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课件(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课件(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4-08 21:36:28

文档简介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纲课标解读】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考点概括梳理】
一、交通工具
1.表现:(1)铁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航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通讯工具
1.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难点突破】
1.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一 到1833年,英国开采的每一块煤,在运往市场途中总有一部分路程要依靠火车。到1836年,已有总长超过724千米的铁路将英国各主要工业地区连成一体。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1)据材料一概括铁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上海,将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
您的儿子:乔治 1918年12月23日
(2)材料二中涉及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至少写出3项)
材料三 以下是乔治到达上海之后看到的部分现象
领域 现 象
服饰 长袍马褂、中山装、旗袍、西装
餐饮 中餐馆、西菜馆、西式茶室
住宅 庭院式平房、里弄住宅、花园洋房
(3)分析上述现象呈现出的特征及原因。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到2000年末,我国的电话使用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
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2.新式交通的引入和发展,最能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这说明
A.修建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
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 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
4.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青藏铁路的建成,结束了西藏自治区作为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域之间不通铁路的历史。在中国大陆,下列铁路的兴建具有类似意义的是 ①京九铁路 ②宝成铁路 ③成昆铁路 ④兰新铁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假如你生活在民国初年的天津,不可能遇到的生活现象是
A.普通居民大都居住在四合院里 B.偶尔乘有轨电车上街购物
C.穿西装、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D.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
7.为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投资兴建下列铁路的先后顺序是①兰新铁路 ②成
昆铁路 ③青藏铁路 ④宝成铁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8.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营,青藏铁路的建设,连续六次铁路大提速,这一切说明我国铁路运输有了巨
大的进步。取得这些进步的主要原因有①铁路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 ②机车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 ③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④工业制造能力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时 C.辛亥革命前夕 D.抗日战争前夕.
10.“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铁路运输业 B.新式水运业 C.航空运输业 D.电报电信事业
二、非选择题
11.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简析其原因?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 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一《 大国崛起 》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材料四 1930~1932年,由美国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或实行商品输入限额制度。……为了调节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以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纷纷出面与外国缔结具体的贸易协定或短期支付协定加以调节。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金融已成了资本主义各国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之一了。
——《国际关系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关系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高考真题再现】
1.(09年上海卷)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A。解析: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乘客不分男女座”这句话,这和中国传统的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伦理道德有违。
2.(09年四川卷)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古今中外,人们都十
分重视交通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二呀那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公路通了车,运大军,守边疆。开发那福源,人民那享安康。前藏和那后藏,真是呀好地方,无穷的宝藏没开采,遍地是牛羊。森林草原那到处有,人民财富不让侵略者他来抢。要巩固国防,先建设边疆,蓬帐变高楼,荒山变牧场。”(《歌唱二郎山》)
(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材料三:表(2)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相关数据编制)
(3)根据表2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利用表2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参考答案:
【考点概括梳理】
(1)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
(2)汽车、电报、飞机、电力、石油等(写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
(3)特征:中西文化并存、交汇。原因: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政治、经济制度改革。(任答其中三点皆得满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注意关键词“工业革命”“平等危险”“封建制度一去不返”。回答第(2)问注意关键词“汽车”“电报”“飞机”。回答第(3)问时注意服饰、餐饮、住宅中西对比。
【考点强化训练】
1:D。解析:电话的使用数量与国土面积没有直接的关系。
2:D。解析:近代化主要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还包括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等方面。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措施都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
3:A。解析:注意关键词“铁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B、C、D不符合“说明”意图。
4:A。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工具数量的变化,④项不能反映题意,排除。
5:B。解析:京九铁路晚于京汉铁路修建,①项不符合题意。
6:D。解析:2003年,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变成日用品。
7: C。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修建了宝成和兰新铁路,十年建设时期修建了成昆铁路,2007年修建青藏铁路。
8:A。解析:上述选项从技术和国力方面,阐述进步的主要原因。
9:C。解析: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10:D。解析:注意关键词“音书万里一时通”,可知D项最符合题意。
11.(1)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
(2)英国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和完善,为工业革命的首先在英国开始创造了政治前提。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3)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
(4)特点:贸易保护,政府干预。主要原因:要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困扰。
解析:回答第(1)注意关键词“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特产”“各地”意指什么。回答第(2)时注意关键词“抢先机”“现代文明”。回答第(3)问抓住关键词“交通”“通讯”“运河”“轮船”“铁路”。
【高考真题再现】
(1)影响: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历史价值: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有利条件:历史悠久;保存完好。
(2)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沟通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3)发展状况:帆船吨位数量逐步减少,汽船吨位数量逐步增加,航运业取得巨大发展。原因:工商业的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航运业的发展。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影响”。“历史价值”即历史意义,“有利条件”
解析:答案来自材料信息。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关键词“守边疆”“开采”“巩固国防”“帐篷变高楼”。第(3)问的“发展状况”,主要是分析帆船和汽船的变化趋势。“原因”可以从经济、造船技术的进步方面思考。(共34张PPT)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
