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真题自测 明确考向
2
知识梳理 素养形成
真题自测 明确考向
?样题1 (2020?长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山不过来,我过去
①我们有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若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
②但是,【甲】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我们的指责会越来越多,戾气会越来越重。最后,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变成牢骚满腹、埋天怨地的“怨妇”。
真题试做
③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思自我,改变自己。
④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
⑤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
走在时间的前面。你尝试着改变易怒易烦的习惯,做到“肚中能忍万般事,哈哈一笑天地宽”。
⑥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悉心劝导下,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赢得了鲁肃的赏识,与之“结友而别”。新时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我,适应他人。因为这样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你的团队披荆斩棘。
⑦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我反省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乙】这都体现了不断改变自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
⑧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从指责别人的习惯引出话题,第②段则提出了改变别人有难度且于己无益的观点。
B.⑤~⑦段从心态、人际关系和成长三个方面来谈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有理有据。
C.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尝试改变自己的好处,逻辑严谨。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主要内容、辨析作品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C项“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错误,第⑦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②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③华为的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正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华为才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科技企业。
④“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如今能做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就在于一直坚持“产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信念。
A.甲① 乙③ B.甲① 乙④
C.甲② 乙③ D.甲② 乙④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主要观点。【甲】处上文是“但是”,表明【甲】处所填内容与第①段中想改变别人的观念相反,下文是“改变别人,谈何容易”,所以此处应填“很难改变别人”之意的句子,应填入②。【乙】处所在段落的分论点是“尝试改变自己”。③强调的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④强调的是让自己的产品变得更好,也就是改变自己。故此处应填入④。
3.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才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才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解题时结合语境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画线句是个比喻句,要表明的观点是:如果无法改变外部事物,那只能改变自己,这样才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更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成长。
?样题2 (2019?长沙)议论文阅读。
爱国的内涵
①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新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爱国的内涵。
②爱国的内涵是什么?陆游在《病起抒怀》中用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做了最好的诠释。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数十年心志不变,都是炎黄子孙心系祖国的写照。
③爱国的内涵是什么?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荡气回肠。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歌。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这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灵魂。
④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西汉名将甘延寿流传千古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最有力的回答。为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数中华儿女执着坚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戚继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英勇奋战,终于将倭寇赶出国门;________。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⑤爱国的内涵是什么?爱国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国要以敬重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途上,我们要肩负重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切入,引出议论对象“爱国的内涵”。
B.第②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爱国的内涵。
C.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D.全文从四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完整。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论证方法。B项错误,第②段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C项,第⑤段并没有从目的上论证。D项,“层层递进”错误,四个层面是并列关系。
2.如果要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充一句话,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詹天佑,我国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凭借杰出才能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回击。
B.任正非,75岁的华为公司创始人,在众多媒体面前表示:要拥抱世界,依靠全球创新发展,为中国企业砥砺奋进树立榜样。
C.李文波,一个普通的南海守礁士兵,二十年坚守,他从健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摧的礁石!
D.林俊德,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人生75年都默默无闻,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C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需结合语境分析选项。上文“戚继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英勇奋战,终于将倭寇赶出国门”证明了“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的观点,李文波的事例也是证明“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的观点。故应选C项。
3.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请依据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 爱国的内涵是心系祖国(“位卑未敢忘忧国”),以身许国,守护祖国(保卫祖国或维护祖国统一),传承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结合“陆游在《病起抒怀》中用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做了最好的诠释。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数十年心志不变,都是炎黄子孙心系祖国的写照。”概括得出:爱国的内涵是心系祖国(“位卑未敢忘忧国”);结合“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
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荡气回肠。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歌。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为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数中华儿女执着坚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概括得出:以身许国,守护祖国(保卫祖国或维护祖国统一);结合“爱国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得出:传承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样题3 (2018?长沙)议论文阅读。
“熬”的境界
①熬,从火,敖声。“熬”有“抬高”的意思。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____________________。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熬”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刻决定了输赢。
⑤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熬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的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列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⑤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C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④段内容“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可以看出: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在关键时刻高下立判。故C项不正确。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有如神助的境界。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从第③段空白处的前后文字来看,空白处应该填一个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这一分论点。A、B、C三项中的越王勾践、唐僧、石灰都是在表达志向不改,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兴越灭吴、取回真经、留清白在人间),都能证明这一分论点,而D项是强调多读书的好处,不能证明上面的分论点,故选D项。
3.如何理解结尾段“岁月熬人也树人”这句话?
