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1.了解恩格斯写这封信的背景和针对性。
2.抓住文中的基本观点,思考这些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学习文中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了解作者
十九世纪后期,由于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从各个方面歪曲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时德国的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混乱。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之一。恩格斯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在1894年1月25日的复信中,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精深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并就伟大人物的出现和唯物史观的产生,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发展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创作背景
【注】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创作背景
①撰写( ) ②编纂( ) ③给予( )
④中轴线( ) ⑤虔诚( ) ⑥角色( )
zhuàn
zuǎn
jǐ yǔ
zhóu
qián
jué
·
·
·
·
·
·
·
读准字音
识清字形
2.识字形
cuì
纯粹
cuì
萃聚
cuì
鞠躬尽瘁
zhànɡ
障碍
zhànɡ
层峦叠嶂
ǒu
偶然
yú
墙隅
zào
枯燥
zào
烦躁
明确词义
(1)必须·必需
[辨词] “必须”是事理上的必要和情理上的必要的意思。而“必需”是非有不可的意思。“必须”属于副词,有强调语气。而“必需”属于动词,有强调客观需要的语气。“必须”后面一般跟动词,必须做某件事情。“必需”后面一般跟名词,表示特别需要的事物。
[选词] ①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________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②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________的材料。
必须
必需
(2)考查·考察
[辨词] “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查看评定,带有考核、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例如:考查干部的工作成绩、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考察”是实地观察了解的意思。例如:考察国外水利工程、考察环保产业现状。
[选词] ①本文通过对语气词问题的________,认为语气词应该作为词组平面上的东西来处理。
②所________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考查
考察
明确词义
(3)收集·搜集
[辨词] 收集:着重指收拢,聚集,对象常是不在一起的事物和人。搜集:着重指到处搜寻、寻找,有时包括一定程度的选择,对象是不在一起而须到处寻找才能得到的事物,如标本、文物等。
[选词] ①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________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②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___________地震的资料,有如沙里淘金,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收集
搜集
明确词义
(3)收集·搜集
[辨词] 收集:着重指收拢,聚集,对象常是不在一起的事物和人。搜集:着重指到处搜寻、寻找,有时包括一定程度的选择,对象是不在一起而须到处寻找才能得到的事物,如标本、文物等。
[选词] ①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________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②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___________地震的资料,有如沙里淘金,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收集
搜集
明确词义
明确词义
[释义]
①多愁善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奴颜婢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精疲力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奴颜:奴才的脸,满面谄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形容
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也说精疲力尽。
明确词义
整体感知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将①~⑤处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要到马克思的原著中寻找答案
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
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围绕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上层建筑间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分析论述内容】1.什么是经济关系?它有哪些组成部分?经济关系与其他各要素是什么关系?阅读恩格斯第1个回答,阐述你的理解。
明确: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除了经济关系,别无选择。
思维拓展
【分析论述内容】2.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括这两个问题。
明确:恩格斯思维清晰,逻辑缜密,他提出的两个不应当忽视的问题是:
(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即:经济关系决定着其他,其他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关系。(2)貌似偶然性的人类历史,归根到底仍然是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的。
思维拓展
【分析论述内容】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试简要分析。
明确: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阐述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这个观点;第二个层次,阐述了在坚持自我观点的同时,不能忽视的两个问题;第三个层次,告诫对方,借助马克思的著作,把握总的联系,避免陷于认知的泥潭。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1.本文语言通俗、准确,客气而又坚决。请赏析下列各句中的语言特色。
明确:“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观点提出醒目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简练坚决,“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发人思考。体现了作者对对方的深切期望。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1.本文语言通俗、准确,客气而又坚决。请赏析下列各句中的语言特色。
明确:关联词语的运用体现了作者语言的缜密。“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体现了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征,表现了恩格斯高屋建瓴的理论。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1.本文语言通俗、准确,客气而又坚决。请赏析下列各句中的语言特色。
明确: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穿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3)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1.本文语言通俗、准确,客气而又坚决。请赏析下列各句中的语言特色。
明确:“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表达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客气和希冀之情。
(4)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明确:(1)“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这个段落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恩格斯意在表明在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前前后后,不少思想家都在探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试图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只要“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明确:(1)“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这个段落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恩格斯意在表明在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前前后后,不少思想家都在探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试图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只要“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
明确:(2)“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这个文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必然性。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3.以书信的形式阐述理论观点有哪些特点?
明确:以书信的形式阐述观点,可以进行直接的思想交流,形式灵活,不受外界条件限制;但阐述的观点可能会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作者及时提醒瓦·博尔吉乌斯注意这一点。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4.作者为加强论证的针对性,不时采用“不是……而是……”“不是……”等句式,请找出来并分析论证效果。
明确:例句①: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使用这种句式:先否定,后肯定;先否定了当时一些人持经济状况是唯一原因的观点,再肯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于经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
思维拓展
【品味文本的语言】4.作者为加强论证的针对性,不时采用“不是……而是……”“不是……”等句式,请找出来并分析论证效果。
明确:例句②: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此句先否定了当时人们的两种错误观点,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正反对比中使自己的观点更鲜明。
思维拓展
论证方法
种类
含义
作用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演绎论证
“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
类比论证
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
因果论证
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论证方法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