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壶口瀑布
八年级语文下册
1
PART
1.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
2.感受文中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所感所思。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知识回顾
1
自主学习
2
合作探究
3
当堂达标
4
01
PART
知识回顾
回顾知识
本文是一篇游记。结合以前学习游记的经验,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类文章的?
游记三要素:
“所至”(游踪)
“所见”(风貌)
“所感”(感想)
02
PART
自主学习
走进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
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当代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他的散文作品有《青山不老》《跨越百年的美丽》《海思》《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等。
字词积累
告jiè(
)
推搡
(
)
霎时
(
)
驰chěng(
)
漩涡(
)
寒噤
(
)
迂回(
)
汩汩(
)
湿漉漉(
)
怒不可è(
)
zhèn耳欲聋(
)
jìn
诫
sǎng
骋
遏
震
shà
xuán
yū
gǔ
lù
课文写作者两次到壶口观瀑,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方法提示:自由朗读文章,感知课文内容。勾画重要信息,分类填写表格。)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第一次
第二次
观景时间
观景位置
景观特点
观景体验
雨季
枯水季节
河滩
河心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汽扑面、涛声震耳
水的形态丰富多样、刚柔并济
可怕、急慌慌、心不住地跳
从从容容、陷入沉思
03
PART
合作探究
理清所至
任务一: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特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方法提示: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写景角度探究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1
2
3
4
5
走到河心,
河心有沟
向上游看
去
跌下去,
沟底
沿着龙槽
的边沿
细观脚下
的石
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定点换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柳宗元《小石潭记》
写景角度探究
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感受所见
任务二: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赏析作者从不同观察角度描绘的景物的独特特征。
示例: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作者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介绍壶口瀑布的形状,交代“壶口”得名的原因,表现了景物之“奇”。
体会所感
任务三:面对不同之景,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方法提示:勾画作者表达感受的语句,根据提示进行归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见景感受
联想
理性思考
体会所感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震撼”
“可怕”
雨季时“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枯水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体会所感
基于景物进行的理性思考
体会所感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脚下的巨石
拟人
黄河个性
诠释
04
PART
当堂达标
当堂达标
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围绕其中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80—150字)
提示:
1.选择某一处风景来写,不要贪多,不要面面俱到。
2.细致观察,具体描绘该处风景。
3.描写风景时要融入一些个人感受,写出自己的体验。
谢谢观看
八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