一起保护大自然。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态度并提出建议。解题时要读懂链接材料的内容,并进行初步的翻译,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结合当今的环保理念,分析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同时要合理利用自然,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而明年无鱼”“而明年无兽”是违背规律、破坏自然之后产生的恶果。由此可以联想到,应该着眼未来,要有长远眼光。同时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应健全法律法规,普及环保意识。
【参考译文】
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为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大概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块地方,在上面略微撒些谷米,鹧鸪来往飞行,边走边食,(猎人)就用洁竿粘取它。麂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只沿着一
条小路走,无论远近。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放在麂经过的地方,麂脚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活捉。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土蜂看到必定衔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样题2 (2019?长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⑥
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释】 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⑥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⑨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
D.辞不受令(辞:言辞)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要词语的含义。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还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A.纵:放走;C.过:错误地;D.辞:推辞。
B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表原因。A项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表原因;B项中的“以”是连词,表修饰,不译;C项中的“以”是“来”的意思,表目的;D项中的“以”是“拿、用”的意思。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答案】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的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的重点字词有:“罚”,刑罚;“过”,过失。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共同特点是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自己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结合“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得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自己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结合“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得出: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由此可得出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参考译文】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一次)出行属县,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应该是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却没抓到,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大王您赦免这个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是我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己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狱官。(他)错误地偏信(下属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把自己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的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我担任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享受俸禄多,不和下属平分利益。现在(我)错误地偏信(下级汇报)而判人死罪,却把罪推诿到下属身上,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推辞而不接受命令。晋文公说:“你如果自以为有罪,我也有罪吗?”李离说:“狱官遵守法纪,错误地判刑,应判自己的刑,错误地判人死罪,就应判自己死罪。您觉得我能够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所以让我当狱官。现在(我)错误地偏信(下属的汇报)而判人死刑,应当是死罪。”于是他不接受命令,用剑自杀而死。
?样题3 (2018?长沙)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⑦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⑧,
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 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⑨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中“制”“信”“出”是一词多义。A.都是“通晓”的意思。B.制定,制成/规模。C.诚信/信任。D.超出,超过/说出。
A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A项和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分别代“俞大猷”和齐军。B.结构助词,的。C.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起补充音节的作用。D.结构助词,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答案】 (戚继光)请求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交替使用,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锐。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翻译时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先在草稿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本题要解释清楚的关键词语有“请、以、兵、由是、特、精”,翻译后要疏通句子。另外,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答案】 “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军队教授战法,根据地形摆阵法,武器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作战勇敢。
戚继光的形象特点:善于治军、赏罚分明、果断、刚毅、善于用兵、战功显赫。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答第一问时,可先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再将这些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如可在文中找到“教以击刺法”“乃因地形制阵法”“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等,然后作答。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件或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也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关键词,或从文章整体内容上感知作者对人物所持的态度。从戚继光教将士击刺的方法,依据地形布阵可以看出他善于治军;从“赏罚信”可以看出他赏罚分明;从“士无敢不用命”可以看出他善于用兵;从“而果毅过之”“在南方战功特盛”可以看出他果敢、刚毅、战功赫赫。
【参考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家里贫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
戚继光到浙江时,见防区的军队不熟悉战斗,而金华、义乌民众素有矫捷勇猛之称,(戚继光)请求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交替使用,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锐。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考虑步行作战的方便,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
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统兵号令严肃,赏罚分明,言之有信,士卒没有敢不为他冲锋陷阵的。(他)与俞大猷均为名将。(戚继光)操行虽不及俞大猷,但果敢刚毅超过俞大猷。大猷是老将,持重稳健,戚继光办事则如暴风闪电般迅猛,多次摧毁强倭,(其)名气更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作战历经南北,都有突出的声誉。在南方战功特别多,北方以守为主。所编写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兵家之人都奉行它。
