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文学作品阅读
1
真题自测 明确考向
2
知识梳理 素养形成
真题自测 明确考向
?样题1 (2020?长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善的回音壁
善,穿越古今,绵延千年,在你我心田,矗立成一面亘古的回音壁……
一
老大的双胞胎儿子都考上了大学,光学费就一万多元。老大东跑西颠,跑细了腿儿,也没把钱凑够。为这事,老大吃不香,睡不安,愁起满嘴的燎泡。
真题试做
媳妇说:“该借的都借了。实在不行,你跟老二张个口吧!”
老大一听,咧了嘴:“去年,老二盖鸡场鸭场,跟咱借两千元,可咱连百十元都没借给他。这个时候找他,我咋张得开口?”
“那……咱儿子的大学就不上了?”媳妇担心问道。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这时,有人敲门。老大开门一看,竟是老二。老二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说:“俩侄子考上了大学,担心哥凑不够学费,就给哥送来三千元……”
说着,老二从口袋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放在面前的桌子上。老大羞愧难当,一张脸涨成了红高粱。
老大说:“老二,哥对不起你……去年你盖鸡场鸭场,跟哥借两千元钱,可我……”
老二摆摆手说:“哥的家庭我知道,嫂子有病,俩侄儿要上学,你打工也挣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去年不是还借给我五百元吗?”
“五百元?”老大一头雾水。
“对呀,”老二说,“哥,你忘了吗?那五百元,是你托娘捎给我的啊!”
老大终于明白,不禁跪倒在娘的遗像前,发出一声内心的呼喊:“娘啊——”
二
节日期间,在由杭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旅客严重超员。
一个靠窗坐着的老大爷正跟邻座的人分享他的幸运经历,原来,他是到上饶的,买的是无座票,上车后抱着侥幸心理事先占了个好座,没想到直到开车也没人上来。
紧靠老大爷座椅的通道中挤着好几个人,其中有一位瘦弱的姑娘,看上去不到20岁的样子,被来往穿行的旅客挤得东倒西歪。
看着这情景,老大爷关切地问:“闺女,这么站着遭罪,你要像我一样早点儿上车来找个座。到哪儿下啊?”
“我没事的,爷爷,我到荆门。”
“那得明天下午才到呢,这么远一直站着可怎么办?”老大爷摇着头表示担忧。
过了一会儿,老大爷又转过脸和蔼地说:“闺女,等我下了之后你就过来坐这里。”
“嗯,好的,谢谢您啦。”姑娘甜甜地应了一声。
列车员开始检姑娘的票,奇怪地问:“你不是有座吗?怎么不坐?”
姑娘微笑着悄悄向老大爷的方向努努嘴:“70多岁的老人家了,一直站着会吃不消的。让他知道了,他就该坐不踏实了。”
列车员回头瞅了瞅睡着的老大爷,小声说:“跟我去餐车吧,我帮你找个座。”跟前的几个人听到了,赞叹着给姑娘让出了一条道。
三
一辆轿车从度假村出来后,在乡村的泥道上抛锚了,一身名牌的车主焦急地对围观的人喊着:“谁愿意帮我爬进车底锁一下螺丝啊?”
原来车子的油管出了问题,漏出来的油已经流到地面,而那里离最近的加油站有上百公里,难怪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身旁的女子鼓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他赶紧掏出一张大钞:“谁帮我锁紧,这钱就是他的了。”
围观的人群里有个小伙子动了一下,却被他的同伴拉住说:“别相信有钱人的话!”
这时只见一个小孩子走了过去,说:“我来吧!”
操作很简单,小孩在那人的指挥下不到一分钟就锁好了螺丝。爬出来后他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那人,男人刚想把钞票递给小孩,却被女人呵斥:“你还真打算给他啊?给他一点零钱就好了!”
于是男人从女人手里接过零钱后递给小孩,小孩摇了摇头。
听见人群中的嘘声,男人只好拿出大钞,小孩子竟然还是摇头,男人有些生气了:“你嫌少?再嫌,钱都不给你了。”
“不,我没有嫌少,我们老师说,帮助人时不要报酬的!”
男人很纳闷:“那你怎么还不走?”
小孩说:“我在等你跟我说谢谢。”
(摘自2020年《情感读本》,有改动)
1.概括三则故事的情节内容,填写下表。
内容
故事一
故事二
故事三
主要矛
盾冲突
老大想找老二借钱却担心借不到
②姑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大爷,自己却站着
车主悬赏修车却无人响应
化解人
①老二
列车员
小孩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情节。①当老大羞于张口向老二借钱时,老二主动送来三千元,这里老二是矛盾的化解人。②列车员是矛盾的化解人,姑娘有座位却不坐,列车员悄悄把姑娘带到餐车找座位,此处对应的故事情节应是:姑娘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大爷,自己却站着。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故事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老大点支烟,狠狠地抽几口,烟雾缭绕,罩着老大那张愁苦的脸。
【答案】 这句话通过老大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大因为儿子上大学借钱而愁容满面的样子,“狠狠”也写出了老大内心的无奈和悲痛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解题时要清楚“描写角度”的定义,这个角度主要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点”“抽”是动作描写;“愁苦”是神态描写。“点支烟”“狠狠地抽”等动作描写,表明老大想借抽烟来逃避现实,“狠狠”“愁苦”更生动地展示了老大发愁苦闷的样子,表达了他由于无处借钱而内心无奈和悲痛的情感。
3.故事三的结尾有何妙处?
