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8课《杨修之死》学案
【教师寄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相关知识链接】曹操:魏国的首领,历史上有“奸雄”之称。所谓“奸雄”指的是他既有雄才大略,是个大英雄,同时又非常奸诈多疑。是三国演义中反面人物的典型形象。这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曹操大不一样。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一个才子。他字德祖,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闻名洛阳,也因为才华被曹操罗致并委以主簿要职。
有人说杨修因为才华被曹操重用,也因为可简化被曹操斩首。这种说法对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找答案吧!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预习导引】
1、本文的作者是( ),名( ),别号( )。( )小说家。他的长篇巨著《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 )、( )、( )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他在这部著作中,借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为“( )”,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我国的四大名著是( )( )( )( )。
2、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适庖官进鸡汤。
夏侯惇入帐,
禀请夜间口号。
行军主簿杨修
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心甚忌之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
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而心恶之
半晌而起
佯惊问
何人杀吾近侍
众以实对
曹丕知之
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令各出邺城门
植然其言
匹夫安敢欺我耶!
操乃叱退夏侯惇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自立马于高阜处
拈弓搭箭
延弃弓绰刀
折却门牙两个
【走进文本】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照注解读懂文章。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
二、细读课文,理解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事件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三、合作探究
1、概括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曹操杀杨修,是否杀得有理?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拓展延伸】
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解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亡。
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课外作业】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故事,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人物短评。
【当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庖官( ) (2)食讫( ) (3)佯惊( )
(4)伺查( ) (5)谮害( ) (6)诈败( )
(7)麾军( ) (8)绰刀( )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适庖官进鸡汤( ) (2)数犯曹操之忌( )
(3)人皆不晓其意( ) (4)丕如其意( )
(5)植然其言( ) (6)但曹有问( )
3.翻译下列语句。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本文中曹操的形象和你在历史上学的曹操一致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去学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预习导引】
1、罗贯中 本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 魏、蜀、吴 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三国演义》 《水浒》《西游记》 《红楼梦》
2、适逢páo 厨 dūn bǐng bù hè shì 倚仗 不拘礼俗 shuò多次 屡次jì 忌讳嫉恨 盒。当时写做“合” chí qì wù shǎng yáng假装 shì 回答 pī sì守侯 于是zèn诬陷中伤 yè 认为 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chì呵斥 huī指挥 fù土山 niān用两三个手指拿 chāo抓取 shé折掉
【走进文本】
一、 2、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二、
事件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改造花园大门 丞相嫌园门阔耳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塞北酥饼 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虽喜笑,而心恶之
揭发“梦中杀人” 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 梦中耳 愈恶之
告发曹丕密谋 知其事,迳来告操 愈恶之
教曹植斩门吏 君奉王命而出……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为曹植作答教 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三、1、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阴险多疑、嫉贤妒能
2、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夏侯惇却没有丝毫处罚。
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要三思而行。
【当堂练习】
1.(1)páo (2)qì (3) yáng (4)sì
(5)zèn (6)zhà (7)huī (8)chāo
2.(1)恰好 (2)屡次 (3)知晓,明白 (4)按照 (5)认为……是对的 (6)只要
3.(1)杨修为人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冒犯了曹操的禁忌。
(2)曹操假装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3)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
4.不一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等同的。
5.一方面由于杨修自身原因,恃才放旷,无所顾忌,凡事不考虑利害得失,任意为之。另一方面是由于曹操的嫉贤妒能,阴险奸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20课《香菱学诗》学案
教师寄语:著名的作家王蒙说“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所以你有一瓢浅,就从红楼梦中能够舀出的也就是一瓢,你是一片汪洋,你从红楼梦中感受到的也就是汪洋。
学习目标: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关于作者
曹雪芹(约1724~1764),名露,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曹撷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曹满面春女得赦宥,起用为内务府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三重大打击,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上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那天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2.《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风、袭人、香毛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乏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需积累的文学常识: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王维、杜甫、李白、陆游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三、合作探究
(一)、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二)、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明确: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4.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5.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不拘一格,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论,要求不宜过高,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色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三)、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品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四)、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学生自由质疑,全班讨论解决。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香菱)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里包含着哪些意思
2.香菱诗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3.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课文中的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如何理解这与她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主体性格的差异
5.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自由讨论,积极发言,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教师提示:
1.要联系香菱的资质和此前香菱的遭遇来说明,弄清宝玉对香菱的态度。
2.要联系香菱写诗的全过程来看,要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看似梦中所得,实为多次锤炼、苦心追求的结果。
3.作者热情讴歌了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现了作者的美学观。
4.《红楼梦》中的黛玉羸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富有才情的林姑娘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弱女子自由翱翔。她与香菱同命相怜,对香菱表现出极大的同情、热情是自然的。
5.曹雪芹以精细的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如袅娜风流的林黛玉、生性热情刚烈的晴雯、不惜用生命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等。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的新思想.热情赞颂了女子的才艺德行,提倡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冗分体现了曹雪斤反对封建伦埋纲常的超人能勇气和远曲子卓总值。
四、延伸探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 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各抒己见。
生1: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读王维五律一百首、杜甫七律一二百首、李白七绝一二百首,由此可见诵读是学诗的根基,是提高鉴赏力的根本途径。
生2:学一流的诗。“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王维五律第一,杜甫七律第一,李白七绝第一,学一流的诗,学不到一流可成二流,因此我们平时阅读也要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有益的。
生3:大胆创作,敢于想象。大胆想象可以使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令人耳目一新。
生4: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①要有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有打一场长期仗的心理准备,要自信;②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所获;③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⑤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阅读和写作实践总结一点经验和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六、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腻烦( ) (2)颦儿( ) (3)缚住( )
(4)抠土( ) (5)画缯( ) (6)沁芳亭(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起承转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地灵人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兴兴头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说出下列诗人的名字吗?