【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是一场艰苦的修行,需要持久的忍耐,但只要你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最终会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
【解析】 本题既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又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时,要对每个概念(关键词)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句子的
含义。如本题考查“岁月熬人也树人”的含义,解答时就需要通读全文,分别找到“熬人”“树人”(或与“熬人”“树人”相类似的表述)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筛选出能解释“熬人”的内容:艰苦修行,持久忍耐,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树人”的内容: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然后结合本文的中心论点,分析归纳就可得出答案。
考向研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纵观长沙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2016年到2020年,连续四年都考查了议论文阅读,选文全部来源于课外,分值均为8分。题型变化不大,考查知识点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以及句子、段落、文章标题及内容的理解感悟等,不排除2021年继续考查的可能。
知识梳理 素养形成
一、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一)论点
{912C8C85-51F0-491E-9774-3900AFEF0FD7}定义
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持有的见解和主张。通常是一句表示判断的陈述性质的完整的话,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912C8C85-51F0-491E-9774-3900AFEF0FD7}分类
①中心论点:文章的主要见解;
②分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开头总领全篇,提出“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全篇的中心论点;然后,后文分别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912C8C85-51F0-491E-9774-3900AFEF0FD7}特征
一般是非常明确的判断句(包括肯定的判断和否定的判断)或肯定的陈述句,标志是有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论点应是正确、鲜明的。
{912C8C85-51F0-491E-9774-3900AFEF0FD7}位置
①文章标题: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如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一文,论点就是文章第一句话“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③文章结尾:一般有“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标志性词语。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点和论题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作者所议论的问题称为论题,论点则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同一论题,可以得出不同的论点)。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点和论题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①定义不同。论题就是议论性文章中的“话题”,即作者所议论的问题,如“论教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如“‘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点和论题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②形式不同。“论题”一般是一个词语、短语,如“马说”“怀疑与学问”,也可以是一句话,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③位置不同。论题的位置一般在标题或文首;论点的位置较灵活,可在标题、文首,也可在文中,还可在结尾。
(二)论据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定义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分类
事实
论据
特点
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据、亲身经历(感受)等。
作用
真实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
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列举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先从“格物”做起,最后宣告失败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的正确性。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分类
道理
论据
特点
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
作用
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举例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中的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论证了“‘忠实’便是‘敬业’”这一论点。
(三)论证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定义
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论证
方式
立论
特征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梁启超《敬业与乐业》就是一篇立论文。
要求
首先要做到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主张,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其次,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证
方式
驳论
特征
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如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批驳。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证
方式
驳论
方法
驳论点:可用事实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或假定对方的论点是真的,再以此为论据,推出一个错误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或证明与对方的论点相矛盾的论点是真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驳论据:通过驳斥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揭穿对方的论据的虚假。
驳论证:通过驳斥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指出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错误,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推出论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证
方法
道理
论证
(引用
论证)
特点
①引用名人的言论、古语、谚语、俗语、公众所承认的道理等;
②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有时也会直接揭示,如“某某曾说过”等。
作用
引用……的话来论证……的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深入,更具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举例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的话,论证了无所事事的人很难造就的道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证
方法
举例
论证
特点
①真实:所举例子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才具有说服力。
