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
教师寄语: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黄发垂髫 ( )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
便要还家( ) 间隔(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
3、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你能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吗?
①落花从树上纷纷飘下。(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③老人和小孩。( ) ④妻子儿女及同乡人( )
⑤田间小路互相通达( )⑥(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 )
C、翻译下列句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概述故事: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或说引子,是记叙性的文字,试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所叙故事。
2、整体感知: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几个简洁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一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1、想像描述:从桃源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中任选一词,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向人们绘声绘色地生动描述桃源之美。——试采用“这是一个------的桃花源,请看--------”的格式来描述一下。
2、合作探究:桃源中人当初是怎样到桃源的?他们是否愿意离开?桃源内与外界应该有何不同?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探寻考证:你认为美丽的桃源是真实存在的吗?何以为证?
2、深入理解:联系作者经历思考他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你能理解作者的情怀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参考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巩固练习
1、重点实词和虚词解释。
甚异之__________ 欲穷其林_________ 才通人 ________ 便扶向路_________
诣太守 _________ 阡陌___________ 豁然_____________ 不足________
怡然___________ 志之_________ 规往 ____________ 俨然________
2.解释古今异义词。鲜美:古意_____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绝境:古意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无论:古意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语解释。
世外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人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每组中的同义词:
A、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 )
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缘溪行—便扶向路( )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6、一词多义
(1)乃: A乃大惊 ________B乃不知有汉________;(2)舍: A 便舍船________ B 屋舍俨然 __________ ; (3)寻: A寻向所志_______ B 寻病终 __________
(4)为 A捕鱼为业 ______ B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 C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
7、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内的自然环境怎样?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两处描述最能表现桃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文段做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2)、桃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
(3)、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文:关于作者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为5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他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4课《大道之行也》学案
教师寄语:苛政猛于虎-----孔子
学习目标
1. 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 请划掉加点字的错误注音。
①选贤与能 A. yǔ B. jǔ
②矜、寡、孤、独 A. guān B. jīn
③男有分 A. fēn B. fèn
④货恶其弃于地 A. è B. wù
2.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选贤与能( ) ②讲信修睦( )( )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 ) ④不独子其子( )
⑤矜、寡、孤、独( )( )( )( )⑥废疾( )
⑦男有分( ) ⑧女有归( )
3. 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家经典之一,西汉__________________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题目中的“大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 按原文填空: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内文段阅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课外文段阅读: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
注:①语(yù):告诉。 ② 王(wàng):统一天下。 ③ 与:语气助词,无义。
1. 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①A ②B ③A ④A
2. ①通“举”,选拔 ②讲求;培养 ③以……为亲 ④以……为子 ⑤老而无妻的人,通“鳏”;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
⑥残疾人 ⑦职分,指职业,职守 ⑧指女子出嫁
3. ①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的实行,就是天下为大家所有。
②因此人们不只以他的亲人为亲,不只以他的儿子为子。
③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到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④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4. 礼记·礼运 儒 戴圣 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二. 按原文填空:
1.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故外户而不闭
三. 课内文段阅读:
1. 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 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 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四. 课外文段阅读: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3. 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4. 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呢?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3课《核舟记》学案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一. 运用想像及绘图阅读的方法疏通文意。
二. 感受雕刻家创造的意境美及其高超的技艺。
三. 学习作者有条不紊的介绍方法。
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一.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尝贻( )余核舟一 A.yí B.tái
(2)高可二黍( )许 A.zhǔ B.shǔ
(3)篛( )篷覆之 A.ruò B.nuò
(4)其两膝( )相比者 A.xī B.qī
(5)诎( )右臂支船 A.chū B.qū
(6)天启壬戌( )秋日 A.shù B.xū
(7)虞( )山王毅叔远甫刻 A.yú B.wú
(8)又用篆( )章一 A.zuàn B.zhuàn
(9)居右者椎( )髻仰面 A.zhuī B.chuí
(10)罔( )不因势象形 A.wǎng B.gāng
2.下面字注音有误的是( )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 天启壬(ré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 石青糁(sǎn)之
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 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 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 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 珠可历历数(shǔ)也
钩画了了(liǎoliǎo) 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D. 矫(jiǎo)首昂视 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佛印绝类弥勒(lè) 舟尾横卧一楫(jí)
3.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A.而计其长曾( )不盈寸 B.其船背稍夷( )
C.为字共三十有( )四 D.左臂挂念珠倚( )之
4.本文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 )
A.记叙 B.议论 C.说明 D.描写 E.抒情
5.作者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想表现的人物是谁?此人最大的技能是什么?