【答案】 ①用小孩的话点明文章的主题:善良的举动是不需要用金钱来作为报酬的,善良的行为需要的是被肯定和认可。
②通过小孩的话,引起读者的深思,思考对善意的人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学会从心灵深处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③总之,小孩的话,升华主题,耐人寻味,引起共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解题时要理解作品结尾的情节设置的作用。本文结尾在情节上是一个陡转,出乎读者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样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思考如何对待充满善意的人。同时点明了主题,善举不求金钱的回报,但是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感恩。小孩的话也是对主题的升华,使作品摆脱了平常故事的主旨,让读者从更高的精神层面理解善举的意义。
4.标题“善的回音壁”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文中的三个故事,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与践行“善”的美德。
【链接材料】在《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关于“品德修养”指标内涵的解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培养与践行,弘扬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答案】 回音壁:本意是指声音传播通过墙壁产生的回荡的效果。在这里是指文中三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把他们的善意传递出去,并且在人群周围产生了共鸣,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认可和称赞。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并且把这份善良传给身边的人们。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评价作品的观点态度。解题时先解释重要词语“回音壁”的本义,然后说明“回音壁”在文中的深层含义。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使善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回响,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同时又弘扬了正能量,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做善良的人和善意的传播者。
?样题2 (2019?长沙)记叙文阅读。
走出青春迷茫
①那一年,我们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乌云总是遮掩着太阳,阳光照不进心灵,青春一片迷茫。
②不知什么原因,我们这群无所事事的男生突然疯狂地爱上了足球。每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提早半小时到校,畅快淋漓地踢上一场“早球”。上课却成了绝佳的“中场休息”,或假寐或小憩,窘态各异,但有一个步调是统一的:下课铃响,冲向操场,抓紧踢球,别无他想。
③我们痴迷足球,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梦想:要为中国足球的腾飞而奋斗!
④然而,在一个不见阳光的下午,我们的“足球梦”戛然而止了。戳破这个梦的是我们的班主任。那天下午上自习课,我们的守门员也许是太疲倦了,趴在桌上呼呼大睡,鼾声如雷,大家的哄笑引来了我们的班主任……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班主任默然捡走了我们的足球。我们在走廊里徘徊,在教室里踱步,行色恹恹,状如行尸。
⑤忽然一个男生说:“再买一个不就得了。”于是全班男生集资,又买了一个足球。我们像爱护宝贝一样把它藏起来,趁老师不在时偷偷地踢。当然了,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二个球很快也被班主任没收了。班主任正色警告:“事不过三!”梦想再一次破灭,男同学又陷入巨大的迷茫,精神萎靡。既然不让踢球,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所以只能打开课本,佯装学习,并且趁机偷瞄女同学。
⑥那天早上,班里家庭条件最好的女生向同桌炫耀说:“我昨天去打网球了。”说完,就从包里掏出一个网球,扔向天空。旁边伺机而动的一大群男生一哄而上,大家一瞬间都被点燃了,围着球一顿乱踢,一起笑着、疯着。网球滚向了操场,人群自动地分成两队,比赛开始了。一个网球,想要接住都很难,我们却踢得起劲。一脚射门,球跑到裤兜里了,守门员摸遍全身才把球找到,大家笑成一团。此时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模样,不在教室里,不在校服里,就在此刻。
⑦这个网球的归宿和前面的两个足球一样,我们的哄闹惊动了班主任,网球又被没收了。班主任还声明明天晨操后要罚男生到操场跑圈。这一次的没收大家无法接受:不能买球,甚至不能玩网球,那让我们玩什么呢?