(1)陆放翁________ (2)李青莲________
(3)老杜________ (4)小杜________
(5)王摩诘________ (6)陶潜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她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竞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宝钗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4.香菱写的前两首诗都存在一些不足,黛玉是如何评价的?请从文中找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你能指出文中香菱的两首诗的一些不足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醉,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香菱的痴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主要写了香菱苦心写诗获得成功,说明了什么?你觉得香菱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的性格也具有复杂性。根据选文内容,谈谈你对她性格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①雨村听了也叹道:“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亦非偶然,不然这冯渊如何偏只看上了这英莲?这英莲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才得了个路头,若果聚合了,倒是件美事;偏又生出这段事来!——且不要议论他人,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门子笑道:“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个没主意的人了!小的听见老爷补升此任,系贾府王府之力;此薛蟠即贾府之亲: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日后也好去见贾王二公。”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是实不忍为的。”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自是正理,但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又说‘趋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话,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②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不依,只用将薛家族人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因了结。今薛蟠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拐子而起,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余不累及……’等语。小人暗中嘱咐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自然不疑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雨村笑道:“不妥,不妥。等我再斟酌斟酌,压服得口声才好。”二人计议已定。
③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少,不过赖此欲得些烧埋之银;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之言寄去。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意;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才罢。
9.第①段中贾雨村说的第一段话主要包含哪两层意思?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①段中“门子听了冷笑道”,这里的“冷笑”表达了门子怎样的态度?从门子“冷笑”后的话中可见人物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贾雨村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概括第①段文字的段意。(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②段中写道:“雨村低了头,半日说道:‘依你怎么着?’”在这里雨村向门子讨主意,雨村果真没有主意吗?他为什么向门子讨主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③段中,雨村为什么对“一干有名人犯”详加审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各用不超过8个字分别概括出第③段中贾雨村办的三件事,并分别说出这三件事突出地表现了贾雨村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③段文字是整个故事情节的哪个部分?它是从哪个方面来表现人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nì(2)pín(3)fù(4)kōu(5)zēng(6)qìn 2.(1)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起,开端。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合,结束语。(2)山川灵秀,人物杰出。(3)兴冲冲的样子。3.(1)陆游(2)李白(3)杜甫(4)杜牧(5)王维(6)陶渊明
(一)4.第一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第二首是“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5.香菱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的词语堆砌起来,凑成一首诗,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第二首诗有所进步,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全诗是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只要写出自己的认识或体会即可)6.“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7.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启发:①做有心人,提高兴趣;②多学习,多效仿,不耻下问;③勤于实践,不怕失败。8.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使香菱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她热情,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二)9.一层意思是说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不是“偶然”事件,是应得的报应;另一层意思是雨村问门子如何剖断“目今这官司”。表现人物忘恩负义的性格。英莲的父母是贾雨村的恩人,而面对英莲的不幸遭遇,贾雨村竟用封建迷信的鬼话,说英莲的遭遇是“孽障遭遇”,对遭遇悲惨、重入火坑的英莲,贾雨村全然不顾,由此可见贾雨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10这里的“冷笑”是门子对贾雨村在自己面前“卖关子”表示不满,既是嘲笑,又含有警告的意味。表现门子精通吏道,诡计多端。11.门子的话正中下怀,但要故作姿态。12.贾雨村与门子就薛蟠人命案秘密谋划。13.贾雨村早有主意。他向门子讨主意是因为:他既想枉法,又要不露破绽,要诱导门子拿出主意。14.为了虚张声势,掩人耳目。15.枉法断案,修书表功,充发门子。老奸巨猾,善于谄媚奉迎,手辣心狠。16.故事的结局。人物的行动和心理。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9课《范进中举》学案
