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学案(岳麓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件+学案(岳麓历史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8 21:36:28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前预习
Ⅰ.必备基础(一定要记住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土地制度演变
(1)原始社会:实行⑴ 的土地制度。
(2)商周时期:井田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①出现:⑵ 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
②特点:有“公田”和“私田”之分。“⑶ ”实际上为贵族占有,“⑷ ”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③实质:井田名义上为⑸ 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是一
种名义上国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各诸侯国的⑹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4)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秦
国通过变法运动,从法律上废除了⑺ ,对⑻ 给予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5)战国以来: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①⑼ 所有:宫廷掌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⑽ 所有:官僚地主掌握,佃农租耕。地主土地的来源:赏赐、买卖和兼并。
③⑾ 所有:农民自有,自耕自收。自耕农土地的来源:开荒、国家授田。
2.土地兼并及其影响
(1)土地兼并的发展:宋代两极分化更加激烈。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土地兼并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⑿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3)历代解决土地兼并的方式:统治者采取“⒀ ”“⒁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你填对了吗:⑴土地公有 ⑵商周 ⑶公田 ⑷私田 ⑸国家 ⑹税制改革 ⑺井田制 ⑻土地私有制 ⑼君主 ⑽地主 ⑾自耕农 ⑿赋税收入 ⒀均田 ⒁限田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土地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
1.田庄
(1)形成:从⑴ 时期起,豪强地主力量壮大起来,后来又发展成权势更加强盛的
士族地主。他们通常采取⑵ 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
(2)特点:田庄具有极强的⑶ 性质。拥有私人武装。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
强烈的⑷ 关系。
2.租佃
(1)概念:农民⑸ 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⑹ 。因此,地主与佃农通
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产生原因:无地或少地农民出现,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必然结果。
(3)发展过程:⑺ 时期已经产生。⑻ 已经比较普遍。⑼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⑽ 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4)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⑾ ,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甚至能和⑿ 发生联系,促
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你填对了吗:⑴东汉 ⑵田庄 ⑶自给自足 ⑷人身依附 ⑸租种 ⑹地租 ⑺战国 ⑻汉代 ⑼宋代 ⑽明清 ⑾相对减弱 ⑿市场
特别提示:井田制的性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课堂精讲
Ⅱ.问题探究
1、井田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1)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
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其主要内容是:一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们的劳动。
(2)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增多。私田主人自己占有了全部私田产品,并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其影响是改变了阶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逐渐形成: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
(3)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春秋晚期鲁国“初税亩”和其他国家相继实行的“税亩制度",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是井田制瓦解的标志。
(4)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例1】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不包括( )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官田
D.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答案:C
点拨: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包括A、B、D三项,C项属于以国王为首的土地国有制。
【例2】下列有关商周时期井田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一种地主所有的土地制度
B.西周是井田制的最鼎盛时期
C.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主要耕作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
答案:A
点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它形成于商,发展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时期。A项错在了地主所有制,它应该是一种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
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唐朝以来,这种人
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
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
系,身分更为自由。
【例3】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
C.“不抑兼并”
D.“上半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答案:B
点拨:考查对“租佃关系”概念的理解。题干中有两个限制条件,一个是秦汉时期,一个是反映“租佃关系”,符合这两个限定条件的是B项。
3、商鞅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①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推动了生产关系变革。这是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队伍日益壮大,这是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特权;经济上要求进一步发展封建
经济,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争霸战争的影响。争霸战争使一批军功地主兴起,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各国国君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励精图治,要求政治、经济变革,以增强国力。
④随着新的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出现,阶级矛盾也日益激化,统治者改革是为了满足其巩固统治的需要。
(2)影响:
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发展了封建经济。
②是一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③商鞅的法家思想确立了在秦国的正统地位。
【例4】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古田份额
答案:A
点拨:材料反映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承认了土地买卖和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是最重要的意义。
4、土地兼并的原因、表现、影响及解决
①原因: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
②表现:宋初的“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时期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田庄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③影响:土地兼并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④解决: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措施。如北魏、隋、唐实施的“均田制"。统治
者还采取“方田’’措施,即清查大土地所有者的实有亩数,并按亩纳税;明清建立之初,统治者采取减免赋役、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的方式,鼓励小农垦荒,缓和土地兼并的压力。
【例5】 封建王朝往往到了中后期,地主土地私有制就不断膨胀,其根源于( )
A.国家授田 B.豪强地主力量壮大
C.土地兼并 D.土地私有
答案:D
点拨:国家的土地政策是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而豪强地主力量壮大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一个结果;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直接因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才是根源。
Ⅲ.趁热打铁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2.(2008年济宁模拟)下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4.我国古代地主占有大量良田,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 )
A.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B.地主势力强大,专制王朝也无法控制
C.土地兼并是正常现象,即使是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忽略这一现象
D.专制王朝禁止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
5.(2008年徐州模拟)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6.(2008年贵阳模拟)下列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贞观十七年(643年)文书,是耕田人赵怀满向田主张欢仁、张富二人租佃土地若干亩若干步.每亩支付地租小麦二斛二斗为定额,按亩步计算,一次付清。田主对租佃人规定:麦必须“干净好”;必须在六月前付毕;若拖延一个月,则每亩地租增加一斗;若拖欠不付.则以耕田人家财抵充。
(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简述这种经营方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评价这种经营方式。
答案冀点拨:
1、答案: B
点拨: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
力的发展又推动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2、答案:D
点拨: 雇佣关系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租佃关系。
3.答案:A
点拨:材料反映的措施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买卖和土地私有的合法
性,这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A项是最重要的意义。
4.答案:A
点拨: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是因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尽管统治者为
巩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但不会均田于民。
5.答案:C
点拨:从材料中的“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和“兼并之财……皆我之物”不难
看出,北宋政府实质上采取了纵容土地兼并的政策。
6.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租佃关系的理解: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的