②典型:举例论证不在于所举事例的多少,而在于所举事例是否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揭示问题的实质。
③新颖:论点和所举事例都要新颖,不能一味地列举很多文章中已经用过的事例,比如:谈到学习,就举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难免让人感到乏味。
④充分:充分不是要求举例要多,而是要求所举事例能透彻、深刻地揭示论点的内涵。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证
方法
举例
论证
作用
列举……的例子,论证了……的论点,使论证说理更具体,更深入,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举例
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列举罗兰?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思考,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最终发明了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证
方法
比喻
论证
特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作用
把……(论点)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更具说服力。
举例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作者把没有职业的懒人比作“蛀米虫”和“盗贼”,而且连用两个“简直”,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没有职业的懒人是万恶之首,是要彻底讨伐的、万不容赦的。进一步论述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论证
方法
对比
论证
特点
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论证论点。
作用
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论点,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
举例
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四)议论文的结构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定义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引论—本论—结论。在思路上体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分类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如弗朗西斯?培根的《谈读书》。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分类
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这种构成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对照式”。如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分类
层进式
“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把道理说深说透。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
总分式
总—分(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总(如罗迦?费?因格的《谈创造性思维》)、总—分—总(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
(五)议论文的语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准确性、
严密性
特点
①概念明确;
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③判断和推理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作用
从逻辑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生动性、
形象性
特点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
作用
从修辞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鲜明性
特点
表达观点一清二楚,毫不含糊。
概括性
作用
①用比较抽象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②语言高度凝练。
二、议论文阅读答题方法总结
考点1 观点把握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
中
心
论
点
常见
问法
①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③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④为本文拟标题。
解题
技巧
(1)明确论点的特点。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是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
中
心
论
点
解题
技巧
(2)根据论点的提出方式进行提炼。
①在标题和开篇处直接提出论点;
②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名言警句等间接引出论点。
(3)位置“四看法”提取中心论点。
①一看题目:议论文的标题,或直接揭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提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或提示议论的范围(《敬业与乐业》)。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
中
心
论
点
解题
技巧
②二看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门见山的写法。
③三看结尾:即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多有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
④四看中间:文章中间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
(4)提取分论点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是对中心论点的分条支撑,在分论点中寻找关键词,然后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2.
分
论
点
常见
问法
①概括、提炼第×段的论点。
②请简明扼要地概括本文的分论点。
解题
技巧
(1)抓段落的首句和尾句,归纳段意,概括该段分论点。
(2)通过论据反推论点,看论据是证明什么论点的。
(3)概括时注意句式与前后分论点的句式一致。
考点2 论据分析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
选
择
论
据
常见
问法
①文中不能论证“×××”这个内容的一项是( )。②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③下列链接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
解题
技巧
(1)分析所给段落或者文章的论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
选
择
论
据
解题
技巧
(2)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文中的论据一定要能够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或某段的分论点。从以下两方面判断其是否适合作论据:
①从因果关系,判断论据。按照“为什么,是因为……”的思路,看论据是否能作为原因解释本文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如果不能,则可判断出选项中的某材料不适合作为某观点的论据。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1.
选
择
论
据
解题
技巧
②归纳共同点,判断论据。论点会有多个论据作支撑,多个论据都有共性,观点一致,若有一个论据与其不同或相悖,则不适合作此观点的论据。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2.
补
写
论
据
常见
问法
①在第×段中的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
②请为本文再补写一个事实(道理)论据。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要真实,论据必须真实可信,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凭空捏造。
(2)要准确,注意论据与论点的一致性,必须依据论点把握论据本质特点,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2.