6.作者介绍的核舟有多大?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本文的首尾安排有什么特点?
7.核舟上一共有多少人,多少个字?
二. 认真默读第1-3段,重点明白以下词语(括号前的或加横线的)的意思。
1.为( )宫室 2.罔不( )因( )势( )象( )形( )3.尝( )贻( )予 4.盖( )大苏泛赤壁云 5.八分有( )奇( )6.高可( )二黍许( )7.中轩敞者为( )舱 8.雕栏相望( )焉9.石青糁( )之。10.中峨冠( )而多髯者( )为东坡 11.如有所语( ) 12.其( )两膝相比( )者 13.绝类( )弥勒
14.与苏黄不属( )15.诎( ) 16.左臂挂念珠倚( )之 17.珠可历历( )数也
三.轻松朗读。读读画画,再现核舟布局、东坡等三人的情态。
1.请你大胆作画。(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2.第2、3段中的哪些文字明显照应了第1段中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从完成第2题的过程中你明白了第1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了吗?
4.快速默写介绍船舱的文字。
5.快速默写介绍东坡、鲁直二人的文字。
6.指出下列语句的通常顺序。
(1) 尝贻予核舟一。
(2) 其两膝相比者
四.默读。疏通4-6段文字。重点明白以下词语(括号前的词或画横线的词语)。
1.左手倚一衡( )木 2.其人视( )端( )容( )寂( )
3.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 )其上 4.王毅叔远甫( )刻5.了了( )6.而计其长曾( )不盈( )寸7.盖( )简( )桃核修狭( )者为之 8.技亦灵怪( )矣哉
五.反复诵读4-6段,加深感受并背诵第4段。
1.第4段的介绍也照应了第1段的哪个词语?
2.船背上有多少字?有几种色彩?
3.作者为什么将雕刻的内容在最后一段加以全部罗列?
第二部分:综合探究
一、 文学常识填空
《核舟记》选自 (朝代) 编辑的《 》。作者 是 (朝代)人。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这个字。
1.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同 :
2.左手倚一衡木。 同 :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同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同 :
三.解释下列句中的同形异义字
明有奇巧人 高可二黍许
1.奇 2.可
长约八分有奇 珠可历历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端 4.为
其人视端容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能以径寸之木( ) 2.箬篷覆之( )
3.闭之( ) 4.石青糁之( )
5.左臂挂念珠倚之(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五.准确划分下列句子中的停顿节奏
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六.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空间为顺序,按船的中部、船头、船背的次序来写的。
B、本文虽然介绍的是一件工艺品,对核舟的介绍却也生动。
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赤壁赋》里的句子,与“大苏泛赤壁”的主题相合。
D、本文的作者是魏学洢, 而不是张潮。
七.联句:
,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 。
八.下列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能以径寸之木 河曲智叟亡以应。 B、之:汝之不惠 石青糁之。
C、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历历:历历在目 历历数也。
九.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
A.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可真灵巧奇怪啊!)
