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复习要求】
1.了解《论语》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运用人物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整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基础知识】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了解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饗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他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语基梳理
1.字音:
哂(shěn)之
饥馑(j?n)
铿(kēng)尔
小相(xiànɡ)
比及(bì)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zhuàn)
?
2.辨义:?
(1)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2)词类活用
撰(动作名:为政的才能)
端(名作动:穿着礼服)
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
鼓(名作动:弹奏)
风(名作动:吹风)
小(形作动:小事,做小相)
大(形作动:大事,治国为政)
(3)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连词,假如,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连词,于,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或者
求,尔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样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就
《论语》六则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同“辄”,总是,常常
求,尔何如?
第二人称代词
问君何能尔。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对曰
词尾,可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为,由于
毋吾以也
(动词)用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这一句还是省略句,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
②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③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介词结构后置
①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②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译: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会盟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知识链接】
(一)背诵积累名句,并说说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二)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联系孔子“仁者爱仁”的思想,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本文中孔子对学生的态度与《侍座》篇中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文章通过三次对话,表达了孔子对学生不能尽到为人臣子的责任,以及不能施行以礼治国的愤怒。这与《侍座》篇中那位亲切温和、循循善诱的老师截然不同。
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案:孔子怒斥学生的原因在于学生违背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达标检测】
一、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莫春者(
)???(2)鼓瑟希
(
)
(3)如五六十(
)???(4)方六七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异乎三子者之撰。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从句式特点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
???B.?为国以礼
???C.?浴乎沂
??D.?以吾一日长乎尔
4.?《论语》在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类中归入??????部
5.子路具有怎样的性格?孔子为什么“哂之”??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1)
(2)
(3)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
)
①每进见难问
②公车令坐死
2.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指曹植?
B.都指文帝
C.曹植、文帝??
D.文帝、曹植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诵读诗论?
植既以才见异
言出为论?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也相同
B.两个“论”字相同?
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也不同
D.两个“论”字不同?
两个“既”字相同
4.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
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5.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6.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可不勉与???
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
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
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
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
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7.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8.对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
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
D.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
答案与解析
一、基础练习
1.(1)通“暮'?(2)(通“稀”
(3)或者?(4)方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
(2)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3)你们平时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假如现在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将怎么办呢?
3.
A
?
4.?经
5.(1)直率、自信
?(2)
孔子认为“为国以礼”,而子路却不谦逊。
(3)因为曾晰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人民和乐的景象,这正是孔子意图实施仁政的理想境界(意思对即可)
二、能力提高
1.C
(难,多音字,读nán作“困难”解,读nàn作“诘责”“质问”解,曹植每次进见,曹操则故意用疑难问题刁难他,他都能应声而答,故读nàn。“坐”多义词,读zuò,公车令因给曹植放行而触犯法律被曹操处死,故作“犯罪”解。)
2.C
(文帝曹丕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和太祖身边的人都为曹丕说好话,故两个“之”分别指曹植和曹丕。)
3.D
(诵读诗论,“诗”指《诗经》,“论”指《论语》,读作lún,诗论泛指经书,言出为论,出口就能谈论lùn。两个“论”不同。两个“既”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既……而……”,相同。)
4.B(倩qiàn,请人代替自己做,如倩人执笔。)
5.A
(曹植乘车行御道后,触怒了曹操而日渐失宠,而非身体衰弱。)
6.D(“勉”在句中是“努力”之意,如“尔其勉之”《左传》句,主语“汝”承前省。曹植酒醉误事,太祖就罢免他的南中郎将之职,“悔而罢之”的主语是太祖,省略。)
7.B
(
A“狐疑”,犹豫不决,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前有句号,与前句无关。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丕的好话。D植酒醉误事是曹丕立为太子之后的事。)
8.A
(植以才见异,并且有二丁和杨修等人辅佑,正是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的原因,而不是诛杀杨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