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时间 发 展 情 况
★商朝
周朝
春秋
战国
隋唐
宋
元
明清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工商食官”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原因、表现)
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城市繁荣:集镇、夜市兴盛
出现私商并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著名都会
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发展步入新高峰
呈现新特点
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1.商业市镇的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4.白银广泛使用;
5.形成许多区域性大商帮。
商业的发展
1.商人:从大私商到大商帮
商业的发展
儒商之鼻祖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
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
由仕而商,成为成功的大商人后,又由商而仕立国定君,也是中国第一位顺利从政贵居相国之位的富商。
晋商:
义中取利,
信誉第一。
徽商:
贾而好儒 ,
财自道生。
“红顶商人”胡雪岩
商业的发展
商朝的货币—贝壳
2.货币:从贝币到纸币到白银
元代纸钞
秦朝统一货币
唐代货币
北宋交子
明清银元宝
(1)货币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2)为什么从纸币到明清时期的白银也是商业发展的表现?
商业的发展
记忆歌
商人周朝要食官,春秋私商冲破天。
隋唐陆海丝绸路,宋代纸币世界先。
明清商业大发展,白银流通商帮兴。
城市的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城。城当时指的是国中建立的一个有围墙的据点,战时国中居民可以躲藏入内,能起防卫作用。所以城、国(城邦)是同义词。一般统治者也会住在城中,于是城成为权力中心。后来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达,才逐渐产生了市。市就是在城中设立的一个工商业区域,那里居住有专门从事工商业的人,其他人也可定时到市中进行交易。所以,中国的城市,很早就是一个政治中心和工商业中心的集合体。国都、郡县治所在地,都是城市。
----朱学勤《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完善,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但作为居民区的坊和作为商业区的市完全移入城内,并严格分开。商业活动集中在市中进行,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日没前三刻击钲(小锣)三百声收市。市设有市令……负责市门启闭、管理市场交易。
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江南的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
“市”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心
城市格局规范严谨,市场繁荣却受限制,其经济功能只是附属性的
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材料三 商业的发展给汴梁城市带来的最大的变化,表现在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完全被打破了。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有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在达官贵人的宅舍宫院前,每日都有小贩就门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以及其他日用品。宋代的京城已经是一番完全不同于隋唐时代的风貌。
在宋代汴梁的城市商业活动中,交易时间也完全不受限制。汴梁城中有早市,也有夜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市。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市场扩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更加方便,丰富多彩
与唐代相比,北宋汴京有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
材料四 汉唐时期,国力昌盛,是我国丝绸之路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由于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原王朝和西亚、中亚、南亚以及欧洲的经济、贸易和文化的往来,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商人也带动了沿线一座座城市的兴起。
材料五 唐宋时期,我国的造船业、航海业都有很大发展,与中国发生海上贸易联系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多,不下五六十处,其中有大食诸国、西天诸国、中南半岛诸国等,从海外进口和出口的物品数量都很大。在海外贸易的带动下,沿海地区的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都繁荣起来。
材料六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镇网络的形成。
交通要道城市的兴起
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
明清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主要特点:①兴起于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地带;②以经济功能为主;③多位于江南地区,人口密集。
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②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晓市、夜市出现;
③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④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政策因素:重农抑商
1.含义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材料二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而商人们不事生产,“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他们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视为“邦之蠹也”。
材料三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孟子曰:“何必曰利,唯有仁义而已矣。” 从此之后, “重义轻利”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伦理思想的铁则。古时商人多以欺瞒和垄断牟利,……于是“奸商”和“私贩”几乎成为商人的代名词。这是为深受“重义轻利”思想影响的人们所不齿的。
2.原因
①封建经济以农业为本,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③法家强调抑商的主张;
④“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⑤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政策因素:重农抑商
3.演变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重征商税。
②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困辱之、严禁购置土地;
③中唐: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
④宋代:国家放宽了对商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商人的地位有所变化。
⑤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盘剥商人,严格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材料 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4.评价
封建社会前期:
稳定了小农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封建社会后期:
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
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的前提。反过来,商业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艰难而曲折。中国古代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③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贡赐贸易。
④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
⑤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高一历史 必修二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预习导读】
一、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难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三、预习要点(必会考点)
1、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代商业的基本特点。
2、比较唐、宋京城的布局的不同。(时间、空间、管理、功能)
3、不同类型城市的产生的原因及代表城市
4、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及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导学】
一、基础自主学习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出现简单的以物易物,原始商业产生。
2、初步发展:商朝时期,出现了 和 。
西周:实行 政策,官府垄断工商业。
3、繁荣时期:时间:
表现: 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许多著名的 。
4、蓬勃发展——隋唐时期
原因:政治上的 和 的开通
表现:商业活动范围扩大, 贸易蓬勃发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 和 之路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5、新高峰期——宋元
表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 , 、 兴盛, 广泛流纸币。
6、出现新特点——明清时期
商业市镇兴起; 占主要地位, 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 投入市场, 作物普遍种植; 商人群体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针对练习
1、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主要有
① 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 经济作物普遍出现③ 城市中坊市界限不复存在④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出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探究学习1: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二)城市的的繁荣——商业发展的中心
1.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1)从周至唐:
城市设置: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 作为交易场所,
城市功能:城市的职能主要是 、 ;
城市布局: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 隔开, 分置,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 的严格限制
(2)宋代:
城市布局: 界限被拆除,形成街市。原先禁止设市的 和乡村允许设置市交易。出现了 、晓市、草市等,打破了 、 的限制。
城市功能:城市的 大大增强。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 的直接监视。
★探究学习2:
比较唐朝和北宋都城布局图, 指出有什么不同?思考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针对练习
1、与唐朝的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2.交通与城市的发展
(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 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2)明清时期:在 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 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其以 为盛。
(三)、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产生:时间: 原因:商业的 性及 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 的取向发生矛盾。
2、发展:时间: 影响: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3、松动: 以来,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强化: 时期,影响:虽不能完全遏制 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 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 潮流的后面。
★问题探究3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针对练习
1、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①形成于战国时期②长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③是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
④在封建社会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二、知识小结:
【拓展导思】
我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同时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出现实力雄厚的大商帮,如晋商、徽商。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具有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大,开放性。
2、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①、积极的一面,从封建社会初期的角度去分析,该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②、消极的一面:使封建经济发展不充分,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知识导练】
1、有关古代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周秦时期政府在县治以上的城市设交易场所—市②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③宋代时期的坊市界限被取消④明清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黄河流域为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北宋时期,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的衰亡 B、商品经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的萌芽 D、政府职能的完善
3、唐代以前我国城市中关于坊市设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坊市分开 ②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③ 出现夜市、晓市等 ④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阅读以下材料:
图2
请回答:①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②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1B 2B 3C
答案:(1)长安、唐代。
(2)突破坊市制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城市繁荣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商业发展
阻碍
推动
推动
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