地租。
7.点拨: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分为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如上述材料中可得出显性信息:在唐朝存在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交纳一定地租,且有相应的违约责任。可得出隐性信息:地主与农民通过租佃契纣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其演变发展过程和原因、评价教材中有明确叙述。
参考答案:(1)在唐朝存在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交纳一定地租,且有相应的违约责任;地主与农民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自宋代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原因:土地兼并导致租佃。
(3)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在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权力.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课后作业
Ⅳ.学习效果检测卷(100分,45分钟)
选择题
1.下列是四名同学对春秋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的争论。其中正确的是 ( )
A.私田的大量开垦 B.“初税亩’’的实行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2.秦国正式宣布“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是在 ( )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时期
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租佃经营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战国时期租佃经营就已经产生
C.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租佃经营方式已比较普遍
D宋代租佃经营已经开始超过自耕农经济。成为古代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经营方式
4.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最大意义在于( )
A.富国强兵 B.确立了封建制度
C.改先王之制 D.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5.下列与土地有关的政策按先后顺序排列是 ( )
①“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②“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③“均田”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6.下列措施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的是 ( )
A.“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B.“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C.“均田”与“限田’’
D.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7.租佃经营方式普及全国是在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以下有关租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产生于商周时期 ②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③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生产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成为农村中主要的经济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10.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趋势 ( )
A.公田转化为私田 B.分封制崩溃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周王室衰微
11.(2008年徐州模拟)春秋后期,各国税制改革的最大后果是 ( )
A.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B.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为齐鲁两国的争霸斗争创造了物质基础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2.地主私有土地有多种来源.汉武帝时期扩大地产的最主要方式是 ( )
A.军功赏赐 B.以土地买卖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兼并
C.将公田转化为私田 D.国王分封
1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
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
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
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3000多年
14.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B.公田的大量抛荒
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商鞅变法
15.(2008年银川模拟)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 ( )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及点拨:
1.答案:C
点拨:生产力的发展是导致井田刺瓦解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答案C
点拨:基础知识的记忆。
3.答案:D
点拨:租佃经营已经开始超过自耕农经济,成为古代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经营方式是在明清时期。
4答案:D
点拨:注意题干要求“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角度看”,只有D项是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评价商鞅变法。
5.答案:B
点拨:“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一一战国时期秦国采取的措施;“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北宋初年采取的措施;“均田’’~一北魏开始实行、唐朝时逐步破坏。
6.答案:B
点拨:“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加剧了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矛盾,调动不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7.答案:D
点拨:租佃经营方式产生于战国时期,宋元时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普及全国。
8.答案:D
点拨:租佃关系产生于战国时期。
9.答案:C
点拨: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王土地所有制,“废井田,开阡陌”则是承认地主土地所有制。
10.A
点拨: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在经济上表现为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成为历史趋势;政治上表现为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历史朝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方向发展。而经济决定政治,因此,A项最符合题意。
11.A
点拨: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确属税制改革的后果,但只属直接后果,不是最大的后果。最大的后果应是当时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12.B
点拨:汉武帝时期扩大地产的最主要方式是土地买卖,而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具体
表现。 ’
13.B
点拨: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王所有;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明清时期土地可以买卖,即存在着土地兼并现象;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2000多年。
14.A
点拨:.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关系的变化
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是生产工具的进步。
15.C
点拨:题干体现了佃农在生产时间、部分收获物的处置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夕贸市廛"说明农副产品投入市场、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综合分析可知,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以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
材料二 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授永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地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_…“兼并之弊,由愈于汉(成)、哀(帝)之间”。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起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统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行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2)综合材料二、三,说明唐代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
(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答案: (1)限制地主官僚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严禁增加额外服役。
(2)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业田);土地买卖频繁;皇帝无限制赐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庄园遍布各地,政府无地可授。
(3)《唐律》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坏都是不可避免的。
点拨:均田制开始于北魏,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唐初统治者为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无法实行,这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第(1)问反映了唐政府用《唐律》来保证均田制的实施,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第(2)问中主要分析唐朝均田制不能实行的原因,这些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土地兼并。第(3)问要总结出这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l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J、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朔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煨《救荒活民书》
材料三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苏洵
材料四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佃农经济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3)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因素。
答案:(1)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
(2)自宋代开始,佃农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农民群体,在各朝都占有重要地位,靠租种地主土地为主,是地主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3)有利因素:封建王朝采用奖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农民负担沉重;自耕农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和土地兼并。
点拨:材料一、二主要分析自耕农的情况,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往往采取一些保护自耕农利益的政策,但最终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材料三、四则主要分析佃农情况,佃农所受的剥削吏深,这些应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句莱解决相应的问题。
Ⅴ.体验高考(自信源于行动!)