教师寄语:势利二字成了多少人生,败了多少人格?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对比、夸张手法。
3、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预览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星xiǜ( ) 不xǐng( )人事 商zhuó( ) zuàn( )紧
作yī( ) 带qiè( ) 避huì( ) jiè( )元
2、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粗词语。
①.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②.众邻居道:“这自然,何消吩咐。”说着,一直去了。
③.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④.张乡绅先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3.下列句子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指出。
(1)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
(2)邻居内一个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
(3)(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
(4)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 )
4.对下面各句表现的人物性格有误的一项是( )
A.“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这句表明胡氏对丈夫病情的关心和考虑怎样治病的心理。
B.“当下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这几句写“众邻居”周济他人,表现邻里相处和睦的好风气。
C.“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几时才得好?’”这句表现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束手无策的心理。
D.“张乡绅急了,道:‘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这句写张乡绅故意与范进亲近,表现他另有意图的虚伪性格。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敬梓。
B.《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
C.《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主要描写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D .夸张是讽刺常用的手法。
二、自主探究
1、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你对谁最感兴趣?
2、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
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
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3、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三、合作交流
1、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可从范进对待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判断),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2、总结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
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胡屠户为女婿扯衣服后襟,拿银子时的动作等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说是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透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同学们不难看出封建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态,从而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在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五、当堂检测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厨房下收拾齐了,拿在草棚下。邻居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商议他这疯了,如何是好。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众人问:“如何主意?”那人道:“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如今只消他怕的这个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报录的话都是哄你,你并不曾中。’他吃这一吓,把痰吐了出来,就明白了。”众邻都拍手道:“这个主意好得紧,妙得紧!范老爷怕的,莫过于肉案子上胡老爹。好了!快寻胡老爹来。他想是还不知道,在集上卖肉哩。”又一个人道:“在集上卖肉,他倒好知道了;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还不曾回来。快些迎着去寻他。”
1、选文第一段除了从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范进进行了正面描写外,还对他进行了____________描写。
2、用“‖”将第一段分为五层,并概括层意(每层层意不超过6个字)。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范进发疯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动作是__________,表情是__________。
4、第二段中写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联系全文说说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范进喜疯这一情节,用的虽是_的写法,但不失真且令人可信。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即“中举发疯”是当时生活中“会有的实情”;另一方面是艺术的真实,即作者运用 和 相结合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穷形尽相,跃然纸上。
7.文段写范进的疯癫,刻画出一个为 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批判了 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8.范进言语中的“好了!”“好!”的言外之意是
9、文中写老太太、报录人和邻居的内容都属于______描写。
10.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众人大眼望小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众人大眼望小眼”的情形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写范进见报帖以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的原因是( )
A.喜讯来得太突然,不敢轻易相信? B.范进已沉浸在喜悦之中。
C.范进已处于疯癫状态。 D.范进对中举无动于衷。
六、作业
写吧:
范进中举后,作官了…….