考向研析
课标要求能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正确朗读、理解常见文言字词在句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句子在文中的含义。阅读材料既可能是课内文言文,也可能是课外文言文。
近年来,长沙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都是课外文言文,考查内容包括词语解释与用法(包括实词和虚词)、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与分析,题量都是四道题。练习时如能针对性训练,加大练习量,是会对提分大有裨益的。
预计2021年长沙中考极有可能继续考查课外文言文,所以在文言文阅读上,应立足课本,熟悉教材,适当地加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知识梳理 素养形成
文言文阅读答题方法总结
考点一 实词解释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课文迁移法
(直接迁移法)
即联系课内文言文学过的有关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如某地中考题解释“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中的“念”,可以联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中“念”字的词义,都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
①《爱莲说》“陶后鲜有闻”中的“鲜”可以联系成语“鲜为人知”,译为“少”。
②《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译为“跑”。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组词推断法
即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组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如某地中考题解释“人赖其利”中的“赖”,可以组词为“依赖”“信赖”“无赖”,然后据此做出选择,不难确定正确的解释为“依赖”。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对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词义有所区别,需要特别注意其异同之处。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是两个词,译为“妻子和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就是一个词,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对句判断法
又称为“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断词义。古文一般讲究对仗工整,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句,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对或相反、相近的特点,据此可以进行判断。如:《送东阳马生序》“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的“戴”和“腰”相对应,据此判断“腰”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在腰间佩戴”。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字形推断法
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大部分汉字为形声字,形声字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组成。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后,通过分析字形就可以掌握词义。如“绝”字,其古字形像以刀断丝,有的在“丝”中部加横画表示断丝。“绝”的本义是“断”,引申指“穷尽、不再接续”,用作修饰语,指“已到极点的,不能再继续或超越的”。如:《三峡》中“沿溯阻绝”中的“绝”是“断”的意思,“哀转久绝”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山献多生怪柏”中的“绝”是“极”的意思。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语境推断法
即解释词语含义时,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结合句意和具体语境来推断理解。如某地中考题解释“去蒋山亦七里”中的“去”,联系上文“筑第于南门外七里”,整个句子除了“去”之外,可以翻译为“(王安石)在七里外的南门修筑房子,××蒋山也有七里路”,由此可判断出该句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
考点二 文言断句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句意断句
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弄清是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意思,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作答时先依次解释所断句子中每个词的意思(不确定的个别词暂时不解释),然后把词义串联起来,理解大概意思,最后据此断句。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句意断句
(1)找出动词或形容词,明确句意。文言文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从而能够正确断句。如某地中考题“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中的“谒”和“问”都为动词,此二字前应该各断一处。
(2)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因此,找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句意断句
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明确句读了。表示“我”的代词:吾、余、予;表示“你”的代词:尔、汝、君、卿、公、若;表示“他”的代词:其、彼、此、之。如某地中考题“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中的“之”为代词,代指“史书”,“书”为名词,故应分别在“之”和“史书”后面断句。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个人的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后面只用“曰”“云”“言”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情感。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就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具体情形有以下几种:
(1)句首发语词。指的是放在句子开头起强调作用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作用的虚词。常见的发语词有:若、夫、惟、盖、至若、若夫、然、然则、岂、宜、诚宜、何尝、且、窃等。如:①《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②《三峡》“然则北通巫峡”。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2)句尾语气词。常用于陈述句尾:也、矣、焉、耳等。常用于疑问句尾:乎、与(欤)、邪(耶)等。常用于感叹句尾:哉、夫。如:
①《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②《马说》“其真无马邪”。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3)疑问语气词。常见的有: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一般代表此处是一个疑问句,可据此断句。如:
①《陋室铭》“何陋之有”。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4)复句中的关联词。常见的有:虽、虽然、纵、纵使、苟、故、是故、是以、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这些词前面一般要断开。如:《马说》“虽有千里之能”。
(5)其他。“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前后一般不断,但“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前面要断开。如:《爱莲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固定结构断句
(1)借助语法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如:《陋室铭》“何陋之有”。
(2)借助对称句式。一般文言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抓住这个特点,不难正确断句。如:《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断句方法
具体步骤
根据修辞手法断句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各有各的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就能断开几处的效果。
考点三 句子翻译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要点
分类
定义/举例
核心
要点
翻译方式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翻译原则
(1)信:忠于原文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2)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语言通顺,语气不变样。(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文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要点
分类
定义/举例
翻译方法
对译法
即直接解释词语的意思,指把原句中的文言单音节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如:《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中“然”“懈”“追”“报”分别译为“然而”“懈怠”“追念”“报答”双音节词语。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要点