1.(2007广东单科,4分) 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 B.摊丁入亩 C.一条鞭法 D.两税法
答案:A
点拨:结合教材的基础知识可知,均田制出现于北魏,并形成相应的赋税制度——租调制。B、C两项易排除,而两税法是在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实行的,进一步印证了正确选项。
2.(2007年天津,4分)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答案:A点拨: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制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从而可排除B、C、D三项,B项中的“贵族”、C项中的“地主”、D项中的“国家”均不对。由于春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私田产品不缴纳给国君,影响到国家的赋税收入,所以A项正确。
点拨: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我国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备用题(《教师用书》特有板块)
1. 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土地兼并,其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自耕农纷纷破产 B.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C.租佃经济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D.有利于封建统治答案:D点拨:土地兼并使土地私有制发展,从而影响政府财政收入,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封建统治。2.下列各项与中国古代兼并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土地私有制 B.经济发展 t C.重农抑商政策 D.科学技术的进步答案:D 点拨:考查影响土地兼并的因素。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是由封建土地私有制本身所决定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现象更加频繁,助长了土地兼并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资金流向土地,加剧了土地兼并。3.下列哪些说法符合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①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生产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D 点拨:总结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土地制度可以得出答案。(共33张PPT)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三、 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
基础回顾
(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下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土地制度
经营方式
一、废井田,开阡陌
(井田制)
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为什么这种制度到了商周时期会遭到破坏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井田制实质、特点
材料一: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结合以上材料及课文相关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自我测评第一题概括井田制的实质和特点?
名义上国王所有,实际上为贵族占有。
实质:
特点: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村社成员,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收获归村社成员。
井田制(盛行于西周)
根据下图判断井田制的瓦解的根本原因 ?
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
根据材料回答井田制的瓦解的直接原因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商鞅
管仲
各国的税制改革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截止到1953年土改的完成。
1.根本原因:
2.瓦解表现:
3.彻底瓦解: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直接原因:
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期
在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的崩溃,在经济上表现为?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
各国的税制改革
公田抛荒,私田私有
(封建土地私有制)
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主体)
考考你: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它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 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问: 承德避暑山庄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
1:占主体地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2:它的来源有哪些?
3:你认为它不断发展后,会导致什么情况出现?
战国→汉代→宋初→明清
思考:
来源
公田转化为私田
军功赏赐
土地买卖
土地兼并
过程:
导致:
阅读课本P8大字3、4、5段回答下列问题:
土地兼并
含义: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方式:
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根源: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影响: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引起社会动荡。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回答: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动动脑
危害
经济上国家财政赋税收入减少;
政治上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
几无立锥之地,无法向国家交纳赋税
措施:
均田、限田——均田制的实行
均田制的原因: 土地兼并影响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
均田制的特点: 1、农民只有使用权
2、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的影响: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 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
国家
农民
课本:
材料: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
君主
自耕农
地主
政府掌握
国家分配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租佃制
概念
发展
影响
私人开支
自给自足
交纳赋税
获得方式
经营方式
产品分配
土地兼并
军功赏赐
公卿占田
巧取豪夺
土地买卖
主要
主导
杨白劳是自耕农还是佃农?
白毛女的故事
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历除夕,杨白劳 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日久,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抗日战争爆发后 ,在 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 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 换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1. 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
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发展
1)战国: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比较普遍
3)宋代: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4)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
3、影响:
1)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2)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 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
(土地私有制下经营方式的变化)
私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之一——租佃经营
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
明清以来:依附关系减弱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高
表现——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
生产积极性提高
雇佣关系的出现
农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响——促使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以前: 地主——佃户
有强烈的依附关系,表现为农民义务繁多。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能力提升
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土地公有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
私有化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
(2)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生产结构
耕作技术
土地制度
经营方式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
北魏实行
均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私有土地)
(课堂小结)
1956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6年免除农业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