参考答案
一、1 宿、酌 、攥、揖 、 挈、讳、解2、①.昏迷,什么都不知道了。②.哪用得着。
③这里是顾虑的意思。④.这里是故乡的意思。
3.反问 夸张 比喻 引用 4 .B 5、D
五、1、行动 语言 外貌 侧面
2、第一层(范进不看便罢,……不省人事)写昏蹶;第二层(老太太慌了,……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写疯跑;第三层(走出大门不多路,……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写跌倒;第四层(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写疯走上集;
第五层(老太太哭道……再为商酌)写众人的反应。
3、拍手 笑 4、.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 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深切痛恨和无情批判。
5、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6、夸张 语言 动作 7.追求功名,封建科举制度8.“我”终于中举了,有钱有势了,有好日子过了,可以享福了
9、侧面 10、①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②烘托范进疯的不可思议。11、面面相觑
12、A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7课《智取生辰纲》学案
教师寄语: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双线叙事线索的结构艺术。
2、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艺术手法。
一、基础知识
1、标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嗔( )怪 厮( ) 直恁( )地 喃喃呐( )呐
聒( )噪 怄( )死 剜( )口 忒( )认真
2、解释下列词语:
趱行: 端的:
搬口: 干系:
兀自: 聒噪;
3、填空: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即《 》,又名《 》,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 小说,属长期累积型小说。
4、解题
生辰:生日。纲:旧时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这里的“生辰纲”是指运送为蔡家祝寿的大量礼品。“智”点出了夺取的方式。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理清情节结构线索
1、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主要人物:杨志、老督管、虞侯、军健
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明确:双线结构: 杨志押送金银担----明线
吴用智取生辰纲----暗线
2、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突
三、合作探究
紧扣住“智”,分析小说中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体会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个体形象---------杨志
1、杨志有没有“智”?他的“智”体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来并概括。
明确:更变起行时间
催促军健赶路
斥责虞侯顶撞老督管
三问枣客
警惕卖酒者
2、杨志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一方面是杨志为人谨慎的表现;另一方面因为这次押送是他唯一的机会,他一心 想做官,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害怕担当责任,只为自身考虑,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可见他十分自私。
3、概括杨志的性格特征
精明、能干、蛮横、刚愎自用、自私、官迷(不必苛求词语相同,能够概括杨志的性格即可。)
4、杨志为什么会失败?
明确:主要是杨志一方内部的分崩离析,杨志与军健、虞侯、老督管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其中最关键的是杨志与老督管的矛盾,老督管实际上是梁中书的代表,梁中书只是看中杨志的高强武艺,是在利用杨志以确保生辰纲的安全,并非真心识才任用。正因为如此,老督管是瞧不起杨志这个\'遭死的军人\',站在军健、虞侯一方,孤立杨志。生辰纲被夺后,老督管伙同虞侯、军健把全部责任都推给了杨志。
杨志内部的不团结反衬出了晁盖、吴用等八位好汉的团结一致。杨志的\'智\'固比不上吴用的\'智\',以杨志一人的\'智\'对晁盖等八人的\'智\',以不团结的集体对团结的集体,这导致杨志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二)群体形象----------晁盖、吴用等八位英雄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晁、吴等人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1)智用天时----酷热的天气
a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天气炎热的语句
直接描写:天气、时间、太阳、天空等
间接描写:人物(军健、虞侯、老督管、白胜等人)的语言、动作
b.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气氛
有助于刻画人物
推动情节发展
(2)智用地利----山冈树林
黄泥冈,是两条线索的交汇点
(3)智用矛盾----杨志的内部矛盾
军健
虞侯 杨志
老督管
(4)智用计谋(播放《水浒传》的精彩片段,创设情境)
明确:乔装打扮--消除杨志的戒心
酒为诱饵--难以抗拒的诱惑
巧妙卖酒--天衣无缝的计策
2、小结
小说运用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体形象: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整部小说在这里开始转折,由个体斗争转向集体斗争。
四、延伸拓展
生辰纲被夺对于杨志而言是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从此落草为寇,最终归梁山。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的一百零八将中有许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让我们从中选择几个人物(林冲、杨志、鲁智深)相比较,来看一看他们的被\'逼\'有何不同?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样一场\'智\'的激烈斗争,我们在小说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冲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这里有个体形象,又有群体形象,作者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展现自我,并且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正是由于《水浒传》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的卓越成就,文人竞相学习、仿效,形成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创作繁荣,出现了说唐系列、杨家将系列、说岳系列等不同的作品,而且对其他题材的作品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六、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这般天气,兀的不晒杀人!
B、你便将我千刀万剐,其实去不得了!