⑧第二天晨操后,所有男生都站立在操场上,却一动不动,用静默表达无声的抗议。班主任显然对这一幕有些吃惊,但她并没有发怒,而是开始和我们细细叙谈:“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曾迷恋过琼瑶的小说。买过所有能买得到的琼瑶小说集,而且发誓要
成为像琼瑶那样的小说家。结果呢,下课看上课也看,眼睛看近视了,镜片还越来越厚;成绩下降了,还没有一点反思的念头……人啊,年轻时迷茫,有青春力气,却找不到努力的正确方向;年老时清醒,却失去了青春力气,可能一事无成。真正懂得当下自己该想该做什么事了,你们就长大了。”
⑨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就在那一瞬间,我们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我们迎着阳光齐步向跑道跑去。
⑩从那以后,我们很少有人再逃课。我们这个班,创造了学校有史以来最高的高中录取率,我们的名字被学校骄傲地展示在学校的宣传橱窗。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老师的表现
“我们”的心理或表现
踢第一个足球
①默然收球
行色恹恹
踢第二个足球
正色警告
②迷茫
③踢网球
声明罚跑圈
无法接受
晨操风波
④细细叙谈
醒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主要内容及人物心理。①处结合“结局是可想而知的,班主任默然捡走了我们的足球”得出:默然收球;②处结合“梦想再一次破灭,男同学又陷入巨大的迷茫,精神萎靡”得出:迷茫;③处结合“这个网球的归宿和前面的两个足球一样,我们的哄闹惊动了班主任,网球又被没收了。班主任还声明明天晨操后要罚男生到操场跑圈”得出:踢网球;④处结合“班主任显然对这一幕有些吃惊,但她并没有发怒,而是开始和我们细细叙谈”得出:细细叙谈。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答案】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班主任的话语”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班主任的话语温暖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内心明亮,让我们走出了青春的迷茫。
【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首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根据语境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班主任的话语如同晨曦中的那抹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内心,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班主任的话语”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班主任的话语温暖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走出了青春的迷茫,表达了“我”的感激之情。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借用“早球”“中场休息”等足球术语,运用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形象描摹了一群执着于足球的男生形象。
B.第二个足球被没收后,“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表明了“我们”痴迷足球的理由是“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
C.第⑥段“我有点开心,又有点难过”中,“开心”指网球游戏带来了快乐,“难过”指这样开心的时刻太少,爱玩的天性得不到充分释放。
D.全文的主要人物是班主任,正是由于班主任三次没收足球,罚跑圈,细心教育,学生才放弃足球,走出迷茫。
E.本文从学生的视角构思,虽只叙述了“痴迷足球”的小故事,却引出了“走出青春迷茫”的大话题。
CE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鉴赏作品表达技巧。A项,第②段没有运用语言描写。B项,第二个足球被没收后,“精力过剩又无处释放”,表明了“我们”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压力陡然增大,青春一片迷茫;D项,本文的主要人物是“我们”这些处于青春迷茫期的学生,班主任前两次没收的是足球,第三次没收的是网球。
4.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链接材料】近年来,很多学校开设了《生涯指导》校本选修课,生涯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确定并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一名生涯规划导师说:“生涯规划与理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都需要有实现目标的勇气和毅力;不同之处在于生涯规划更注重目标与个人兴趣、性格特质、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匹配,注重实现目标的阶段性规划,所以生涯规划在目标的实现方面更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
(1)产生“青春迷茫”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走出“青春迷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原因: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人生方向、生涯规划、人生理想)。
(2)途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②合理规划阶段目标。
③自我约束,自我激励。
④学校引导:通过老师示范教育,《生涯指导》课程开设、活动创设等引领。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通读文本和链接材料,概括其内容要点可知,“青春迷茫”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人生方向、生涯规划、人生理想等)。(2)本题考查针对文本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谈看法即可。如何才能真正走出“青春迷茫”,可结合正文第⑧段班主任的话及链接材料中“很多学校开设了……人生规划”等内容进行概括。
?样题3 (2018?长沙)记叙文阅读。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讶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
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那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①欣慰
②割麦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③歉意
考试
④恣意挥毫
挥汗如雨
【解析】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①处从“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可知应填“欣慰”;②处从“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可知应填“割麦”;③处从第⑦段“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可知应填“歉意”;④处从“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可知应填“恣意挥毫”。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同时也获得了深刻的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在这个句子中,由“麦收是父亲的高考”可以分析出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麦收”比作“高考”;由“特殊陪考”可以分析出,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最后一定要从情感角度,把句中蕴含的人物情感一一表述出来:深沉的陪伴与别样的期待,“我”得到启示。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①段中“别样的期待”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
B.第②段中“我”“措手不及”,既是感叹时间过得快,也是感叹父亲变化大。
C.第⑨段写自己“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主要是父亲告诉“我”,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
D.文章叙述了高考前,“我”和父亲一起割麦的情形,写出了“我”的感受和启示。
E.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树立了榜样。
A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A项,“别样的期待”不是指父亲期望“我”回家跟他一起并肩作战,打好麦收战役,而是:父亲用埋首割麦的激情来为“我”的高考助威,给“我”鼓励;C项,“他的任务是麦收,高考是‘我’一个人的事,他帮不上忙”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正确的应该是:父子各自在自己的战场作战,相互用精神鼓励对方,取得胜利。故选A、C两项。
4.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答案】 (1)含义:“麦田”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生的高考。“一个人”则强调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获得收获。
(2)看法:能理解天下父母对孩子的不尽关爱。陪读在某种程度上能让孩子感受到近在咫尺的关怀与鼓励;但我更欣赏文中的“我”与“父亲”。父亲选择了另一种陪伴与鼓励的方式,那就是用“身教”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都应在自己的战场上奋力挥洒,全力以赴,颗粒归仓,不负彼此的期望。(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问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本文情节围绕两个“战场”展开,一个是麦田,一个是考场。这两个战场多么相似,一个需要收获麦子,一个需要收获人生,且都需要奋力挥洒,全力以赴,否则会颗粒无收,饮恨沙场。所以,本文的标题一语双关,既指父亲一个人挥汗如雨收获麦子的麦田,又指“我”一个人赶赴的收获人生的高考。第(2)问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这就要求考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并发表看法,提高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面对这种类型的考题,要凸显个性化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见解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能给人以启发。
考向研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在记叙文的阅读中,重点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品味能力:品味重点词句的内涵作用、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作用。
2.概括能力:概括文段、文章的主要意思、思路。
3.理解能力: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4.感悟能力:感悟作品中的重点内容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有益的启示。
5.表达能力:语言简明、有表现力、个性化。
纵观长沙市近几年中考的记叙文阅读试题,2017年《拴在琴凳上的十年》,2018年《一个人的麦田》,2019年《走出青春迷茫》,2020年《善的回音壁》,所考查的内容相对稳定,基本都考查了事件叙述与概括、人物的心理或表现、修辞手法及作用、人物形象及特点的分析归纳、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等,开始注重语言的分析,强调整体感悟。2020年起考查形式有所变化,将2017~2019年考查的一道综合性多项选择题换为一道问答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以及根据链接材料谈自己的理解,不排除2021年继续以这种题型考查的可能。
