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 牛 山 歌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山歌,激发学生对山歌的热爱之情。
2、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放牛山歌》,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曲调欢乐、活泼,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初步感受作品中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的欢乐情绪。
3、体验四川方言“哟喂、啥”等在歌曲中的运用
4、让学生通过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山歌高亢的旋律特点及牧童愉快劳动的生活欢乐情绪
三、教学重点
感受衬词的作用,能正确的演唱衬词,注意字和音相对。
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电子琴 自制乐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好,老师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首先 我们先来听一首带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听完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的名字! 听过这首歌的同学请举手并说出这首歌曲属于什么地方那种体裁?对了,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属于山歌.山歌是人们劳动时劳动者演唱的歌曲,节奏自由,声音高亢明亮。
那么同样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首欢快的四川民歌。
同学们,你们高兴吗?那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随着音乐动起来吧。(起立)
播放《放牛山歌》的伴奏,师生律动。
师:请问同学们我们刚才这段舞蹈里有什么动作?
师:这些事情在什么地方经常见到?
师:好了我们到农村来看一看,有山有水,有美丽的花儿,我们的小牧童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背着背篼赶着牛儿上山来了。
师:有山有水有一首儿歌就好了,对不对?听一听(看图说儿歌)
师:同学们其实这首儿歌和刚才的律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叫做什么?《放牛山歌》
2、歌词
1、听音乐《放牛山歌》
师:同学们听听这一首歌曲和老师刚才读的儿歌有什么区别?多了些什么字?多了一些字,有“啥、哟喂”等等
师:对了,这首歌里面比老师刚才的儿歌多了一些字,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么这些绿颜色的字的名字叫做衬词,这些字都有特殊的意义,是为了加强语气的表达,在生活中常见,
师:这么美的儿歌我们来唱一唱,同学们先听老师唱一唱,听听老师唱的和刚才唱的语言上有什么区别?
聆听《放牛山歌》—老师用四川话演唱
师:谁听出来了有什么区别?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用四川话演唱吗?
师:它主要是用放牛时的儿歌谱写成的,是四川民歌的一种,非常的优美。出示乐谱标出四川方言不同读法的字。(村 啥 岩 哥)既然是四川的儿歌,我们又是四川人,我们就用四川话来朗读一下歌词。
师:其实我们四川有很特色文化,例如有快板、盘子 等等,今天我们准备了我们自己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乐器,给这首儿歌来打伴奏。
一组敲,一组摇
(一组前半句敲鼓,一组后半句摇铃。)
3、学习旋律
1、接下来我们学习这首歌,首先老师教唱旋律,再用用唱啦的形式,老师前半句,同学们后半句,反复一次。加上歌词,学习整首歌曲。把小牧童的劳动时的很愉快的心情体现出来。
2、放音乐,同学们跟唱,跟着音乐跳舞。
3、拿出乐器,给这首歌伴奏,看看哪一种声音更好听。
4、感受山歌
1、山歌韵味
师:听老师演唱,听一听和刚才唱的有什么区别?
师:这首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山歌的韵味,山歌是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曲调高亢嘹亮,最大的特点就是节奏自由悠长。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跟着老师 和手势一起慢唱,唱出山歌的韵味。教师“领”学生“和”感受山歌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我们仿佛站在山的这一边,想要和山那边的朋友对歌。感受山歌的演唱形式“对唱”
4、 放牛山歌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独唱”
六、课外延伸
寻找四川家乡民歌!如《巴山背二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