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1948年,美英法决定在德国的占领区发行新货币。苏联针锋相对,也发行了新货币并封锁了西占区通向柏林的通道,从而引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苏联这一做法( )
A.表明苏联掌握了战略优势
B.造成了北约与华约的全面对峙
C.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2.“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成立
D.华约成立
3.下图是1962年的一幅时政漫画,画中的两国领导人都在为一艘快要失事的小船吹风助力。据此可知
( )
A.古巴在美苏的支持下快速发展
B.美苏为稳定局势而走向了妥协
C.美苏争霸导致了地区冲突不断
D.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已经形成
4.读美苏冷战举措一览表。对下表解读合理的是美苏
( )
政治
经济
军事
美国
杜鲁门主义出台
马歇尔计划出台
北约成立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经互会成立
华约成立
A.国力均遭到削弱
B.实力具有相当性
C.争斗已波及全球
D.争斗具有全面性
5.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天赐良机,欧洲人紧紧抓住这一意想不到的历史机遇,促使欧洲一体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材料中“天赐良机”是指( )
A.“冷战”结束
B.“北约”轰炸南联盟
C.“北约”解体
D.不结盟运动兴起
6.苏联解体后,美国改变了之前相对克制的中东战略,除继续扶持以色列以制衡阿拉伯国家外,也积极采取措施插手中东事务,宣传和输出美国模式。对此可以用来说明( )
A.美国放弃对中东的霸权主义政策
B.多极化形成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C.美国插手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D.两极格局瓦解加剧中东紧张局势
7.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泰勒和麦克尔在他们的教科书《现代世界中的远东》中将毛泽东描述为一个完全追随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者、不具有任何理论创见的领导人。由此可知,该书( )
A.准确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历史
B.体现了较强烈的冷战思维
C.推动中美两国的关系走向缓和
D.煽动了美国民众反华活动
8.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 )
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B.“福利国家”的规模缩小
C.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新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9.1978年4月,美国总统卡特宣布政府雇员工资最多只能增加5.5%,并冻结白宫高级官员和联邦官员工资,同时将减税额由原计划的250亿美元降为194亿美元。卡特此举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物价上涨
B.解决严重的通货膨胀
C.增加财政收入
D.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10.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 )
A.社会扶贫制度
B.社会保障制度
C.“以工代赈”
D.计算机网络
11.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秩序的特点是( )
A.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
B.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C.避免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
D.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贸易
12.2020年5月以来,美国因为警察暴力执法致使一名黑人死亡从而引发了席卷全美的暴力抗议活动,让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再次暴露在全世界面前。上个世纪60年代也有一场规模庞大的黑人民权运动,迫使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为非法。上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是( )
A.帕克斯
B.马丁·路德·金
C.林肯
D.大卫·史蒂夫
13.1962年9月,苏联《真理报》刊登利别尔曼的《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建议减少国家规定的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权限;按盈利率高低来评价和激励企业。该文在经济学界反应热烈,得到了赫鲁晓夫的积极支持,这( )
A.宣告苏联已经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B.表明苏联已否定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
C.引发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由农业转向工业
D.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物质利益的作用
14.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推行名为“新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改革恢复了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并提倡物质刺激。这些举措( )
A.延续以往改革的基本政策
B.从根本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
C.受到了美国新经济的影响
D.推动了国民经济的短期增长
15.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的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 )
A.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
B.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
C.军备竞赛活动的负担沉重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
16.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
A.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B.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C.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D.冲破了苏联模式束缚
17.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18.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
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19.1958~1979年,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同期,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A.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
B.世界各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C.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日益严重
D.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
20.下图为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拉美四国工业占GDP比重(1900—2009年)。据此可知,拉美四国( )
A.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C.出现去工业化趋势
D.极力保护民族工业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军事上的僵持局面与冷战的缓和一起立即对全世界产生了影响。人们越来越确信世界大战不大可能爆发,这一点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也缓和了各敌对集团的强硬态度。西欧各国不再十分担心有苏联入侵的危险,因而也不再认为须如此依赖于华盛顿,而是更乐于制订并实施他们自己的政策。东欧在较小的程度上也是如此,这多少说明了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发生骚乱的原因。甚至在殖民地世界中也存在着这种影响。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西方历史中,英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发生过霸权战争,从英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到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的和平转移大概归功于两个社会紧密的文化亲缘关系。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亨廷顿的核心观点,并分析二战后英美合作共同应对苏联冷战的原因。
22.追求民族独立,反对殖民压迫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中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提高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巴黎解放时进入巴黎的40万盟军中就有近30万非洲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不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二战前非洲只有3个独立国家,二战后随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0世纪50年代非洲有6个国家独立,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渍。二战后一大批独立民族国家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等。
——摘编自《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推动非洲国家独立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非洲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1——20:CDBDA
DBCBB
ABDDA
CBAAC
21.(1)内容:不结盟运动崛起;美苏大国主导下的两大军事集团出现;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2)观点:文化亲缘关系有助于维护英美和平关系。
原因:英美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存在意识形态的不同,在面对苏联这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双方实现了团结。
22.(1)因素:反法西斯斗争使非洲民族意识高涨;二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力量;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世界形势;战后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的国际原则和组织产生。
(2)影响:非洲国家进入独立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国际地位;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