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7-24 14:08:00

文档简介

《走一步 再走一步》说课
作者:莫顿 亨特
说课人:均安中学 李少卿
一、教材分析:
1、单元内容简析: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本单元五篇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从教材的编排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是本单元的主要课文。
2、内容简介: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的作品,主要内容是通过回忆“我”童年时一次冒险爬山,然后父亲教我脱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的困难分解为一个个的小困难,最终就能战胜困难。这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化整为零的思考方式。
3、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大纲要求语文的教学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朗读、思考、口语表达和小作文练习,使学生把握本课的内容和中心,并体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第二课时让学生学习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并交流学后的体会,使学生学会吸取别人的经验,学习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4、学生情况分析:面对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生的情况: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喜欢读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而他们的不足之处是朗读水平不高,语感不强,对词句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对理解一件事所蕴含的哲理还有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
1、能力目标: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结合,因此,朗读是整体感知、感受语文魅力的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听示范朗读、自由朗读以及背诵重点段落等练习,在把握内容的同时,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文的魅力。在朗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掌握如何复述才能条理清晰,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2、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哲理;言之有理地评价课文人物,感悟人生。初一的学生对于体会一件事所蕴含的哲理还有一定的难度,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特别是借助语文的学习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理解重点词句到掌握中心再到联系生活。
3、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练习,学会掌握中心,体会哲理。
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情况,本人设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并联系生活。
三、教法分析:情境法、诵读法、游戏法、讨论法
1、情境法。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想像孤身面对困难时的心情,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从而领悟作者所说的哲理。
2、诵读法。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基础又有效的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要多读,读出味,才能懂其意,让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3、游戏法。游戏是学生都喜欢的授课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设计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如记叙文的六要素等,可以考察学生朗读时的仔细程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
4、讨论法。主要运用在第二课时的人物评价和自我体会的交流讨论,这种方法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又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
四、学法分析:朗读法、复述法、讨论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全文,背诵朗读重点段落和句子,分角色朗读等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掌握课文内容和中心。
2、复述法。通过学习复述,学生可以掌握抓要素抓重点等方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掌握正确准确的评价,可以吸取同学的观点,交流看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这里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让同学闭上眼睛,想像自己正孤身处于黑暗中,面对最害怕的黑暗和孤独,体会当时的心情。
【说明】让学生设想这样一个困境,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面对困难时的心情,感受作者所说的哲理还能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这一部分大概需时2分钟
(二).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先听课文的示范朗读,体会朗读者的语气和感情,标出生字词的读音,找出重点词句;然后学生全文朗读,要求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并要求能体现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是重点段落的节选朗读。
【说明】准确流畅地朗读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单元教学的要求的落实,是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疏理”的阶段,能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大概需时20分钟。
2.抢答游戏
设计一系列简单的问题,如:“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来进行。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文章写于什么时间?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当时的我有多大?身体状况如何? 文中的悬崖是什么样的?(位置\地势\高度)岩石架有多高? “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 又是怎样从上面下来的?
“我”脱险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感觉?)
【设计说明】意在检查学生在朗读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细心度;并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这一部分大概需时5分钟
3.两人为一组复述故事情节,要求复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提示: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变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两人为一组进行,就能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这一部分大概需时5分钟
三.探究感悟
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领悟作者在面对困难到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学习当中的人生哲理。明白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的困难分解为一个个的小困难,最终就能战胜困难。这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化整为零的思考方式。
问题1.哪些句子能知道“我”爬悬崖的过程中的感受? 当“我”独自留在山上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当时“我”的感受吗?
问题2."我"脱离险境的过程中,心理有什么变化?"父亲"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你还能记住“父亲”说过的话吗?
问题3.文中的“一小步”应该怎样理解?“所要到达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文章的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设计说明】这是课文中心所在,理解当中的深层含意能使学生深入思考文中蕴含的哲理,感悟人生。这一部分大概需时10分钟
四. 小结和作业
1、在人生旅途上谁都不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即使我们这样小小年纪,也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经历,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你还记得那些曾经的困难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请你把它写出来,150字左右。品味一下,这段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交流、分享.
【设计说明】使学生深入思考文中蕴含的哲理,并跟自己的经历结合,使语文和他们的人生联系起来,感悟人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共20张PPT)
作者:莫顿 亨特
(说课)
说课者:均安中学 李少卿
一、教材分析
二、目标与重难点
三、教法分析
四、学法分析
五、教学过程
返回
1、单元内容简析: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本单元五篇课文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从教材的编排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是本单元的主要课文。
返回
2、内容简介: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的作品,主要内容是通过回忆“我”童年时一次冒险爬山,然后父亲教我脱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的困难分解为一个个的小困难,最终就能战胜困难。这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化整为零的思考方式。
返回
3、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的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朗读、思考、口语表达和小作文练习,使学生把握本课的内容和中心,并体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第二课时让学生学习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并交流学后的体会,使学生学会吸取别人的经验,学习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返回
4、学生情况分析:富于表现力;喜欢读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讨论和探究;喜欢说自己的故事。
不足:朗读水平不高;对词句的理解不够深入;理解事情的哲理较难。
返回
1、能力目标: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哲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通过听、说、读、写等练习,掌握课文。
返回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哲理并联系生活。
返回
1、情境法
2、诵读法
3、游戏法
4、讨论法
返回
1、朗读法
2、复述法
3、讨论法
请闭上眼睛,设想自己处在黑暗、寂静的环境中,内心充满着恐惧、焦虑、无助和伤心,认为自己体弱无用,战胜不了怯懦的心理。
听示范朗读
注意生字词和朗读语气
请你用适当的语调语气来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读仔细哦,待会有抢答活动哦!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文章写于什么时间?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当时的我有多大?身体状况如何?
文中的悬崖是什么样的?(位置\地势\高度)岩石架有多高?
“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
又是怎样从上面下来的?
“我”脱险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感觉?
怎样复述才能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
能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话就可以了!
还要注意人物的心理活动哦
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
1.“我”为什么对爬悬崖“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我为什么还是去了?
2.哪些句子能知道“我”爬悬崖的过程中的感受?
3.当“我”独自留在山上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当时“我”的感受吗?
4."父亲"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 "我"脱离险境的过程中,心理有什么变化?
你知道作者从事情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文中的“一小步”应该怎样理解?
“所要到达的地方”是什么地方?
文章的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化整为零地解决困难
面对困难
无助、怕
走一步
顿时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抵达所要到的地方
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在人生旅途上谁都不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即使我们这样小小年纪,也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经历,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你还记得那些曾经的困难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请你把它写出来,150字左右。品味一下,这段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