B.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黄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末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有话要说。)
C.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笔画)细得像蚊子腿,一勾一画都清清楚楚。
D.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十.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 珠可历历数也 念珠可以一粒一粒地数出来
B. 其船背稍夷 核舟的背面比较平
C. 尝贻余核舟一 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D.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敞开胸怀,露出乳头,抬头仰望
十一.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其人视端容寂( ) A.平静 B.无声 C.冷静
2.能以径寸之木( ) A.直径 B.半径 C.直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A.看 B.对 C.盼
4.东坡现右足( ) A.现出 B.露出 C.出现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A.满 B.够 C.超过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A.修饰 B.修理 C.长
7.佛印绝类弥勒( ) A.绝对 B.极 C.非常
8.盖大苏泛赤壁云( ) A.广泛 B.泛滥 C.泛舟
十二.阅读理解.
(一)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东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本文的体裁是 ,核舟雕刻的是 的故事。
2、第一段说明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和 ,引出核舟的来历,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
3、文中两个“木”字的意思分别是 和 。
4、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是 。
(二)
船头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苏东坡的外貌有什么特征?
3.这段文字的结构是( )
A 总——分——总 B 分——总 C 总——分
4.这段文字中对苏、黄姿态的说明顺序是( )
A.从左到右 B.从上到下 C.从前到后 D.从中间到两边
5.使用了打比方说明方法是( )
A.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B.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三)
中渚[1],有螺蚌相遇岛间。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2]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3],亦足仰德[4]”。螺曰:“然,云何珠玑[5]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 ”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于内何 摩顶放踵[6],委曲[7]而已。”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注释]
[1]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2]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3]卑朴:低下朴陋。[4]仰德:德行令人敬仰。[5]云何:为什么。珠玑:珍珠。[6]摩顶放踵:从头到脚。[7]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
1.蚌说螺的形体如“鸾之秀,云之孤”,你说螺的形体还像什么 再写出两个比喻句来。
①
②
2.当螺问及蚌,为什么珍珠这样的宝贝老天不授予自己而给予了蚌时,蚌的回答中有两句十分关键的话,这两句话是 。
3.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肩并肩,脚碰脚”。其结构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同,这个成语是 。
4.螺之所以大惭,是因为 。
5.请在这一个故事的结尾写一句话,概括寓意。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一.1.、(1)A (2).B (3).A (4).A (5).B (6).B (7).A (8).B (9).A(10).A 2、D 3、A.céng B.yí C.yòu D.yǐ 4、C
5、核舟 王叔远 略 6.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 由船舱到船头到船尾再到船背 照应 7.五人三十四个字。 二.1.为:雕刻2.无不 按照 材料的形状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形:(各种事物的)形状 3.曾经 赠送 4.表推测,可解释为“应该是”5.同“又”,零数6.大约 左右 7.是8.(左右)相对9.涂10.戴着高高的帽子,的人 11.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12.他们 靠近 13.极像 14.不相似 15.同“屈”,弯曲16.靠17.清清楚楚 三.6.(1)一核舟(2)其相比两膝者四.1.同“横”2.视:眼睛 端:正视 容:神色 寂:平静3.平坦 雕刻名字 4.同“父”,男子美称,多用于字的后面。5.清清楚楚 6.还 满 7.表推测,大概。简,同“拣”,挑选。长而窄8.神奇 第二部分:
二.1、“诎”同“屈”,弯曲
2、“衡”同“横”,横着3、“简”同“拣”,挑选 4、“甫”同“父”,男子的美称
三.1、奇特 零数 2、大约 可以
3、事物的一方(或一头) 端正 4、是 雕刻
四.1、的 2、它(指船舱) 3、它(指船窗) 4、它(指窗上刻的字)5、它(指左膝)
6、它(指核舟)
五.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六.C
八.D
九.
D十.A
十一. 1.A 2.C 3.B
4.B 5.A 6.C 7.B 8.C
十二.
