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纲课标解读】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考点概括梳理】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城市:
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风俗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后
(1)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俗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
(1)近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成立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难点突破】
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考点强化训练】
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
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
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2.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
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粮票→股票 B.大人→先生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4.图右反映的是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民主风气盛行一时
B.旧俗难改因循沿袭
C.实行新政必须先变风俗
D.政治革命促进移风易俗
5.明初服饰制度有严密的规定,但到明中后期“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B.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
C.反封建民族思想的影响 D.明朝百姓服饰统一规范
6.“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
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
A.西服的出现 B.中山装的出现 C.旗袍的改进 D.列宁装的流行A
7.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
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咖啡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图片中影响孙中山、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是 ①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③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
B.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
C.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
D.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
10.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
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
的是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报刊,如《申报》、《国闻报》、《时务报》等。
材料二 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20年代初的女学生打扮, 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
(图一) (图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四个在1900年的《申报》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近代城市变化的词组或新闻标题。
(2)材料二照片中人物的服饰告诉你哪些历史信息 这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3)20世纪初中国城市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为什么此时中国农村的变化却依然是微弱的呢?
【高考真题再现】
1.(09年安徽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解析: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2.(09年广东)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解析: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3.(09上海历史)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
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
【答案】(1)答案1: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答案2: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2)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并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答案2: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但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答案2:回答不充分或意思含糊。农民进城打工。
参考答案
【重点难点突破】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父母之命”“离婚、自由”,由此回答“变化”。第(2)问中的关键词“农业经济组织”即小农经济,家庭关系以“父为子纲”到平等关系转变,最主要的社会条件是法律。回答第(3)时要从历史角度、婚姻自由的相对性回答提问。
【考点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B。解析:注意关键词“法院出面调停婚姻”,与传统的婚姻制度有较大差别。
2:D。解析:①项为清朝服饰,②项为民国旗袍,③项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④项为新中国的军装。
3:A。解析:注意关键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A项最符合题意。
4:D。解析: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5:A。解析:生活习俗的变迁以经济条件为前提。
6:A。 解析:注意关键词“服饰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7:B。解析:注意关键词“东西文化交融”“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③项属于传统文化,排除。
8:D。解析:本题提问的是影响服饰的原因,①②③④项都符合题意。
9:D。解析:D项中的“长袍马褂”是清朝时期人们的服饰,与21世纪史实不相符。
10:A。解析:①项对应60年代史实,②项对应70年代史实,③项对应80年代史实,④项对应90年代史实。
11. (1)观看电影、租界建花园洋房、西餐馆开业、铁路修建、阅读报刊、八国联军、义和团抗击、乘坐轮船、革命党人(任选四个即可) (2) 历史信息: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穿中国传统褂子的;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人有的穿西装,有的则穿传统的中装。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受西方服饰的影响,有的直接穿西式服装,有的则在中式服装上进行改进,如旗袍的式样等;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一些中国人穿着较为保守;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共存、相互交融的过程。(3) 原因:当时中国农村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处于封闭状态,流动性差,几乎没有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传统、保守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回答第(1)问抓住关键词“近代城市变化”。回答第(2)问注意图片人物“旗袍”“西装”信息。回答第(3)问从自然经济、思想角度回答。(共29张PPT)
一、动荡中变化的
近代社会生活
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
合作探究
自 主 导 学
二、新中国社会
生活新风尚
课堂小结
衣
食
住
习俗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土样并存,中西合璧;
地区发展不平衡。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婚丧风俗: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平等民主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新式旗袍
传统饮食→引进西餐、面包和咖啡等
传统民居→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传统的陈规陋习→简约文明的习俗
城市
农村
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1、表现
2、特点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衣
食
住
社会
风尚
(1)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们当家作主
1、改革开放前
(2)表现
朴素;颜色款式单调
( 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灰蓝色)
简单;凭票证购物
拥挤;陈设简单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3)特点:受意识形态支配,计划经济色彩浓
衣
食
住
(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社会
风俗
2、改革开放以来
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 、 彰显个性
解决温饱;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
宽敞、舒适、环境优美
休闲娱乐多元化、形成社会新风尚。
(3)特点:多元化,与世界接轨,出现时尚中国
(2)表现
变
化
表
现
变
化
原
因
50—70年代
改革开放后
近代以来总体变化趋势
服饰
饮食
住房
社会
习俗
长袍马褂发展为穿西装、中山装、旗袍和五彩缤纷、款式
多样的休闲服饰
由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
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
由传统民居发展为宽敞舒适
的楼房
由传统的陈规陋习发展为
简约文明平等的习俗
近代
项目
课堂小结
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简表
中国八大菜系
川菜
香辣炒蟹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
迎宾花篮
苏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红煨鱼翅
粤菜
金牌烧乳鸽
浙菜
西湖醋鱼
各式西餐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自主探究:为何改革开放前人们购物时要一些票证才能买得到东西?而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了呢?
改革开放前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经济体制不同。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至四层。
完全西化的独院式“洋房”
这些别墅洋房多为殖民统治者、商业巨头、晚清官宦的私宅,有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此多精美别致、豪华气派。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区
告示: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国际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国内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政治变革:
经济发展: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
鸦片战争前的旗袍
改良后的旗袍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返回
现代的西装
礼
义
廉
耻
以文治国
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