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下载】初中语文同步学案:第26-30课(7份)(人教新课标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打包下载】初中语文同步学案:第26-30课(7份)(人教新课标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09 11:11:40

文档简介

《三峡》创新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学习重点
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处
一自主学习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 。 , ,
, 。
③故渔者歌曰:“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 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参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③极高的 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的马 快 ⑥几 ⑦消失 ⑧从、在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30课《诗四首》学案
教师寄语:希望像太阳,当我们向它前行,我们负担的阴影便抛在身后去。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晨兴理荒秽( ) 草木长( ) 燕( )
2、 解释下列词语
荷锄: 。荷, 。
草木长:
征蓬:
大荒:
柳暗花明:
无时:
3、文学常识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 , 代诗人。
《游山西村》选自 ,作者是 ,字务观,自号 , 朝著名诗人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 朝诗人。本诗选自 。
《渡荆门送别》是 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 时的观感和情思。
二、理解探究
4.《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6.《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三、合作释疑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是如何理解的?
8. 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一)、按要求用原文回答
9、《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0、《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1、《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
渡荆门山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1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 )
A.通过 B.载运过河 C.渡口 D.渡船
(2)山随平野尽( )
A.全 B.完 C.死 D.用力完成
(3)仍怜故乡水( )
A.怜悯 B.怜惜 C.怜爱 D.怜恤
14.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
(1)江入大荒流:
(2)月下飞天镜: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
15.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五、拓展迁移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
16.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18.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六、作业
30 诗四首
【参考答案】
一、1、读准字音 :晨兴理荒秽(huì) 草木长(zhǎng) 燕(yān)
2、 解释下列词语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草木长:草木丛生。征蓬:飘飞的蓬草。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说“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3、文学常识
陶渊明,晋代诗人。
《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作者是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朝著名诗人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唐朝诗人。本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
二、 4、是指诗人意愿,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天,却不以此为苦,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5、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出现了美好的去处,诗人回忆了来山西村的经历,来到了这个重山复水保护之下,柳树花草掩映下的美丽的村子。三、7、 大漠无边,有一缕孤烟直上,千里黄河上,落日一派浑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8、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是平淡自然。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四、(一)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12、游;流;楼;舟 13.(1)A(2)B(3)C 14.(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楼; (4)始终。 15.D五、16.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17.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 18.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8课《观潮》学案
教师寄语: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罗绮( )僦赁看幕( ) 万仞( )
2、《观潮》选自《 》,作者 , 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二、理解探究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三、合作释疑
6、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7、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四、课内精读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1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3、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4、概括两段内容。
15、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6、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五、拓展迁移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然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立( ) 大堤( ) 踮着脚( )
18、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涌潮景象。为了突出潮水的汹涌,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抓住潮水的________、颜色和样子描写,把潮水写得逼真、奇特。
19、下列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B.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C.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六、作业
28观潮
参考答案:
一、1、雷霆(tíng )艨艟数百(méng chōng )如履平地(lǚ )罗绮( qǐ )僦赁看幕(jiù lìn ) 万仞(rèn )2、《武林旧事》周密 宋 二、 3、(1)既望:农历十六。(2)方:当……时。(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 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4、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三、 6、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7、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四、(一)8、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9、形、色、声、势10、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11、水军演习 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12、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二)13、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14、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15、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16、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五、 17、yì dī diǎn 18、时间推移 听觉 视觉 声音 19、C课题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第 1 课时 序号
一、前提测评: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出自不同诗文中的两句诗)① ②3.“书”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是 , 文题中的两个“书”分别是 , 。“答”一般是指 。二、诵读理解:1、了解作家作品:陶弘景:是南北朝时南朝的齐梁时作家,字通明,华阳隐居,有作品《陶隐居集》。齐高帝曾经召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诵读理解:(1)掌握重点词:交辉 四时 俱 晓 歇 乱 颓 竞 未复 与(2)翻译重点句子: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同桌轮译课文,检查效果,将译的不通畅的提出来,共同解决。(4)理解文章结构思路,为背诵做准备。A、总分总 回忆默写解题,把握文体勾画重点内容将记忆有困难的画上着重号注意通顺、对译一人一句轮译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双边活动
B、山—水,石—林,晓—夕(5)在理解的基础上,速背课文。(5分钟)三、探究赏析:1、共同探究以下问题:(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本文作者写景有哪些方法?请同学们共同总结一下? 2、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例:“高峰人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人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人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按理解性背诵注意从哪些内容分析而得结合我们学过的《从百草》、《社戏》等文分析赏析句子,要展开想象力,描摹字里行间的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
《答谢中书书》学案
教师寄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导学过程 :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六、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号( )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林翠竹 ( ) 晓雾将歇( )
与其奇者 ( ) 五色交辉( )
3、 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 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答案
1、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2、 cuì xiē yù huī
3、①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作者从各方面濡墨染彩,容截营构,使文章清幽秀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5、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启示: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亲近自然……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 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 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五,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 欣然( )
2.念无与乐者 念( )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答案: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27《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五,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当堂测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重点词语:
1.欣然起行 欣然( )
2.念无与乐者 念( )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答案:
1.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当堂测试答案:
一,二(略)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学案
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沆砀(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2、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3、文章描写西湖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 的怀念。
二、理解探究
4、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5、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6、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三、合作释疑
7.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9.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1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13.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4.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1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8.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五、拓展迁移
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9、翻译语句
(1)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2)歌吹为风,粉汗为雨。
20、全文写西湖胜景,其中总领句是 。
21、从全文看,写梅花“尤为奇观”“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有什么作用?
六、作业
29 湖心亭看雪
参考答案:一、1、更(ɡēnɡ)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 雾凇( sōnɡ)沆砀( hànɡ dànɡ )与余舟一芥( jiè ) 铺毡( zhān )对坐 强( qiánɡ )2、《陶庵梦忆》张岱 宗子 3、饮西湖雪后宁静清绝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二、4、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5、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6、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三、 7、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8、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四、(一)9、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10.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1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12.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13.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二)14.余 客 客 于 客 1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16.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17.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18、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19、 (1)一天中最好的时刻,是烟雾弥漫的早上和山光笼罩的傍晚。 (2)歌乐声如风飘荡,游人挥汗如雨。20、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21、以梅花之“盛”、游人之“盛”侧面突出“桃花之盛”。点明“西湖最盛,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