知识梳理 素养形成
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一)记叙文六要素
{912C8C85-51F0-491E-9774-3900AFEF0FD7}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用
概括故事情节、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举例
朱自清《背影》内容概括:回忆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回北京(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在泪光中看见父亲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二)记叙文分类(广义划分)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散
文
叙事
散文
特点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与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举例
杨绛《老王》: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散
文
抒情
散文
特点
一般不详细叙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举例
朱自清《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喜爱至深的情怀,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散
文
哲理
散文?
特点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举例
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小
说
定义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体裁。
特点
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艺术虚构。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小说
三
要
素
人物
特点
在三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作用
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小说主旨。
举例
鲁迅《故乡》中善良、麻木、愚昧的闰土;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小说
三
要
素
情节
特点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
作用
①承上启下;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设置背景;
④埋下伏笔。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小说
三
要
素
情节
举例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将情节梳理为: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小说
三要素
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特点、作用与举例见“(八)常考描写方法及作用”中的“环境描写”。
散文和小说的主要区别:
①散文重在抒情,小说重在叙事;
②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的;
③散文以第一人称为主,小说各种人称均有;
④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小说则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
(三)记叙人称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第一
人称
特点
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
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第一
人称
举例
鲁迅《孔乙己》: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第二
人称
特点
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
③用于物时,拟人化,蕴含情感。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第三
人称
特点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它)”“他(她、它)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③作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蕴含情感,叙述亲切自然。
举例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这篇人物小传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为托尔斯泰绘了一幅“肖像画”,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作者对他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注:有的文章兼用多种记叙人称。如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第三人称“她”相称,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四)记叙顺序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顺叙
特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作用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以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描写。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插叙
特点
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事情或片段。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
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
②解释了……的原因;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插叙
作用
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⑥突出文章主题;
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
鲁迅《故乡》:插入杨二嫂对闰土的造谣、诬陷,再一次表现出她的尖酸、刻薄,表现了她的别有用心。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倒叙
特点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类型
①把结局提前;②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③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文。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倒叙
举例
朱自清《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倒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让作者终生难忘的事情。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方式同时使用的。如彭荆风《驿路梨花》,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从夜晚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姐妹照管小茅屋又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文章采用的又是倒叙。
(五)记叙线索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定义
指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时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抓住文章线索,对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有极大的作用。
时间线?
特点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举例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的时间推移为线索进行叙述。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地点线
特点
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举例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以“我”在悬崖上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
人物线
特点
以人物为线索。包括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所见所闻等。
举例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全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实物线
特点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举例
李森祥《台阶》:以“台阶”为线索,既承载着父亲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
事件发展变
化线
(明线)
特点
以某一中心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举例
契诃夫《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情感发展变
化线(暗线)
特点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举例
老舍《济南的冬天》:以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为线索。
注:有时一篇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是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是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主要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情感变化。如《藤野先生》中明线是藤野先生,暗线是鲁迅的爱国情感。
(六)常考修辞手法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比喻
作用
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辨析
甲(本体)如(喻词)乙(喻体)。明喻: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暗喻:是、就是、变成、等于、破折号等;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比喻
举例
朱自清《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繁多、美丽,突出了春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野花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答题
模板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拟人
?