补
写
论
据
解题
技巧
(3)要典型,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所引用的名言、格言应有一定的权威性。
(4)要简洁,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
注:补写时要准确区分两种论据:事实论据主要指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事迹、史实等;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等。
【答题模板】补写事实论据:人物+事例+简短评价;补写道理论据:时代或国籍+作者+名言。
考点3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见
问法
①选文第×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②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说出其中两种,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③第×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判断句子或语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找语言标志或特征标志词来辨别。
①举例论证: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举事例简明概括,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常常有“如”“比如”等语言标志。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②道理论证:用名人的言论、众所周知的道理,或古语、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观点。道理论证多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或有提示语“某某曾说过”等。
③对比论证:论证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对照,从而具体鲜明地将论述的问题论证透彻。可以是全面对比、部分对比,也可以是事实对比、道理对比。语言标志有两种:一是“反之”“但是”等语言标志;二是运用反义词。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④比喻论证:运用比喻,用人们浅显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刻的道理,用此种方法来证明论点。语言特点是比喻论证的句子通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包含本体和喻体。
(2)找论证方法,可从最常见的排除法入手,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行确认或排除,这样可以快速确定且保证万无一失。但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的运用有时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或几种方法兼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
(1)举例论证:列举……(概括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有分论点,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论据),深刻有力地论证了……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3)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填论据),突出了(强调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4)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考点4 论证过程及思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见
问法
①阅读第×~×段,分析其论证思路。
②从论证过程看,第×~×段的行文思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一般步骤:划分文章或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有序地论述。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1)划分文章或段落层次时,注意与结构有关的、能起到分层作用的标点(如冒号、分号)和词语(如关联词)。
(2)概括层次大意时,对论证方法或论据要加以分析。
(3)论述时使用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使用一些能显示议论文文体特征的词语(如提出、阐述、证明、论述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
题型一 概括全文的论证过程及思路。
(1)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的论点/观点(或首先通过……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名言等,提出……的论点);接着用……的事例或名言,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2)论点在结尾:首先通过……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名言等)引出……的论题;然后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最后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或得出……的结论,或证明了……的观点,或发出……的号召,或提出……的希望)。
题型二 概括某一段(某几段)的论证过程及思路。
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从……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最后再次强调(点明、深化)……的观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题型三 文中第×段与第×段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①表态(一般是不能调换)。“能调换”的情况常见的是: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且文中没有指明各并列层次的先后关系的句子)。
②阐述理由:第×段的内容是……,第×段的内容是……,二者存在先后的逻辑关系(或这样的行文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与上/下文“……”一句相照应;或存在时间先后顺序)。
③因此不能调换。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题型四 文中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删去)。
②阐述理由:该段的内容是……,其上/下文的内容是……,该段与上下文存在……的逻辑关系(或该段是对上文的补充论证,或该段有效地引起下文……)。
③该段使论证更全面,更充分,更严密。
考点5 议论文语言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见
问法
①第×段“……”一句中,“这”指的是什么?
②第×段中加点的“……”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能否删除?
③仔细阅读第×段,说说“……”和“……”的具体内容。
④联系上下文,说出加点词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⑤议论文中常用修辞的作用是什么?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议论文对语言的要求,重点在于表达的准确严密性(有分寸感)和生动形象性。另外,还要注意文章的语言风格,如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庄重、优雅、生动、行文平实、活泼、灵动;用语雅致,文辞流畅,朴实自然、语言幽默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语言准确表现为:
①概念使用准确;
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使用恰当。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2)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3)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4)语言生动表现为:
①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②表达方式:描写;
③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答题要点:从修辞角度:
(1)比喻、类比: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排比: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语言精致优美。
从句式角度:
(1)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易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2)反问句:语势紧凑,层层递进。
(3)感叹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
题型一 加点词语“××”能否删去(或能否换成“××”)?为什么?
①表态(通常回答“不能”)。
②原文中“××”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表示……。
③若删去(或换成“××”一词),则只有……的意思,与原文内容不相符(或表意过于绝对)。
④“××”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或生动形象性)。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题型二 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①加点词语“××”的本义是……,在文中的意思是……,有……的作用。
②“××”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或生动形象性)。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题型三 赏析本文(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1)语言准确严密。如“……”(例句),句中的……准确严密地论证了……的观点。
(2)语言生动形象。如“……”(例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
(3)语言概括简明。如“……”(事例),事例叙述简洁,概括性强,简明地论证了……的观点。
考点6 句段作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见
问法
①文章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②第×段能否删除?为什么?
