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学案(岳麓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学案(岳麓历史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8 21:36:28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现实原因: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导致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用了“惊心动魄”四个字来描述这段经历,他说:“安徽的农村改革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政治风险,挣脱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情况下进行的,步履十分艰难!”
农村为什么要改革?
周曰礼 :万里下去调查。到一个农民家里,遇见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坐在稻草堆上。旁边生产队队长向老头子介绍,这是省委的万书记来看你了。老头一听万书记来了,一下站起来,身上一丝不挂。万里当时很奇怪:“你们两个小姑娘怎么也待在家里啊 ”生产队长讲她们也没有裤子穿。   吴象: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 ”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万里感觉到我们就连这样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我们有愧。我们现在一些干部把老百姓都忘了,过去,山区的老百姓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现在,老百姓还这样艰苦,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穷则变,变则通
凤凰卫视:口述历史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周曰礼 :农民呢,在下地的时候爱干不干的,实际上是一种怠工,我跟万里同志讲,农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很厉害。他说要拿出80%的精力来抓农业。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农民缺乏自主权,分配搞平均主义,挫伤生产积极性。
改革方向:
实行责、权、利统一,给予农民生产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特点:
农民为温饱自发改革
周曰礼 :据专门去调查的同志讲,这个事情是有,是在一个纸烟盒上反面写的,小岗穷得连这样一张纸也拿不出来,这表明农民的穷苦到了什么程度!这时候万里还不知道,也没有人给他汇报有这么一个小岗。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
  吴象:1980年发生了包产到户的全国大辩论,吵得很厉害。5月31日,邓小平发表了一个讲话,肯定了肥西、凤阳这两个地方包产到户的做法,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思想不解放。这当然是一个最大的支持。
1981年12月间,在胡耀邦的提议下,万里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1982年1月,1号文件发布,它给包产到户上了社会主义的“户口”。
自发的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改革扩展到全国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华西村
——中国第一村
改革开放以来,华西村从一个破旧的贫困小村,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总量超三百亿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年后,这里的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作用:
3、深入: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和时间上的大量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都要听北京的。
材料二 上海柴油机厂原来加工质量差,废品率达5%,当年头4个月报废损失折3.8万元,可供小组人员发一年半工资;而在进行内部整顿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后,废品率逐月下降,加上产量提高,同样4个月至少挣回了3.8万元,企业却无权给职工发一分钱奖励。职工抱怨:“浪费可以,节约无奖。”
材料三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阶段
项目
措施
政策调整
制度创新
平均主义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
多种分配方式
国有企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作用
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P87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8家公司入选《财富》
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1982年全国通用粮票
北京市肉票
北京衣箱购买证
北京市购表证
北京市学生购本证
北京市自行车购买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1)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
(3)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创新
(4)21世纪初——初步建立
(2)1993年全国人大——宪法保证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形式。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3)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2、作用: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1、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12
①原因:
②前提:
③内容:
④根本目的:
⑤目标:
⑥实质:
真知灼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取得显著效果后,再推广到城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措施,使得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在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显著效果,企业增强了活力,经济迅速发展。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进入制度创新阶段,直至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发展 。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现代化建设。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
学科(历史)(一)年级 ( )班 学生姓名( )编制人(李银丽) 11年4月8日
课题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目标】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及意义;领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标解读】
1.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本部分知识为热点知识。应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应补充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特点、本质与意义。
【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本内容,查找资料,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分成三组,分别向长辈了解或上网查找关于改革30年来农村变化、国有企业变化、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市场流通领域变化的资料,自己制作成课件,以备上课时展示。
【学习内容】
改革开放,包括两大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改革”,“开放”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三段材料:
材料一: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三: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的农村和城市发展各自存在着什么问题?
农村:⑴人民公社旧体制,经营管理过于中, 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不利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⑵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城市:⑴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没自主权,降低人们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⑵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盛行,浪费现象严重,影响了生产,降低了生产效率。
(设计思路:激起共鸣,体会到改革势在必行)
【知识梳理】A级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⑴时间:1978年12月
⑵内容:
A.确立了①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B.确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②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的方针。
⑶实质:大幅度地提高③________________。
⑷意义:揭开了中国④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拓展深化】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提示:⑴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否则,阻碍工业发展。
⑶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
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概念:是指在⑤________________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⑵试点:安徽和⑥________________ ⑶特征:⑦________________
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⑧___________,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⑨________________。
⑸成果: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⑩________________时期。
2.乡镇企业
⑴概念: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⑵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 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自我校对】①改革开放;②经济建设;③生产力;④经济改革;⑤土地公有制;⑥四川;⑦包产到户;⑧自主权;⑨生产积极性;⑩乡镇企业; 现代化;
三.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①________________的推动。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②___________。
3.过程:
⑴1978—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③_________时期。
⑵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④__________全面展开。
⑶1992年,中国共产党“⑤__________”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⑥_____________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⑦___________。
5.意义:
⑴增强了企业的⑧______________。
⑵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⑶使⑨________________大幅度增加。
⑷有利于⑩________________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6.存在的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等。
7.解决办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 的提高。
★要点点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活力。
【自我校对】①农村改革;②活力;③试点;④全国;⑤十四大;⑥现代企业;⑦商品经济;⑧竞争实力;⑨国有资产;⑩国民经济; 生活水平;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
1.十四大明确目标:
⑴时间:①___________年10月
⑵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②________________体制。
2.完善创新
⑴写进宪法:③_________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⑵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④____ _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
⑶内容:⑤________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意义:这对我国⑥____________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基本形成: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⑦____________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4.特征
⑴坚持公有制的⑧________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⑨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目标。
⑶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⑩________________。
5.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 发展的进程。
★要点点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是逐步发展完善的。
【自我校对】①1992;②市场经济;③1993;④十五;⑤非公有制;⑥社会经济;⑦市场经济;⑧主体;⑨共同富裕;⑩宏观调控; 生产力; 现代化;
【课时训练】
1.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所有制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3.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4. 上世纪某一年,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中国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风起云涌,一批批人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人事部统计,当年辞官下海者12万人,不辞官也投身商海的人超过1000万人。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直接原因是( )
A.中共八大决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从此,自1954年9月1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6.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A.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上述经济调整都依据了凯恩斯主义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相通之处
【知识结构】
改 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
增强企业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