作用
①将物人格化,描写更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③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引起情感共鸣。
辨析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举例
老舍《济南的冬天》:“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小山的可爱。
答题
模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排比
作用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
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
辨析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排比
举例
刘成章《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答题
模板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或强烈地)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感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反复
作用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辨析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举例
朱自清《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与喜爱。
答题
模板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强调了……的心情(或内容,或主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夸张
作用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
②引起联想,给读者强烈的印象;
③突出事物的特征。
辨析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夸张
举例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语言感情的激烈,给人以深刻印象。
答题
模板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反问
作用
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辨析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举例
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增强了文章感染力。
答题
模板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或强调)了……的特点/感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设问
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
辨析
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举例
杨绛《老王》:“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我”对老王的愧疚之情。
答题
模板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对偶
作用
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辨析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答题
模板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七)表达方式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叙述
作者对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环境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中考题多以叙述为主,其中插叙、倒叙是考查重点)
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生动的描绘和刻画,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说明
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抒情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借物寓情、托物言志、融情于事、融情于理)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朴质诚恳,颇能打动人心;间接抒情则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或看法的一种方式。一般是先叙后议,以深化对所叙述事物的认识,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
(八)常考描写方法及作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
动作描写
特点
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作用
①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状态;
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
③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举例
李祥森《台阶》:“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表现出父亲无比喜悦又手足无措的样子。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
神态描写
特点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作用
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举例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揭示了孔乙己的自尊被戳痛时的痛苦不安。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
肖像
(外
貌)描写?
特点
对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以及仪态等的描写。
作用
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特征,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
举例
鲁迅《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凸显了孔乙己的懒惰、穷困以及时常遭受欺辱的情况。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
心理描写
特点
对人物心理活动(或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作用
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交代人物行为的内在依据。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
心理描写
举例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了,也太危险了……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细腻、真实地刻画了“我”处在进退两难、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内心强烈的恐惧与焦躁不安。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
语言描写
特点
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作用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思想活动,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
语言描写
举例
鲁迅《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写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表现了他自尊心受伤害时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的窘态。
答题模板:运用动作(或神态、肖像、心理、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的人物形象。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环境描写
自然环
境描写
特点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人物活动等的环境特点;
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或感情);
④衬托人物形象;
⑤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主题。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环境描写
自然环
境描写
举例
鲁迅《社戏》:“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描写了月夜行船时的自然环境,突出了船速之快和“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环境描写
社会环
境描写
特点
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④渲染环境氛围,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对象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描写
举例
契诃夫《变色龙》:“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店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真实地再现了沙皇统治的社会一片萧条败落的景象,反映出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阴森可怖的黑暗面貌。
答题模板:描写……自然风光(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氛围,烘托(衬托)人物……情感(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深化)主题。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特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用
①写出(或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
②表现文章主题。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角度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特点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
①衬托或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举例
鲁迅《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的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模糊了。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描写角度
细节描写
特点
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且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作用
①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
②推进故事情节;
③深化作品主题。
(九)常考表现手法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渲染
烘托
特点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作用
①浓墨重彩,营造氛围;
②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渲染
烘托
举例
鲁迅《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了故乡深冬严寒的特点,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
答题
模板
通过描绘景物(或意境)……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的情感。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铺垫
特点
①描写次要的人物或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②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
作用
渲染气氛,制造悬念,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铺垫
举例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第1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为后文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作铺垫。
答题
模板
描写……,为后文……作铺垫,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伏笔
特点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通常是“隐性”的,所用笔墨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
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出暗示。(埋下伏笔后,后文一定要有照应。)
举例
杨绛《老王》:“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直着脚”描写老王离开时的情形,为第二天老王的去世埋下了伏笔。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照应
特点
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作用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照应
举例
朱自清《背影》: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比一次强烈,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的感人。
答题
模板
……与……互相照应,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衬托
(正衬/
反衬)
特点
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
①使主要事物或人物的特点鲜明,故事情节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
②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等;
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衬托
(正衬/
反衬)
举例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叔祖“疏懒”,别人“不肯真实地回答”,他们的做法从反面衬托出阿长买来《山海经》的艰难。
答题
模板
用……的……衬托……的……,使……形象更鲜明。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对比
特点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横向对比,就是将同一时间点的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作用