③画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技巧
第一步,看设问。若要求答作用,则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若题干问段落能不能删除,则需先表明态度,一般是不能删除,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第二步,看位置。位置不同,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一般也不同。
结构: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引出下
文,照应题目。
内容:①引用名言、事例、故事,或以某种社会
现象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②作为事实或道理论
据,论证了……的论点;③引用……,激发读者
的阅读兴趣。
开头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结构:①引出下文;②照应上文;③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阐述的……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的
论述。
内容:论证了……的观点。
中间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结构:点明论题,与开头相照应。
内容:①总结全文,提出……的中心论点;②强
化……的中心论点;③指出议论的意义和作用,
如: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启发人们
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结尾
考点7 内容理解与概括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见
问法
①用精练的语言说说第×段的主要内容。
②阅读第×段,说说作者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③第×段说到了“×××”,其目的是什么?
解题技巧
(1)分析题干要求。
明确是结合全文分析还是结合某个段落分析,并从题干中寻找提示,进而判断答案可能出自哪一段,可能有几点,应紧扣什么内容等,由此确定作答区域。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2)精读文章,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全文或段落分层,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3)抓关键词、句、段。
如抓关键词,便于概括文段内容,弄清文段所要揭示的主旨;抓中心句或分论点,它们是概括文章内容的基石,常常是阐释文章大意的一个分支;抓关键议论段,它们往往起着突出论点的作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4)提炼内容进行简要表述。
①摘录法:提取原文中心句、结论句、论点或分论点,将其摘录出来概括组织语言。
②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重点要放在文章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过渡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上。
③归纳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适用于提炼文章中心论点、概括作者观点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考点8 信息提取、理解与整合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常见
问法
①下列对标题的回答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②下列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③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④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回答问题。
⑤对于×××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⑥简要概括对“×××”的看法。
⑦根据文章内容,阐述“×××”的含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1)审清题干。从题干中找出关键字词,确定答案范围和答题方向。
(2)把握论点,筛选主要内容。
①全文范围:找文章中与题干要求相关的语句,明确中心论点。再紧抓每段的第一句或段尾总结性的语句,找出分论点。还要注意表关系、总结性的关键词,如“因为”“所以”“总而言之”“一般来说”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
技巧
②段落范围: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找到题干要求的段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段落分层,筛选出需要的内容。
(3)整理答案,列序号,力求规范。简单来说,考生在阅读议论文文本时要有整体阅读的观念,边阅读边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什么,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等等。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组织答案就相对容易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表观点、谈启示、提建议
常见
问法
①联系文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论点)的。
②联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③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或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措施)。
④阅读下面的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
考点9 拓展认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表观点、谈启示、提建议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要进行判断,看题干要求从哪个方面来谈见解。
(2)注意运用基本模式进行答题:
①简明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②用“分点说明”的方式进行答题;
③用“总分式”结构进行答题,先用“总说”来表达观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说。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表观点、谈启示、提建议
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
①表观点:我认为……,理由是……。
②谈启示:正如文章所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我认为……(对以上两点谈自己的看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袁隆平成为明星,有多不容易?
张田勘
①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月16日应邀参加湖南农业大学的开学典礼并致辞。期间,在场的学生们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剧”。不少人兴奋地表示:“终于见到袁爷爷,人生圆满!”“追星成功!”“这才是最亮的星!”
对应训练
②曾经,有无数粉丝为追星挤爆了机场建筑,例如,疯狂粉丝接机挤爆机场自动扶梯玻璃。现在,科学家能成为大学生狂热追捧的明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说明了科学家也值得去追捧和崇拜。
③平心而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演艺明星比科学家更容易受到追捧是一种常见现象。现在,中国终于有了一位卓越的明星科学家,实属不易。
④科学家不容易成为明星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学家靠实力和成果吃饭,演艺明星是靠颜值,当然也靠表演艺术吃饭。不过,在人类的视觉审美中,颜值是第一位的,能迅速获得认可。但是,实力和成果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长期积累,在没有社会公认的成果之前,既不会得到承认,也当然不会成为明星。
⑤其次,科学的原理和成果有很多是深奥的,公众也未必会懂,需要专门的科普传播,乃至某种仪式的认可。在科学史上,有一些科学明星,如爱因斯坦,其实比袁隆平还更难以成为明星,因为他的相对论并没有多少人能懂,只是在1922年,因为补缺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爱因斯坦才成为与演艺明星不相上下的科学明星。
⑥当然,科学家不如演艺明星出名,媒体也有很大责任。相对于取得重大科技攻关受人瞩目,科学家日常废寝忘食的潜心研究,或为科技事业舍己奉献等,在各大媒体上难见踪迹。可当红明星稍有传闻,媒体马上铺天盖地报道,各种细节曝光示人,无孔不入。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一味迎合受众,丧失了自身该有的社会责任!
