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的出现
军机处的设立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历史原因
3.直接原因
2.具体原因
4.根本原因
胡惟庸恣意妄为
明初宰相职权扩大
加强皇权
元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5.宰相制的废除产生响的影响
(1)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消极方面: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二,内阁的出现
1原因:
宰相废除,皇帝政务繁多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2过程
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发展
内阁首辅
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1)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结构。
(2)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披红
4.性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 相 制 内 阁 制
相同(相似)
不同 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清朝初期满洲贵族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1)措施: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内阁
皇帝
(2)影响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军机处特点:简、速、密
材料三: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结合三个材料,概括军机处的特点。
3.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初年为用兵西北而设置的,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
(1)军机处的由来:
(2)军机处的前身:
(3)设置时间:
(4)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5)军机大臣的职责:
军机房
雍正初年(1726年成立军机房,1739年成为一个正式的常设机构)
亲臣、重臣(即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但只是承旨遵办
4.影响:
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迅速处理各种文书
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
5.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地方:
行中书省
三司分权
2、中央:
(1)宰相制度的废除
(2)内阁的创立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军 机 处
南 书 房
内 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皇权得到扩大
皇权受到限制
(三)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
(1)积极作用:
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2)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