(一)1、说明文;大苏泛赤壁 2、精湛技巧;大小;格局 3、木头;树木 4、奇巧
(二)1.介绍船头部分,着力描写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表现雕刻家高超的技艺。2.峨冠而多髯。3.C
4.B 5.C
(三)1、①像“山之塔”②像“云之峰”(言之有形即可) 2.天授于内,不授于外。 3.“比肩继踵”或“摩肩接踵”。 4.虽然外表美丽,实则内心毫无价值。 5.衡量物的分量,要看重内在的价值。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5课《杜甫诗三首》学案
教师寄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 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 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学习过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
望__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 )
(2)齐鲁青未了( )
(3)造化钟神秀( )
(4)会当凌绝顶( )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 )、南岳( )和西岳(
)(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8.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1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0.“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22.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1.(1)dài (2)zì (3)sāo (4)zān (5)yú (6)yè shù (7)yè (8)yù
2.(1)聚集 (2)山的北面 山的南面 (3)终当、终要 (4)简直 (5)多么 (6)越过 跑 (7)应征 (8)告别、离别
3.(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
(4)如闻泣幽咽
5.(1)√ (2)√ (3)×
6.(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7.(答题思路)题中想像应确定在“有人认为”吏一步步对老妇的逼问上。两人的表情应根据文中提示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根据展开。
二、(一)8.(1)泰山 (2)不尽 (3)指天地、大自然 (4)登、乘
9.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
11.远 近 朝 暮 望 登
12.泰山 衡山 华山 泰山
(二)13.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14.A
15.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6.……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17.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三)18.(1)岂 (2)挨次
19.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
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三、22.(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2课《短文两篇》学案
《陋室铭》学案
教师寄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描写的“陋室”的环境和生活,理解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陋室”不陋的说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面的字注音。
馨( ) 鸿( ) 儒( )牍(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无案牍之劳形( ) (4)往来无白丁( )
C、翻译句子。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铭是古代用来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的一种文体。
1、作者用哪些句子描写陋室的? 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
2、你认为陋室是什么样子的?试用几个词或句子说一下。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为文中结尾,其用意是什么?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情操?
五、拓展延伸
1、“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怎样看待“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呢?
2、你还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文?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六、巩固练习。
1、重点词语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 灵:( )
(2)斯是陋室 斯:( ) (3)惟吾德馨 德馨:( )
(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乱:( )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劳形:( )
(6)何陋之有? 何:( )
2.解释古今异义词。
无案牍之劳形 古意________________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交通:古意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4、阅读文段做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在陋室的活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来陋室的有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的写法。
答案:
一、 A、xīn hóng rú dú B、 (1)出名 (2)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官府的公文(4)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略。
二、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略
三、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陋室不“陋”表现在:(1)环境之幽雅(2)室中人交往之雅(3)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3、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又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四、1、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五、学生自主探讨交流。
六、1、(1)出名 成为灵异的水 (2)这(3)美好的品德(4)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使……乱 (5)官府的文书 使身体劳累(6)什么
2、形:古义是形体,身体 今义是样子
鸿:古义是大 今常指鸿雁
3、(1) 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4、(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调素琴,阅金经
(3).鸿儒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
《爱莲说》学案
教师寄语:学习周敦颐,永远做一个“虚心”、“正直”,“洁身自好”的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 )淤( )濯( ) 涟( )
蔓( ) 亵( ) 噫( )鲜( )
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濯清涟而不妖( ) 出淤泥而不染(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宜乎众矣( )
C、翻译下列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借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行文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用“我喜爱 ,因为它 。”造句。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莲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你认为作者具有什么品质?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作者 “独爱莲”,陶渊明“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
六、巩固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不蔓不枝(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陶后鲜有闻(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简答。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阅读文段做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全文的中心句是 。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 ”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一、1、 A、fán yū zhuó lián màn xiè yī xi n
2、B、洗涤 沾染 玩弄 应当 C、略。
二、1、作者认为莲的可爱之处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像莲花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君子。
2、言之有理即可。
三、1、作者将莲比做花中的君子。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3)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同上。
3、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1、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
五、言之有理即可
六、1、(1)枝蔓(2)亲近而不庄重(3)指隐居的人(4)少
2、(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3、(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1)莲,花之君之者也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C (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5)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