⑦最后,演艺明星往往有文娱资本的大力支持,通过一系列精心的包装,展示给观众的是最亮丽的一面。有些演艺公司甚至通过雇佣假粉丝等形式制造名不副实的走红假象。而主要依靠科研经费开展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其工作则以造福人类、惠及国民为宗旨,解决的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相对于演员、歌手把出名当作“生命线”,科学家并不看重名利,出名顶多算“副业”。以袁隆平为例,他的最高理想不是拥有更多粉丝,而是全国人民不再为吃饱饭担忧。
⑧科学家成为明星的概率虽然很低,但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已经跨过了这个门槛,成为全民偶像,这是一种觉醒,也是一件幸事。
⑨一个健康的国家,需要健康的文艺市场,而国家的崛起,更离不开科学家。科学家应该不止于“成为明星”,还应该“超越明星”。
⑩即便不是所有追捧和崇拜袁隆平的人在未来都会有袁隆平那样的成果,但愿意追随袁隆平的步子,未来同样能收获充实的人生,这既是袁隆平成为科学明星的价值,也是莘莘学子追捧科学明星的社会意义所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的标题采用疑问句的形式,不仅能引出文章话题,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B.作者主要通过科学明星与演艺明星成名难易的对比,多角度分析了科学家难以成为明星的原因。
C.选文第⑤段以爱因斯坦为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的实力和成果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得到社会公认。
D.选文末尾点出了莘莘学子追捧科学明星能收获充实人生的社会意义,结构上跟文章开头相呼应。
C
【解析】 第⑤段以爱因斯坦为例,是为了证明“科学的原理和成果有很多是深奥的,公众也未必会懂,需要专门的科普传播,乃至某种仪式的认可”。故选C项。
2.下列不能成为“科学家不容易成为明星”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科学的进展是十分缓慢的,需要爬行才能从一点到达另一点。(丁尼生)
B.科学不仅需要正确的判断力,还要足够的理解力。(斯坦尼斯瓦夫)
C.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
D.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钱三强)
C
【解析】 由文本可知,科学家不容易成为明星有四个原因:①科学家靠实力和成果吃饭,实力和成果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长期积累,A项中的名言可以证明这一观点。②科学的原理和成果有很多是深奥的,公众也未必会懂,需要专门的科普传播,乃至某种仪式的认可,B项中的名言可以证明这一观点。③媒体有很大责任。④科学家工作以造福人类、惠及国民为宗旨,解决的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D项中的名言可以证明这一观点。C项中的名言证明了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与以上四个原因无关。故选C项。
3.结合链接材料和选文,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这是一种觉醒,也是一件幸事”的理解。
【链接材料】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庄园小学在全校学生中做了一次“心中的偶像”网络问卷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该校75%学生的偶像填写的是钟南山、医护人员,其次是军人、老师等,选择耀眼的影视明星、歌星的则寥寥无几。其中,有近半数的小学生说“之前的偶像是娱乐明星,现在爱上了钟南山等这些抗击疫情的英雄”。
(选自《燕赵都市报》2020年3月16日)
“这”是指袁隆平等科学家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明星。“觉醒”是指对于社会而言,已经认知到科学家的重要性和尊重科学家的必要性。“幸事”是指对于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而言,把科学家等为人类谋福利的人当作偶像,能帮助自己收获充实的人生。这句话强调了科学家受到大家欢迎的重大社会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读书之法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
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勿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读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B.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C.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D.选文的中心论点是:循序渐进是读书最基本的方法。
【解析】 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故选B项。
B
2.下列材料不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鲁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二是硬看,三是专精,四是活读,五是参读(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B.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C.数学家华罗庚读书是用慢功夫打基础,他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即“厚薄”。
D.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读书要“三为”: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D
【解析】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读书需要循序渐进”。D项中的材料证明的是读书的目的和意义。故选D项。
3.“循序渐进”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种读书方法的认识和运用。
