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测量身高的时候通常用什么做单位?(厘米)如果测量一枚硬币的长度,你想使用什么长度单位?如果测量我们的教室的长和宽呢?(米)那1米有多长你能比划一下吗?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那你能把这些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指名排),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
2、引导:如果要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你觉得用这些长度单位合适吗?明确:测量较长的距离,需要使用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这个长度单位就是“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认识千米)
二、自主探究,认识千米
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到千米,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你看到了哪些信息?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2、看来呀,千米的用处可真大!你想了解更多有关千米的知识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20页,自学20页的上半部分,完成导学案第1题的(1)、(2)小题。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展示,汇报,明确: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3、教学1千米与1000米。
(出示课件)这是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沿着跑道跑几次是1000米呢?(10次)为什么?(10个100米是1000米)所以1千米=1000米(板书),它们表示的长度是一样的,可是它们也有不同点,对,单位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数字和单位分开读,试读,齐读。
4、感受1000米的实际长度。
课前老师让大家记录了走100米所需要的步数和时间以及由此推算出的走1000米所用的步数和时间,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小组展示,交流:你们家住在哪儿?从你们家到学校有1000米吗?
小组交流,汇报。
5、单位换算练习(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
6、你知道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一千米(课件出示)一圈250米的跑道,几圈是一千米?体育场的标准跑道每圈是400米,那么几圈是一千米呢?(两人小组交流,汇报想法)。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可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些出行方式,然后让学生按速度快慢在出行方式与给出的数量之间连一连,并指名说说连线时用什么方法。(先找最快的或最慢的)
2、想想做做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填一填,再交流填空时的思考过程,也可以通过不同单位的比较,帮助他们体会相应填法的合理性。
了解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已经认识了千米,感受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其实千米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课前老师收集了一些数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
五、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