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
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9 北平)
前提:
南京国民政府已垮台,筹建新中国提上议事日程。
内容
1、选举产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2、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4、确立了首都、国旗、国歌和公元纪年法
与会代表:
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
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
会议性质:
民主协商,建国筹备会议,
(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共同纲领〉规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义国家;国家各方面
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进步性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原因
(1)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救国方案未能实现,最后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1954年后政协性质与职能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1956年)
背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目的: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
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问题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1)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2、创立:
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阅读教材,了解一届人大有哪些重要内容?一届人大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
(1)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第二届全国人大(1959)
第三届全国人大(1964)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朱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67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A.内容:确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意义:
(1)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2)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保证。
(3)宪法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根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性质
享受民主广泛程度
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
经济基础不同: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活动的原则不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原因: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
3.确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
(2)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4.意义:实现民族平等,保障了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维护了祖国统一和边疆地区的巩固,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大意义。等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经典例题回放(高考题)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内蒙古自治区1947
西藏自治区1965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同步练习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民主革命纲领
A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
(1)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2)新政协的召开 (3)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4)西藏和平解放
A.(1)(2)(3)(4) B.(1)(2)(4) C.(1)(2)(3) D.(2)(3)(4)
3.下列有关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B.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1)人民民主 (2)民主集中 (3)社会主义 (4)民主协商
A.(1)(3) B.(2)(4) C.(2)(3) D.(1)(4)
同步练习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不包括(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C.选举朱德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D.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
D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7.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 “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A.一届人大 B.二届人大
C.三届人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A
同步练习
C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B
同步练习
9.建国后的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哪些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①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②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③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④实现各阶级、阶层的团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10.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
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
同步练习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秋
(12)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的政协,其主要职能是
(13)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为了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造民主党派
D、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D
14.下列对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提出的
②目的是更好地扩大民主,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③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④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