示例:“循序渐进”是“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的阅读过程,对我们初中生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有效。例如我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开始第一篇都读不懂,但我仍然坚持读下去;读得很慢,每周读两篇,读后总结思考,不懂之处就查资料,了解鲁迅创作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的风格等,渐渐地了解了《朝花夕拾》的风格;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理性批判现实结合,然后重读一遍,不仅能懂,而且收获不小。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劳动是光荣的
赵志超
①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通过体力或智力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也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几千年前,古希腊诗人荷马就发出了“劳动是人类的命运”的感慨。习近平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可以说,人类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劳动汗水的结晶。
②劳动至美,劳动光荣。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甘于奉献、乐于耕耘。
③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古语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可以说,美好的生活、富庶的人生,乃至强大的国家,都是依靠劳动者的努力奋斗来实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奋斗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通过脚踏实地奋斗得来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________只有奋斗,才能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从而丰富幸福的内涵、提升幸福的
层次;只有奋斗,才能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不断增强成就感、自豪感,在这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④光荣的劳动者甘于奉献。有一首叫《奉献是美》的诗里写道:“季节因为花与叶的奉献,才显示出色彩;大地因为雨露阳光的奉献,才显示出生机;生命因为有了彼此的给予,才显示出和谐。”古圣先贤对此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女娲甘于奉献,炼五彩石以补天,穷尽所能,昼夜不息;大禹甘于奉献,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劳动、没有劳动者的奉献,就没有劳动成果,也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⑤光荣的劳动者乐于耕耘。古人云,有耕耘,必有收获。曾国藩有一副自修自惕的箴言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务耕耘。”由此可知,他那种希圣希贤之心正好映衬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怀抱,他的“处世不败”与“成大事之道”,为近百年来包括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诸多政要名人所钦服。天才画家梵高有一幅画作《吃土豆的人》,描绘朴实憨厚的农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分吃一盘土豆,画家自己说:“吃土豆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土豆,他们诚实
地自食其力。”这是对劳动最淳朴而直观的感受,正是劳动之美,劳动者之美,让这幅色调暗沉的画作透射出美感和生命力。真正的劳动者,总是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⑥“以劳动为荣”,并非一句空头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人人崇尚劳动,个个热爱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选自《日报?新湖南客户》,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了什么是劳动,然后引用古希腊诗人荷马和习近平主席的话语,引出“劳动至美,劳动光荣”这个中心论点。
B.作者认为,光荣的劳动者不仅勤劳、勇敢,还有奉献精神。
C.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光荣的劳动者甘于奉献”这一分论点。
D.文章的结构为“总—分”,主要阐述了光荣的劳动者对社会生活的价值。
【解析】 D.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D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补充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梁启超先生说:“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B.抗日战争时期,有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而鲁迅先生认为依然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在。
C.法布尔曾说,蝉和矿工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还能预知外面的天气。
D.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地上,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
C
【解析】 C项说的是蝉聪明,与第③段的分论点“光荣的劳动者勇于奋斗”不符。
3.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第⑤段首先提出分论点“光荣的劳动者乐于耕耘”,接着分别引用曾国藩和画家梵高的话语,进行道理论证,同时列举曾国藩的“处世不败”与“成大事之道”为政要名人所钦服的事实,来证明他提出的“莫问收获,但务耕耘”的科学性和影响力。最后肯定二位名人的言行是“对劳动最淳朴而直观的感受”,再一次证明段首的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