分类
定义/举例
翻译方法
替换法
对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先替换后翻译,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一般涉及到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变化,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如:《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宫”“府”“陟”“臧”应分别替换为“皇宫”“丞相府”“晋升”“赞扬”。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要点
分类
定义/举例
翻译方法
保留法
文言文中凡是有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皆可保留,涉及到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庙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有名词,一概保留不译。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译的时候,都保留不译。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要点
分类
定义/举例
翻译方法
删减法
对文言文中仅起某种语法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可以删除不译,这些词语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语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甚矣”,“之”是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应删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要点
分类
定义/举例
翻译方法
增补法
翻译句子时,对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连贯的内容等进行增补,从而使句意完整。
(1)判断句的增补。首先应该学会辨识判断句,如“……也”“……者,……也”等这样形式的句子或含有“为、乃、则、非、即、是”这些判断词的句子即为判断句。在翻译时应加上判断词“是”。如:《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译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要点
分类
定义/举例
翻译方法
增补法
(2)省略句的增补。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句中省略了谓语“鼓”,完整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被动句的增补。要加上被动词“被”。如:《愚公移山》“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要点
分类
定义/举例
翻译方法
调序法
对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调整语序。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注:上述翻译方法中,前四种方法用于解词,后两种方法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现象。
考点四 内容理解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题型
解题技巧
选择题
(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章题目、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选项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到有效信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题型
解题技巧
选择题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在找到有效信息后,将选项与文章要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看选项与题意是否吻合。
(4)善抓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需要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要善于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题型
解题技巧
选择题
(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看是否混淆概念,注意是否倒置了因果或故意混淆了因果关系。
问答题
(1)分析文段特点,把握答题思路。看文章包含了几段,选文属于哪一类主题(写人、叙事、写景等)。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概括,主要把握“谁在干什么”;而写景类的文章则应把握景物的特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题型
解题技巧
问答题
(2)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及要点。看题干要求概括的是某一段还是整篇文章的内容,看题目是要求用原文作答还是需要自己概括,是否有字数要求等。
(3)根据分值检验答案是否全面。分值能够暗示题目答案要点有几个,一般一点对应1分,或者一点对应2分,根据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漏答。
考点五 分析人物形象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
(1)分析标题。有些文章的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单看标题,就知道写的是邹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齐王接受臣下进谏的故事,体现了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人物定性(身份)+做了哪些事情+性格特征;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
(2)从正面描写分析。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如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以《愚公移山》为例,通过愚公和智叟的相关对话——“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足见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形象。
然后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
(3)分析事件。就事论人,通过具体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明确文章中人物的“典型化”特征。以《曹刿论战》为例,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之事,体现了曹刿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政治上深谋远虑,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以及沉着冷静、心思缜密。
××是一个……的人,他(她)做了……,表现了……的性格(思想品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
(4)从侧面描写分析。分清文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和辅助人物,从人物关系中去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或者是二者对比凸显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等。以《周亚夫军细柳》为例,通过次要人物汉文帝对主要人物周亚夫“此真将军矣”的评价以及辅助人物刘礼、徐厉的衬托,表现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注:答题时一定要符合题干所问,如要求用原句回答,或者是用成语回答以及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答。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切忌天马行空,答非所问。
考点六 拓展感悟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类型
观点表达类
(1)表明态度(赞同与否,欣赏与否);
(2)根据态度,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阐明理由;
(3)根据分值,检验答案是否完整。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类型
启示感悟类
(1)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
(2)确定情感倾向,找准作答角度;
(3)联系生活实际,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说出对自己的启示感悟。
注:不管是谈启示还是感悟,或者是表达观点,都不能脱离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一定要做到观点明确,表达充分,有理有据。
考点七 虚词意义及用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方法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大意选择文中该用哪个虚词。如某地中考题“文中‘□’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解题时,首先应根据上下文推断出虚词所在句子的句意,“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的意思是:同郡的柳贯□文章远近闻名。据此可知,这里要填的虚词的意思是“凭借”,分析四个选项可知只有“以”有“凭借”的意思。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用方法
代入检验法