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②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③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④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对比
举例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对比,揭示出他们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答题
模板
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拟人化
特点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
作用
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所描写的物体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抑扬
欲扬先抑
特点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用
①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
②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
③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抑扬
欲扬先抑
举例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文中写“我”对阿长一开始“不大佩服”,而当她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了“特别的敬意”。但当她谋死了“我”的隐鼠时,“我”对她又耿耿于怀,心生怨恨。最后,当她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我”又对她产生“新的敬意”,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这就是欲扬先抑。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抑扬
欲抑先扬
特点
指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却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笔调来写。
作用
①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对比鲜明;
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抑扬
欲扬先抑
举例
契诃夫《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之后的多“变”则是对他之前行为的极大讽刺。
答题模板: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象征
(托物
言志)
特点
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
作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深刻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茅盾《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借景
抒情
(借物抒情)
特点
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作用
通过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举例
鲁迅《社戏》:文中关于“夏夜行船”途中的景物描写,既表达了到赵庄看社戏的急切心情,又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悬念
特点
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作用
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举例
彭荆风《驿路梨花》:文中设置了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人是谁?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这三个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虚实
结合
特点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
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更丰富。
举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既有对“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前者加深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后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以小
见大
特点
用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作用
突出文章中心,更有震撼力。
举例
莫怀戚《散步》:文中通过对“散步”这件小事的描写,写出了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联想
特点
是一种心理活动,指由某一件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
作用
①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特征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②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想象
特点
是一种有目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卒章
显志
特点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引发思考。
作用
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举例
鲁迅《故乡》: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尾,揭示文章主题,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画龙点睛
特点及
作用
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两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意义之所在,或解释作品题目,醒人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情景交融
特点及
作用
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的艺术效果。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点面
结合
特点及
作用
详细描写和叙述或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以面衬点”突出重点,体现深度;“以点带面”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叙议结合
作用
使句子或文章更有说明力,更能表现某人、某事或某个环境的特点或者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
(十)语言特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语言特点
具体表现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手法,较少有描绘性的语句。
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语言特点
具体表现
直白与含蓄
直白
直接表达作者的感受或观点,不拐弯抹角。
含蓄
多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善用象征、双关、设问、比喻等艺术手法,不直接表情达意。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语言特点
具体表现
庄重与幽默
庄重
文章话题一般较为严肃,语气凝重。
幽默
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显得有趣味。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语言特点
具体表现
简洁与繁复
简洁
多用短句,句式流畅。
繁复
多用长句,多对比性语言。
清新自然
不刻意雕饰却又不缺乏文采,饱含真情实感。
富有诗意
语言精致凝练,多用短句,引用诗文或经典意象,读来优美,富有文采。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概括文章线索
常见
问法
①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
②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从文章的体裁、表现手法入手(看是否有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
(2)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二、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总结
考点1 文章线索与行文思路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概括文章线索
解题
技巧
(3)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其往往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4)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把握线索。
(5)看作者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句子。
(6)看文章中表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7)判断文章是否依循着某一个人物的见闻感受来行文。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概括文章线索
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把握行文思路
常见
问法
①小说的线索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②通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③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④在……的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把握行文思路
解题
技巧
(1)首先,审清题干所给线索,明确要求回答的是与线索相关的哪个方面。
(2)将题干所给线索作为关键词,在全文中标注出与线索相关的句段,作为答案的备选区域。
(3)题干中未点出线索的,依据四个“借助”,把握行文思路。
①借助结构层次,结合故事的情节概括。
②借助段落层意,通过概括段意、层意的办法来理清文章思路。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把握行文思路
解题
技巧
③借助文章线索,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④借助材料顺序,将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或选择的几则材料的排列顺序加以分析,体悟作者的写作思路。
(4)在备选区域寻找关键词,根据已给出的提示内容,概括要求填写的内容。一般概括人物情感和心理的词语,可在原文中找到;对于情节概括类题,则需在文中找到关键词,然后对事件进行概括。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词语的指代义
常见
问法
①第×段中加点的“××”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②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词语指代可分为指示代词的指代和常规词语的指代。作答此类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考点2 词语理解与赏析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词语的指代义
解题
技巧
(1)指示代词的指代:
①找到指示代词的位置,联系文章大意,辨认这个代词是近指还是远指。
②明确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由近及远地看上下句、本段、全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关系,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词语的指代义
解题
技巧
(2)常规词语的指代:
①分析词语本身的特点,包括词性和修辞。
②明确词语本义。
③联系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指代义。
④在原文中找出词语指代内容的相关语句,概括即可。
注:无论是指示代词的指代还是常规词语的指代,最后得出答案一定要代入原文检验,看是否顺畅,是否与文意相吻合。
【答题模板】“××”指代……(人/事/物)。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理解特定词语的含义
常见
问法
①谈谈第×段“……”这句话中,两个“××”的不同含义。
②结合上下文,体会下面各句中“××”的含义。
③结合第×段文字,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④依据文章内容,理解第×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理解特定词语的含义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揣摩词语的本义。
(2)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语境义(特殊义、临时义):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有特定含义,或许换一个语境就不存在了。
(3)把握词语的修辞义:比喻、借代、拟人等,都要结合语境,寻找本体意思;双关,要注意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理解特定词语的含义
解题
技巧
(4)把握词语的感彩:有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有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现象,可从中挖掘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题模板】“××”一词原指……(词语本义),这里指……(语境义或修辞义),表达了……的感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常见
问法
①品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③第×段中连用三个“××”,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解释该词的本义及语境义。
(2)指出该词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3)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分析该词是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等,或指出其与文章中心、上下文的联系。以下是不同词性的词语常见的作用:
①动词、形容词:“××”一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题
技巧
②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③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流露出……的情感。
④副词:强调了……的特点。
⑤量词:准确地表明了一种……的程度,将……的范围呈现得更加具体、直观。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一词有……的意思或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揭示、突出)了……,准确(生动传神、富有情趣)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取得了……的表达效果。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4.词
语替
换或
删除
常见
问法
①加点的词语如果换成“××”可以吗?为什么?
②加点的词语可否删除,为什么?