1840年夏,英国从海上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不论从战争的进程,还是从战争的结果,英国先进的交通工具都在极大地影响这个古老的国家。为此,中国抵抗派的代表林则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原因
航运业: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海上运输主要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舟楫。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轮船凭借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特权进入我国沿海沿江口岸,并垄断了中国江海的运输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晚清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1873年,招商局轮船“伊敦”号由上海首航香港,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近海商业航线。同年,招商局开辟了至日本的中国第一条远洋商业航线,承担洋务军事工业运输,承揽漕粮﹐兼揽商货。
(2)、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
招商局1930年由国民政府改为国营后﹐1932年归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中国航运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今天的招商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成长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招商局总部位于香港,业务分布于香港、中国内地、东南亚等。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铁路、公路和民航的发展,使航运业也呈现萎缩状态。
铁路运输:
1874年英美两国商人合资开设了“吴淞道路公司”,买下了今河南路桥堍到吴淞一带的田地,在未获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偷偷修起了铁路。
1876年,一条全长14公里的窄轨铁路──淞沪铁路建成了。
1876年7月3日,淞沪铁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不到一年,淞沪铁路乘客就已经超过了15万人次。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的反对,不久这条铁路即被拆毁。
为了运输煤炭,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
铁路建成后,一开始还用驴马来拖车,后来才按照外国工程师的设计,拆用一台进口的机器上的锅炉,车轮和车身的钢材也是进口的,制成了一台取名为“中国火箭”的蒸汽机车,约可牵引100吨货物。
这就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机车。为了保证煤炭的运输,这条铁路一直使用。
京张铁路是詹天佑独立主持并胜利建成的连接北京和张家口的一条铁路,全长200多千米。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民国时期铁路发展缓慢。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和湖南鹰潭到福建厦门的铁路。
詹天佑
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的测绘仪器
青龙桥站西“人”字形轨道上下行车的情景
京张铁路开通典礼
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詹天佑铜像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四川成都到云南昆明的铁路。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筑路工人又开始挑战“世界屋脊”,开始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
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4年4月18日中国铁路再次提速,这是1997年以来进行的第五次大提速。
公路交通: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以后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开始出现,成为权贵、富绅和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随后筑路的技术也传入我国,但是中国的公路交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
第一,旧中国时期的政治腐败;第二,民生凋敝;第三,汽车和燃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公路交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要想富,先修路”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共识。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公路交通的发展。
早在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隆重举行奠基典礼。
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
1956年,第一辆国产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试制成功。此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南京汽车制造厂、长安集团公司(原456厂)、北京汽车制造厂、上海汽车装配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等。
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 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公路建设成果显著。
“一五”期间我国修建了通往西藏的青藏、康藏和新藏公路,以及跨越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连接各大城市的高速公路迅速发展起来。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
高速公路里程增长迅速。2002年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 693千米。随着浙江、山西、湖南三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千米,200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突破千公里的省上升到10个。分别是:山东、广东、江苏、辽宁、河北、四川、浙江、河南、山西、湖南。
航空运输业: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驾驶“飞行者”号试飞成功,人类从此实现了自由飞翔的幻想。
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1910年冯如制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并在当年的国际飞行比赛中获一等奖。并偕同三名助手,携带两架飞机返回祖国,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任广东政府飞机队队长。1912年他亲自驾驶飞机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的上空飞行表演,失事壮烈殉职。
冯如,广东恩平人,出身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杰出的飞行家。他12岁离开祖国到美国旧金山当勤杂工,立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的宏愿。当时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不久。冯如认为航空事业对祖国富强意义重大,于是决心研制飞机。1906年,他来到旧金山,倡议华侨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终于在1909获得成功,1910制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并在当年的国际飞行比赛中获一等奖。美国人用重金聘请他,但他拒绝了聘请,偕同三名助手,携带两架飞机返回祖国,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任广东政府飞机队队长。按其遗志,广东政府把他安葬在广东郊区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侧。
黄花岗冯如墓
冯如
冯如和他的飞机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
在冯如追悼会上,有一幅脍炙人口的挽联:
奥维尔 莱特
维尔伯 莱特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 的飞行者 1 号试飞成功
我国民航最早的航线是北洋政府交通部航空事业处筹备“京沪航线”的北京──天津段。
1920年5月正式开航。1921年7月又增辟了北京──济南段,同时开办了航空邮政,我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8万千米。
新中国建立后,“一五”期间,我国建成了自己的飞机制造厂。但是民航的真正发展还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出差旅游、探亲访友乘坐飞机已经屡见不鲜,乘坐飞机已不再是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了。
提问:
1、你的家庭对外交流信息都采取过什么方式?
2、你家有多少部手机?都什么品牌?现在手机都有什么功能?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871年4月,英国、俄罗斯、丹麦大北公司铺设的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电报水线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由大北电报公司秘密从海上将海缆引出,沿扬子江、黄浦江铺设到上海市内登陆,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报房,6月3日开始通报。
这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和在上海租界设立的电报局。
信息传递的快捷引起了部分清朝官员的重视。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察的机会提出设立台湾电报局,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条电报线,
1875年,在福建船政学堂附设了电报学堂。这是我国首所电报学校。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无线电报陆续开设,但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商业目的,民间百姓使用很少。
到1949年,全国电话容量37万门,电话用户26万户,普及率为0.05%。
建国以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业快速发展。 电话已经由奢侈品转变为人们的日常用品
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作用: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私家车的拥有量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迅速增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却越变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