有时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考查,所以只要知道课内句子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其与在课外文言文句子中的用法是否相同。如某地中考题“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作答时,首先我们可以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作一个粗略的判断,例句中的“之”在句末,与四个选项中D项的“将军岂愿见之乎”中的“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故用法相同。
对应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①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②,谒③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
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注释】 ①举:推举、推荐。②令:县令。③谒:拜见。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其贤而辟之”和“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中“闻”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听说”的意思。
B.“谓”有“说,告诉”“称呼,叫做”等义项,“何谓无知”中的“谓”应选“说”之意。
C.“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中的“故”与“公问其故”的“故”意思不同。
D.在文言文中,“而”有多种义项,在“密愧而出”中,“而”表修饰。
A
【解析】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闻”指的是“听说的事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B.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C.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D.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C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我)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4.利用文中具体事例,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
示例:杨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表明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王密趁夜送金子给杨震,他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绝了,表明杨震是个廉洁奉公的人。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杨震小时候喜欢学习,通晓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太守。在他到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夜深了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被调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 濂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濂性诚谨,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①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
不能知也。”每燕②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注释】 ①馔:食物,饭菜。②燕:同“宴”,宴饮、宴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亲老辞不行/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B.濂具以实对/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C.间召问群臣臧否/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D.坐客为谁,馔何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解析】 A.推辞/推辞。B.详尽/详尽。C.秘密地/参与。D.是/是。
C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
B.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
C.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
D.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濂性诚谨,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宋濂性情诚实谨慎,曾经与客人一起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2)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宋濂从小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
4.阅读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链接材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相同点: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
不同点:选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送东阳马生序》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宋濂性情诚实谨慎,曾经与客人一起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有没有饮酒,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大臣们的善恶优劣,宋濂只
举出那些表现优良的大臣说:“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每次宴饮时会见,(皇帝)必令人设座上茶,每天早晨必令随侍用膳,反复地向宋濂咨询,常常谈到半夜才作罢。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写好几个字。宋濂从小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学问无所不通。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
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释】 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李傕(jué):东汉末年军阀、权臣。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唯汉阳阎忠异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B.故诩假以惧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道遇叛敌/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D.欲迎天子置之营中/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解析】 A.对……感到惊异/不同;B.所以/所以;C.在路上/(路)途;D.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B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B.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C.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D.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有人对贾诩说:“这里不可以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
(2)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天子已经向东而去,可是李傕率军追赶攻打,天子的军队就大败了。
4.文章写了有关贾诩的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①路上遭遇叛敌,假装段公外孙脱险。
②拒绝挟持天子。
③为报国家恩惠,不背弃天子,拒绝离开。
④劝阻李傕杀天子大臣司徒赵温。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年轻时没有人谁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贾诩)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在路上遇到了叛变的敌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起来。贾诩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杀我,我家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当时的太尉段颖,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假借他来恐吓敌人。叛变的敌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的外孙,他的灵活应变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种情形。
后来李傕等人和贾诩商议,打算将天子安置在军营中,贾诩说:“不可以。挟持天子,是不符合道义的。”李傕不听。有人对贾诩说:“这里不可以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贾诩说:“我得到国家的恩惠,从道义讲,我不可背弃(天子)。要离开,您就离开吧,我不可以走啊。”
天子已经向东而去,可是李傕率军追赶攻打,天子的军队就大败了。司徒赵温被李傕厌恶,(李傕)想要杀了他。贾诩对李傕说:“这是天子的大臣,你怎么能够杀害他呢?”李傕才停止。
魏文帝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贾诩七十七岁时去世,谥号称肃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