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
(1)回答“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
(2)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语在含义上的差别,原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3)用原词更生动、形象等。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句
子
含
义
常见
问法
①文中两次出现“……”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文中第×段写道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③第×段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④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考点3 句子理解与赏析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句
子
含
义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思路:
①解释这个句子这么说的原因。
②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义或者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2)答题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句
子
含
义
解题
技巧
②从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关键词语在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从关键词语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意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人物的情感、态度、形象等方面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句
子
含
义
解题
技巧
④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首先明确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然后揣摩句子的表达目的,进而理解含义。
【答题模板】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揭示中心)。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句
子
赏
析
常见
问法
①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②试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③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④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⑤文中多处描写了……,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句并作批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句
子
赏
析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首先看题干是否指定赏析角度。若有,则答案必须从这个角度分析;若无,就先从修辞角度,然后再从表达方式、用词等角度分析。具体如下:
(1)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见“文体知识梳理”中的“(六)常考修辞手法”。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句
子
赏
析
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表达方式入手,主要赏析描写句、议论句、抒情句。
①描写句: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入手,揭示其与描写对象特点之间的关系或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详见“文体知识梳理”中的“(八)常考描写方法及作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句
子
赏
析
解题
技巧
②抒情句:记叙文中的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都有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的作用。a.直接抒情:感情直接,气势奔放、热烈。b.间接抒情: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的抒情,使抽象的情感融于事、理、景中,含蓄委婉、深韵隽永,感染力强。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句
子
赏
析
解题
技巧
③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a.议论在开头: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b.议论在中间:承上启下,将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c.议论在结尾: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主题,点明和加深对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句
子
赏
析
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表现(强调、突出)了……,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情感)。
(3)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副词、量词等入手。详见“考点2”中的“3.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4)从照应、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入手。详见“文体知识梳理”中的“(九)常考表现手法”。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句
子
赏
析
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或形象)。
(5)从句式特点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③反问句:加强语气。
④感叹句:抒发强烈感情。
⑤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句
子
赏
析
解题
技巧
⑥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
⑦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6)从感官角度入手。
①视觉: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和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听觉:具有立体感,使写作对象更形象动人。
③嗅觉:使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所写事物的特点。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句
子
作
用
常见
问法
①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画线句的作用。
②第×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
技巧
(1)看句子的写作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按照“具体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作用+情感”的思路答题。
考点4 句段作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句
子
作
用
解题
技巧
(2)看句子所在位置:
结构上:①开篇点题;②总领下文;③为下文
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开头 内容上:①记叙或描述……内容,表现……的
特点(情感);②交代或说明……;③渲染…
的气氛;④突出……的主旨;⑤与……形成对比。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句
子
作
用
解题
技巧
结构上:①承上,总结上文;②启下,引起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③承上启下;④照应,与前
中间 文……照应。
内容上:①揭示事件意义;②突出人物精神品质;
③抒发作者情感。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句
子
作
用
解题
技巧
结构上: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题目、前
文);③引发思考,延伸主旨。
内容上:①点明(突出、深化)了……的中心;
②强化作者感情;③深化主题。
结尾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段
落
作
用
常见
问法
①阅读第×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其在文中的作用。
②第×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③第1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④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
⑤第×段文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解题
技巧
(1)看题干。若要求答段落作用,则需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若题干明确要求从内容或结构角度来答,则只需按要求的角度作答即可。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段
落
作
用
解题
技巧
(2)看位置。段落位置不同,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
结构上:①开篇点题;②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③照应标题;④作铺垫,埋伏笔;⑤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内容上:①概括该段具体内容;②奠定情感基调。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等
几方面的作用)
开
头
段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段
落
作
用
解题
技巧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②照应标题或前文;③为下文作铺垫。
内容上:①概括该段具体内容;②表达作者的感情,
点明中心。
[考虑是否有环境描写,是否考查故事情节的作用
(铺垫、伏笔等),是否考查插叙的作用。]
中间
段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段
落
作
用
解题
技巧
结构上:①总结上文(全文);②照应标题、前文,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①概括该段具体内容;②点明中心,深化
(揭示)主题;③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结尾
段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
问法
①文中多次将“××”与“××”对比,有什么作用?②文中有多处伏笔暗示……,请找出来并简要概括。③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作用。④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试举一例,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⑤第×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⑥请以××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考点5 分析写作技巧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解题
技巧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即明确题干要求分析哪种表现手法。
(2)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铺垫、伏笔、衬托、抑扬等。详见“文体知识梳理”中的“(九)常考表现手法”。
(3)根据该表现手法的特点及题干要求作答。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常见
问法
①第×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②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解题
技巧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1)叙述的作用:阐明故事的来龙去脉,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和真实性。
(2)描写的作用: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解题
技巧
(3)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观点,引发读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4)议论的作用:揭示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使文章中心明确、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的作用: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突出事物特征,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
