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HK版 八年级上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1
2
答案呈现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刻度尺;停表(或其他合理的计时仪器)
新知笔记
见习题
A
1
2
3
答案呈现
见习题
C
(1)A (2)=
4
5
6
见习题
匀速;2.5
7
8
9
(1)刻度尺 (2)0.75 (3)40.8
(1)小于 (2)A (3)加速;0.8
1.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刻度尺
停表(或其他合理的计时仪器)
1.在“探究某同学跑40 m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的实验中:
(1)提出问题:该同学跑40 m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______________:① 速度始终不变;② 速度越来越快;③ 起跑时速度较慢,中间一段速度较快,最后一段速度变慢。
猜想与假设
(3)实验方案:在操场的跑道上测量一段40 m长的距离,并将它平均分成4段,四位记时员分别记录该同学跑步通过 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
(4)实验所需的测量仪器:________和________。
(5)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路程/m
10
20
30
40
时刻/s
3.2
5.3
6.8
9.2
卷尺
停表
(6)分析论证:根据上表数据,计算出该同学各段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① 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②从10 m处到30 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③从3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7)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
5.56
4.17
该同学跑40 m的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起跑时速度较慢,中间一段速度较快,最后一段速度变慢
2.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探究滑块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情况”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此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2)除了数字钟,该实验还缺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3)斜面上AB段的路程是______cm;BC段的路程是____cm;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小
刻度尺
15
25
0.1
(4)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
(5)实验完成后,可得出实验结论:滑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____________。
vAB<vBC
逐渐增大
(6)有人说:在测BC段的平均速度时,应该将滑块放在B处再下滑。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对,滑块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滑块从B处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小
3.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
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
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B.小球在BC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C.小球在CD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D.小球在DE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答案】A
4.【中考·资阳】“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同一辆玩具小车两次不同运动的频闪照片,频闪灯的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图中数字的单位为cm。根据照片记录的小车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第4题图1)
(1)甲图中小车做________ 直线运动,乙图中小车做________直线运动。(均填“加速”“匀速”或“减速”)
(2)甲图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乙图中小车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匀速
加速
1
0.75
(3)物体的运动情况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丙中能反映甲图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填“A”或“B”)。
(第4题图2)
A
5.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 s末的速度为9.0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 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 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 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C
6.【2020·济宁】小明在探究速度的变化时,拍摄了两个小球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图上数字为闪光时刻编号,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________(填“A”或“B”)。
【点拨】由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A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A球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B球通过的路程不变,所以B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小球A。
A
(2)小球A和B在第1 s至第6 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应为vA________(填“>”“=”或“<”)vB。
【点拨】由图可知,第1 s至第6 s,A球、B球通过的路程均为20个小格的长度,即A球通过的路程等于B球通过的路程,所以A球的平均速度等于B球的平均速度,即vA=vB。
=
7.在一次测量速度的实验中,老师给每一组同学提供了一根长约30 cm的香,一只停表,那么:
(1)要想测出香的燃烧速度,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2)小明经过测量得知,本组的这根香长30.6 cm,点燃香4 min后他又进行了一次测量,此时香的长度是27.6 cm,这段时间内这根香的燃烧速度是________cm/min。
(3)这根香全部燃烧完历时____________min。
刻度尺
0.75
40.8
8.小明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 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 s。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小于
(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_____(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点拨】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A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图像如图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___(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___m/s。
【点拨】由图像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时间是2.5 s,对应的速度为0.8 m/s。
加速
0.8
9.如图甲所示,在长约1 m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适当的圆柱形的红蜡块,将玻璃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紧,并迅速竖直倒置,红蜡块就沿玻璃管由管口上升到管底。
某同学通过实验测量红蜡块沿玻璃管上升的速度,利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红蜡块做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第4 s时,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cm/s。
【答案】匀速;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