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纲课标解读】
1.考纲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课标内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概括梳理】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________________经济理论
2.特点:普遍奉行____________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____________”。
4.调整:70年代初,欧美各国出现“______”现象,各国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____________”。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 ______和 ,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 ___ ,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3.发展:二战后普遍实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日渐完备,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作用:使穷人受惠,对 ______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 _____________的部门。
(3)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和 __________ 的提高,扩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经济发展出现了质的变化。
2.美国出现“新经济”
(1)原因: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2)含义:以___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__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考点概括梳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 “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表明
A.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 B.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
C.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D.私人经济依附于国家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经济思想称为“凯恩斯主义”,在这一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国
A.积极推进新科学革命的开展 B.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竭力谋求建立经济的区域集团 D.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4.下图是西方一些国家社会保险支出比例图,关于图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D.这些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5.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物质生产部门,其意义在于①有利于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②促进经济竞争力③能够拓展经济活动领域④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在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条件下,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扩张,年均增长率达到3.5%,突破了此前20多年美国经济增长2.2%~2.5%的极限。美国的《商业周刊》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下面对“新经济"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③包含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④经济的发展不再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包括
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②福利国家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④美国出现新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1938—1999年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的百分比变化趋势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
(2)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福利制度的性质是什么?
(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高考真题再现】
(2008年 山东文综 题)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参考答案
【考点概括梳理】
凯恩斯主义 国家干预 黄金时期 滞胀 混合经济 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稳定 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增长最快 经济竞争力 失业、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周期性波动 知识经济 信息技术
【重点难点突破】
【解析】本题结合和谐社会考查社会福利问题关注民生以及科学发展观。第(1)问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力。由于法国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远远大于美国,所以在法国的穷人生活比在美国有保障。由于高福利来自对有产者的高税收,所以法国的富人要比美国的富人上交更多的税收,这对富人是不利的。第(2)问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只要找到材料中高福利国家同时又是高速发展的国家,低福利国家同时又是低增长就可以了。如:英国、挪威、芬兰、瑞典等既是高福利又是高增长。第(3)问考查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做到史论结合,论丛史出。至于角度考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在题目中所给出的三个角度。
【答案】(1)法国比美国福利水平高;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
(2)否。(1分)数据显示,相对而言,有国家高福利高增长,有国家低福利低增长。
(3)考生应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
反对的理由,例如:①福利制度会增加企业税收负担和成本;②劳动积极性下降,不利于经济发燕尾服。
支持的理由,例如,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②二战后福利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解析】考查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的理解。二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答案】 C
2.【解析】用排除法,A项的根本,C项的消失,D项的和平过渡都很明显是错误的,C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B
3.【解析】考查“凯恩斯主义”思想的含义,就是国家干预经济。战后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答案】 B
4.【解析】由图可知考查的是社会福利制度。二战后西方国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福利国家”发展起来,它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由此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答案】 C
5.【解析】二战后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答案】 D
6.【解析】考查再认再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依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
【答案】 A
7.【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解答本题最好的方法是用排除法。新经济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故而新经济也没有彻底消除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影响,因而④是错误的,排除后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8.【解析】第(1)问变化趋势主要由材料中的数字反映出来,体现在上升或下降,而原因的分析主要结合教材所学相关知识来回答,要注意趋势分成两个阶段,而原因也要从两个阶段分别分析;第(2)问由图中的数字可以看出最主要的部分是政府补贴,由此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福利制度是国家进行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一种形式;第(3)问结合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难得出答案是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答案】(1)1938—197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1973—1999年略有下降。1938—1973年逐年上升趋势与战后英国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有关,扩大政府开支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1973—1999年的下降是因为1973年以后,英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开始调整政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开支也有所削减。
(2)政府的补贴。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3)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高考真题再现】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可从时间上做判断:福利政策或福利国家的出现是在二战之后,由此可排除A、B两项;再由“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等信息进行判断,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以经济的干预,通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但1973年出现了经济“滞胀”现象,因而纷纷调整政策,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减少福利开支。
【答案】D(共23张PPT)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看书回答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那些新变化?叶钢老师制作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重要)
二、现代福利国家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三、第三产业的崛起和“新经济”的发展(90年代 特征)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探究问题一:
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20世纪五
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发展
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发展模式发生了怎样的调整?直接原因是什么?
3、谈谈你的认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滞胀”(?)
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
3、福利国家的概况:
1、目的:
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
2、实质:
二、建立“福利国家”
探究问题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福利国
家”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什么?
英国婴儿
英国养老院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日本
联邦德国
英国
意大利
2.7%
18.4%
13.7%
20.6%
材料: 德国:有人要求政府给自己买结婚戒指
欧洲的社会福利水平普遍较高,德国更是以高福利闻名。
一名叫汉斯的德国公民,现年56岁,由于长期失业成为社会救济对象。他一家5口人,每月可从社会保障局领到1255欧元的现金作为生活费。他家750欧元的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如果加在一起这个家庭每月的实际收入超过2000欧元。目前,德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800欧元,实际收入并不比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多多少。况且,每年换季时,领取救济金的人还能再得到几百欧元的服装补贴。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难,可以申请额外资助。
记者在社会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请实物的项目:结婚戒指510欧元,洗衣机306欧元,厨房用品161欧元,煤气灶397欧元等。大多数家庭在拿到现金救济后还会再申请实物救济。
欧洲的福利制度有什么特点 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福利国家制度的?
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评价:西方的福利制度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思考: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张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想一想: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学思之窗]
三、第三产业的崛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探究问题三:
什么是第三产业?请举例说明。第三产业为什么会崛起?第三产业的崛起产生了哪些作用?
(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
1、第三产业的崛起
(2)兴起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3)作用:
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2、“新经济”的出现
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基础上
经济持续增长
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并存
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
思考:“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及时训练:
1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A、凡尔赛体系 B、罗斯福新政
C、法西斯体制 D、斯大林模式
2、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B
B
3、“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国家
A、积极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B、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D、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4、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正在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B
B
5、关于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消除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B、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己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D、图示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A
6、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这种做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低收人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造成国家财政困难
D、扩大了社会消费
B
7、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D、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B
8、下图反映了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轨迹。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呈增长的总趋势
B、70年代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发展缓慢
C、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艰难曲折发展历程
D、国家干预经济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1960
1950
1970
1980
1990
年份
生产总值
C
二战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为了争夺土地而引发了多次战争即中东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同时发动了对以色列的进攻(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军队在美国的帮助下,扭转了战争初期被动局面。对此,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以石油为武器,采用提价、减产、禁运等措施,支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这样1973年底到1974年初,中东石油价格提高了近三倍,油价从每桶3美元猛涨到12美元,上涨了4倍。由此引发了石油危机。
(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的石油大部分要从中东进口,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付更多的钱购买石油,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物价上涨,由此也引发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石油危机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并未终止。
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
笔记本电脑
克隆羊多利
美国航天飞机
人造卫星
日本磁悬浮列车
美国航天飞机
克隆羊多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形式 1)流通过程的结合,如政府采购、发放补贴等等; 2)生产过程的结合,如国家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组建股份公司等等。 3)国家还可以代表垄断资本家总体直接掌握和经营资本,如运用国有财政资本,进行投资、消费,或者是建立国有企业等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1)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2)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