详
略
安
排
常见
问法
文章中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文章的详略是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密切的,是次要内容,要略写。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
详
略
安
排
解题
技巧
(1)根据问题,首先判断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
(2)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确定文章的中心,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内容。
【答题模板】本文详写了……内容,略写了……内容,这样有利于突出……的中心。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信息
把握
常见
问法
①文中写道“……”,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②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正确(错误)的一项(两项)是()
解题
技巧
此类题通常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熟悉情况,针对此类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根据选项或题干已给信息将其定位到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筛选关键内容,标记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
考点6 内容理解与概括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信息
把握
解题
技巧
(2)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分析选项句与上下文的情节、关键语句有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是否前后一致,弄清段落之间的关联,明确文章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文意
理解
常见
问法
①作者在第×段中说“……”,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原因。
②文章两次写道……,请分别概括其原因。
③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文意
理解
解题
技巧
(1)审读题干,找出关键词,明确答题区域。题干若点明作答区域,则根据关键词仔细分析该区域内容;若没有点明,则先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词句,然后具体分析。
(2)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语句。首先从情节角度分析写了什么事,有什么作用;接着从情感角度分析表达了“谁”“怎样的感情”;再从文章主题角度分析,对表达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3)整合内容,按条理简要作答。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
概括
文章
内容
常见
问法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几件事(几个片段)。
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围绕着××(人物),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④请参照下面表述,将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审题,明确文中写了几件事。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
概括
文章
内容
解题
技巧
(2)①若是记叙一件事,要速览全文,找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②若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则需将内容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地点转换/发展阶段)分层理解。
③若题干已给情节提示,则需根据提示语或情节找到对应段落,明确答题范围,尽量用原文语句作答。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
概括
文章
内容
解题
技巧
(3)提取要点,简要概括。事件不止一件的,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出来;记叙一件事的,将六要素整合概括即可。
【答题模板】
(1)多个事件:人物+事件;
(2)概括一件事:谁(何时何地)做了……,结果……;
(3)根据情节填空:尽量用原文语句作答,注意填写内容应与给出的形式保持一致。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主旨
理解
分析
常见
问法
①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②本文用这个人物表达了什么主题?
③文章表达的主旨与《××》有什么相似之处?
考点7 主旨理解与情感分析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主旨
理解
分析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从题材内容看主题。
①抓标题。文章的标题以最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是解读文章主题的突破口。
②抓主要事件。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文章的主题方向。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主旨
理解
分析
解题
技巧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其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文章写人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完成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主旨
理解
分析
解题
技巧
(4)从时代背景看主题。一些文章往往会体现出时代的烙印,可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答题模板】通过记叙/描写/刻画……的故事/景物/形象,表达了/赞美了/揭示了/表现了……的思想/精神/道理/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探究
主题
常见
问法
①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
②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是……。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④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探究
主题
解题
技巧
(1)首先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其次寻找角度: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引述论据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总—分”式)
(2)首先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其次寻找角度: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引述论据分析,最后再综合概括自己的观点。(“总—分—总”式)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选材
与主题
常见
问法
①本文题为《××》,可是作者为什么还用了大量篇幅写……看似无关的事?
②文中引用……的材料,有什么作用?
解题
技巧
(1)结构和手法角度: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
(2)内容和主题角度: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4.
作者的情感分析概括
常见
问法
①作者对××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分析。
②本文主要抒发了作者哪几种情感?
③文中的“××”承载着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④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4.
作者的情感分析概括
解题
技巧
(1)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思路)是进行文章情感态度(观点)分析概括的基础。
(2)注意文章题目和记叙段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关键词语。
(3)抓住对各个人物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4)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概括
分析
人物
形象
常见
问法
①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②通过文中××的……(故事情节),可以看出××是个什么样的人?
③××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④文中××的……(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⑤第×段中画线的句子,刻画了××怎样的性格特征?
考点8 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概括
分析
人物
形象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仔细审题,明确方向。首先要明确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选文中人物的具体言行举止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总结。
(2)总体把握,划句分析。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概括
分析
人物
形象
解题
技巧
①文中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句子。
②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
③作品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其评价的句子。
(3)具体概括,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化。作答时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发展性,概括尽可能全面,避免遗漏要点。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1.
概括
分析
人物
形象
解题
技巧
【答题模板】
(1)总结句(人物身份)。分点作答:
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2)××是一个……(性格、思想品质)的人,具体表现在……。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分析
人物
作用
常见
问法
①小说中塑造××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
②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③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从以下角度入手:
(1)考虑对其他人物的作用:通过这个人,衬托、反衬或者补充了主要人物。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分析
人物
作用
解题
技巧
(2)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这个人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这个人的某种行为推动某一情节发展或者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人的出现使情节出现波澜,避免平铺直叙。
(3)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2.
分析
人物
作用
解题
技巧
(4)考虑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入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答题模板】通过对××形象的刻画,突出其他人物形象,串联起相关情节,使结构更加严谨,更深刻地揭示主题。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常见
问法
①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的?
②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其作用有哪些?
解题
技巧
【方法指导】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①运用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②细节描写。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渲染人物心情。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3.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解题
技巧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文章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3)其他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如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以突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