C、农夫心内如汤煮。
D、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直得恁地逞强。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失败的过程,讴歌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优秀的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B、《水浒》是一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作品,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施耐庵。它的叙述方式带有说书人的痕迹,如“话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这种形式的好处是既可以因为故事发展的需要安排许多巧合,也可以打断故事进程发一通议论。
C、《智取生辰纲》围绕一个“智”展开明暗两条线索一起发展,之所以能“智取”,是因为晁盖一方占着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周密的计策。
D、从写作特色上看, 《水浒》语言、行为描写非常出色,许多地方尽管没有具体点明有关人物的名姓,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听其语言、观其形来判别出那些人物是谁。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3-6题
没半碗饭时,只见远远的一个汉子,挑着一副担桶,唱上冈子来,唱到: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什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哪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的什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
3、解释加线的词语。
言语: 胡乱:
理会: 吃嘴:
4、“赤日炎炎”的绝句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众军的这些言语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个“买酒的汉子”到底是谁?他在“智取”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水浒》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片段,完成7--10题。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里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俪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7、关于草屋的描写的意义或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象征着这社会正如这草屋,动荡、腐朽、行将蹦塌。
B、写草屋被“朔风吹撼”,“摇振”,突出风雪之烈之大。
C、屋破风寒,烘托当时林冲的凄凉心境,为他的反抗作铺垫。
D、引出下文草屋被雪压倒,林冲寄居神庙的情节,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8、林冲打算修理草屋,这说明了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冲认为看管草料场差使不错,产生了长期干下去的想法。
B、林冲不知敌人设下毒计,因而有长期看管草料场的想法。
C、林冲怕在这里无法过冬,所以想到要修理草屋。
D、林冲没有完全识破敌人毒计,对敌人还有一定幻想,有随遇而安的想法。
9、对上文画线句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A、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人物唯恐出事、小心谨慎、安分守己的性格特点。
B、这一系列动作描写了人物胆小怕事和随遇而安的思想性格。
C、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是为后来人物报仇血恨作铺垫。
D、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是为了反衬陆虞侯等人的粗心大意。
10、对“那场雪正下得紧”一句,鲁迅赞赏说它写出了神韵,对上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一个“紧”字,写出了风狂雪稠,写出了大雪的气势。
B、一个“紧”字,一语双关,象征着黑暗势力对林冲的迫害加紧了。
C、作者通过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感觉来写。
D、“紧”字既写出了大雪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
1、施耐庵与《水浒》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不详,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传说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钱塘人,又一说扬州。曾在钱塘为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书。又传,曾参加元末在苏州起义的张士诚军,因目睹朝政腐败,遂作《水浒传》以抒胸中之愤。
《水浒传》明代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它的作者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小说真实地描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发展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以及起义失败的结局。《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在结构上注意整体与局部的结合。每一位好汉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独立的,但这种局部的独立反抗又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水浒传》有多种版本,现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还有清代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
2、杨志
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十七位,
梁山军马里做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排行第三。林冲来到梁山,王伦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状”杀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见青面兽杨志,两人拔刀大战三十余回,不分胜负。原来杨志是杨老令公(杨继业)杨家将的后代,本来是殿帅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纲在黄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与林冲不打不相识,被王伦一起邀上梁山。但杨志一心想到东京找个官做,不肯入伙。杨志到了东京被高俅排挤,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钱,只好去卖祖传宝刀,与泼皮牛二发生争吵,不得已杀了牛二,被发配到大名府充军。梁中书看中了他的武艺,派他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不料生辰纲又被晁盖等所劫。无奈之下杨志和偶遇的鲁智深打上二龙山,做了山寨之主。后归了梁山泊。征讨方腊时在归途中病故。
3、林冲的故事
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一日带美貌的妻子张氏逛庙会,偶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两人一见如故。不料林冲的妻子在庙会被高衙内调戏,这高衙内是太尉高俅之子,林冲只好作罢。然高衙内要除去林冲,霸占张氏,高俅设下毒计,骗林冲带刀进入白虎堂,林冲被发配沧州。高又买通差役要在发配途中结果林冲,幸好鲁智深闻讯赶到野猪林救下林冲,并护送至沧州。一计未成,高俅再施毒计,买通牢营管营和差拨,故意让林冲去看管草料场,又派陆谦等人火烧草料场,欲致林冲于死地,即使烧不死林冲,林冲也难逃死罪。谁知林冲因大雪压塌了草屋,搬到山神庙,恰好在庙中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愤怒之下杀死陆谦等人,风雪之夜奔上梁山。征讨方腊胜利时中风瘫痪。
4、鲁智深的故事
鲁智深本是渭州经略府的提辖,生性豪爽,好打抱不平。为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屠户镇关西,为躲避缉捕,在赵员外的帮助下于五台山出家。但鲁智深屡犯寺规,不服管教,酒后大闹寺院,被赶出寺院,前往东京大相国寺。途中为救刘太公之女,大闹桃花山,因与桃花寨主李忠、周通不和,不愿留下落草。又在赤松林瓦罐寺惩治恶僧崔道成、恶道丘小乙。鲁智深到相国寺做职事僧,看管菜园,并制服了一批泼皮无赖。偶遇林冲,结拜为兄弟,在野猪林救下林冲,得罪高太尉,被迫离开大相国寺,在二龙山落草,后上梁山。征讨方腊之后,在杭州坐化。
参考答案:1、A 2、B 3、话语;随意;明白,懂得;吃。 4、突出天气的炎热。 5、说明众军对杨志的极度不满。 6、吴用 出谋划策。 7、D 8、D 9、A 1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