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二章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二章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6-13 21:3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二章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提出′了相对论,从根本上冲击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动摇了人们熟悉的时间与空间等概念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哥白尼 D.爱因斯坦
2.关于某中学生的估测,下列数据合理的是(  )
A.身高约为160 dm B.100 m短跑成绩约为6 s
C.步行速度约为1 m/s D.脉搏正常跳动60次所用时间约为1 s
3.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样品安全着陆,使我国成为时隔40多年来又一个完成落月采样并返回地球的国家,这是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图所示是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着陆的情景。下列关于嫦娥五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着陆器和返回器分离时,以着陆器为参照物,返回器是静止的
B.探测器着陆在月球上时,以月球为参照物,探测器是运动的
C.探测器的机械臂“挖土”时,以月球为参照物,机械臂是运动的
D.探测器的机械臂“挖土”时,以探测器为参照物,机械臂是静止的
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情况的是(  )
5.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体检,现有以下四种规格的刻度尺,在测量同学们的身高时应选用(  )
A.同学们常用的量程是20 cm,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
B.数学老师常用的量程是50 cm,分度值是1 cm的三角板
C.总务处老师常用的量程是2 m,分度值是1 cm的钢卷尺
D.体育老师常用的量程是30 m,分度值是1 dm的皮尺
6.下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机分别拍摄到的小球的四张频闪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7.下列长度单位换算过程合理的是(  )
A.5.7 m=5.7×100 cm=5.7×102 cm
B.5.7 m=5.7 m×100 cm=5.7×102 cm
C.5.7 m=5.7 m×100=5.7×102 cm
D.5.7 m=5.7×100=5.7×102 cm
8.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9.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 m
B.0~30 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 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10.小轿车匀速行驶在公路上,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小青观察到轿车速度盘的指针始终在110 km/h位置处,在超越相邻车道上同向匀速行驶的另一辆大客车的过程中,小青发现自己经过该车的时间约为5 s。则被超越的大客车的车速范围为(  )
A.10~20 m/s B.20~30 m/s
C.30~40 m/s D.40~50 m/s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28分。
1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同步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北斗,点亮了世界卫星导航的天空。“北斗三号”全球组网的同步卫星在轨道上运动的过程中以地球为参照物是________的,以太阳为参照物是________的。(均填“静止”或“运动”)
12.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图所示,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20年12月26日,福平铁路开通运营,我国首座跨海公铁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同步投入使用。大桥全长16.34 km,若一列长300 m的动车,以180 km/h的速度行驶,该动车完全通过该大桥的时间为________s。以动车为参照物,大桥是________的。
14.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 ,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若它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
15.国庆期间,小明和爸爸开车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参观学习,车上速度仪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为__________,途中看到如图乙所示的标示牌。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行驶,父子二人到西柏坡至少还需________h。
16.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 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 m,则经过________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 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________(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三、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17.(8分)要求测出粗细均匀的铜丝直径,下列为测量铜丝直径的实验步骤:
A.求出铜丝的直径;
B.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地排绕成一个线圈,共n圈;
C.测出线圈的总长度s。
(1)试把上述步骤,按实验的操作顺序排列如下:________________。
(2)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为D=______________(用s和n表示)。
(3)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同学设计的用来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他把一根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杆上,一共绕了32匝。请你帮他读出其长度为__________cm,铜丝的直径为________cm。
18.(10分)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所示。
(1)小明用分度值是1 m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________cm。但只测量一次是不行的,应该多次测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s。
(3)由一块地砖的长度可知,小明走完长廊AB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m,他步行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19.(14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停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________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________(填“大”或“小”)。
(3)s丙乙= ________cm;v甲丙= ________c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让小车过了起点刻度线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甲丙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 (填“大”或“小”)。
(5)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 __________________(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6)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小车经过乙丙的平均速度v乙丙,下列方法最好的方案是(  )
A.小车从乙位置由静止释放,测出从乙到丙所用的时间t1,可得v丙乙=
B.小车从甲位置由静止释放,经过乙位置开始计时,到达丙位置后测得时间为t2,可得v丙乙=
C.不重新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3=4 s,可得v丙乙 =
四、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20.下表为上海虹桥到厦门的D3205次动车组运行的时刻表。根据动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站名 到站时间 发车时间 里程/km
上海虹桥 / 09:35 0
宁波 11:52 12:00 314
福州南 15:58 16:02 893
厦门北 17:21 / 1 109
(1)在福州南站的停车时间有多长?
(2)动车由上海虹桥驶往厦门全程的时间有多长?
(3)动车由上海虹桥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
一、1.D 2.C 3.C 4.B 5.C 6.B 7.A 8.C
9.C 点拨:由图像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 m-100 m=300 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 m,故A错误。由图像可知,在0~10 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 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由图像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 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 m,甲的运动速度为v===10 m/s,故C正确。由图像可知,乙比甲要晚10 s出发,故D错误。
10.B 点拨:小轿车速度v轿车=110 km/h≈31 m/s,大客车的长度按10 m计算,由(31 m/s-v客车)×5 s=10 m,解得v客车=29 m/s,故B正确。
二、11.静止;运动
12.(1)零刻度线没有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2)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3)视线未与尺面垂直
13.332.8;运动 14.9∶8;8∶9 15.90 km/h;0.5
16.8;0.7;变慢 点拨:72 km/h=20 m/s,s反应1=vt1=20 m/s×0.4 s=8 m,s反应2=s反应1+(39 m-33 m)=8 m+6 m=14 m,t2===0.7 s。驾驶员打电话时,反应时间变长,因此其刹车反应变慢。
三、17.(1)BCA (2) (3)5.00;0.16
点拨:(1)正确的步骤是:B.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地排绕成一个线圈,共n圈;C.测出线圈的总长度s;A.求出铜丝的直径。故其正确顺序为BCA。(2)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即细铜丝的直径:D=。(3)图中1 cm的长度分成了10个小格,则其分度值为1 mm,图示物体的长度是20.00 cm-15.00 cm=5.00 cm;其圈数为32圈。则铜丝的直径为≈0.16 cm。
18.(1)60.00;减小实验误差 (2)20 (3)18; 0.9
19.(1)v= (2)小
(3)64.5;15 (4)大
(5)变速直线运动 (6)C
四、20.解:(1)福州南站的停车时间:t1=16:02-15:58=4 min。
(2)由上海虹桥驶往厦门全程的时间t2=17:21-09:35=7 h 46 min≈7.77 h。
(3)动车由上海虹桥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v==≈142.73 km/h。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