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2 克与千克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2 克与千克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13 07: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学会以此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能感知1克和1千克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信息化使用与分析
一:创境引趣,激思迁移
从学生上学所带学具,掂一掂,引导学生对物品重量的直接感受
带领学生动手掂一掂所带学具
表述自己所带学具,并动手感受学具重量
图片展示部分学具,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并带领学生争取认识“质量”是什么
通过寻找超市中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找一找超市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并寻找
放大镜显示学生表述内容
通过观察物体外包装,了解净含量的意思
讲解“净含量”的意思
通过观察,思考,了解净含量的意思。
聚光灯显示“净含量”,给学生带来视觉焦点
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本科想要研究那些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思考并说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思维导图、遮罩功能根据学生答案,现场随机生成学习目标
二:亲身实践,体验探究
感知认识克
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掂一掂2分硬币,感受1克的质量
轮流掂一掂,并谈谈感受
课件展示生活中重1克的物品有哪些
再掂一掂以较轻的一些生活物品,感受用克做单位物品的特点
分组掂一掂,感受,观察并汇报物品质量
蒙层功能按学生所答,随机擦出物品质量,并揭示“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感知认识千克
感知认识千克
让学生上台拎一拎较重物品,重量,从感官上区分克与千克
代表上台拎一拎
课件揭示“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认知1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可乐出发,让学生切身感知1千克的重量
感知、想象
展示可乐图片
辨析千克与克的关系
从两袋500砂糖的加法中,引导学生生成1000克=1千克”的单位换算,注意断句
通过计算,和思考,自主推导出换算公式
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和蒙层功能,随着学生的推导,依次出示归纳学生结论
拓展认知:1千克=1000克
从一本课本200克,基本课本1千克,拓展学生思考维度
计算几个200相加等于1千
克隆功能,快速完成加法的结果,引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
归纳小结
通过学生自主归纳后,辨析填空活动,引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内化
自主归纳总结,多人多次上台汇报
利用选词填空功能,每次随机打乱答案,在学生切实认知本科所学后,才能真正完成填空
阶段性练习
通过对比天平两边同样重的物品,说出右边物品的重量,进一步巩固千克和克的单位换算
观察,汇报
利用蒙层功能,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擦出不同物品重量
认识几种常见秤
认识盘称,并能读出物品重量
介绍盘秤个部分名称与功能,以可乐呼应前后内容,简单讲解读数方法,
观察,并练习读数
利用互动白板的拖拽移动功能,随机讲解盘秤;
利用蒙层功能出示答案
比较几人体重
通过读出体重秤体重单位巩固千克的使用方法,有通过比较体重,初步渗透质量单位的比较大小内容
读数,并比较大小
利用蒙层功能,随机生成,并利用移动和书写功能进行讲解批注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基本练习
称量水果,猜猜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称量不同重量的水果,通过游戏化的展示,巩固内化学生对克和千克的使用环境的理解
观察,
猜一猜
利用移动和层级色差,带给学生新鲜感和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在学生已经完全理解质量单位使用环境后,选择克或千克为单位完成填空。
完成填空
利用互动白板的选词填空功能,让选单位填空,趣味化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判断单位是否合适
通过小游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随机选人参加游戏
利用判断对错游戏让课堂进入新的高潮,在临近下课,学生进入疲乏期时,又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深化巩固
聪聪的信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开展找茬活动,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认真阅读,并找出错误
根据学生的发现,利用互动白板的放大镜和书写功能,批注出错误并讲解
四、课后总结
课件展示总结填空题,点选薄弱学生完成填空,考察学习情况
自主归纳总结,上台汇报
利用蒙层功能擦出学生答案
五、拓展延伸
数学百科
揭示生活中常用质量单位与克和千克的关系,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渗透数学生活化
 
课件展示
【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的教学与以往的长度单位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比较学得知识,而克与千克的内容则是依靠学生手的感受来感受1克与1千克的质量,这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的。针对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体验,感知。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感知和体验中才能获得更加准确的感受。有一句俗话说得好: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见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由此可见,体验与感知对新知的感受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机会,让学生在游戏、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