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
李贺
一、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三)联系背景,把握心志。
二、教学重点
(一)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三)联系背景,把握心志。
三、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把握心志。
四、课时安排
0.5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人,后世称他为李昌谷。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7岁能辞章,15岁工乐府,与李益齐名。元和三年至四年间(808—809),李贺往洛阳谒韩愈。据说,韩愈、皇甫湜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五年冬,李贺应举,与贺争名者以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辩》鼓励李贺应试,但李贺终不得登第。李贺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
在长安时,居崇义里,常骑驴出游荒山古墓间觅诗,每得诗句便记下投入锦囊之中,归家后再续成篇,故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八年春,李贺以病辞官回昌谷。约半年后,又去长安。他在长安三年多,认识了社会,扩大了眼界,与韩门弟子多有交往。其创作旺盛,成就也高。元和九年,李贺赴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后回昌谷。他一生体弱多病,27岁卒。
2.写作背景
李贺因为得罪了另一个大诗人元稹,元稹百般刁难,借口李贺的父亲李晋犯了忌讳,不让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李贺身负奇才,报国无门,愤怒悲伤之余,写下马诗。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马为题写作的组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本课所选这首《马诗·其五》一直被广为传颂。
(三)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
2.挑生读,纠正,指导。
燕(yān) 络(luò)
1.教师范读,出示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五言诗常见节奏:
“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四)读清节奏
1.教师范读,出示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
五言诗常见节奏:
“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
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自由朗读。
3.挑生读,纠正,指导。
4.齐读。
(五)读懂诗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在这清爽的秋日,踏遍茫茫原野!
(六)读明心志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两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妙处?
明确:
这两句运用比喻,看似平常,其实很特别。
“沙如雪”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颜色,同时从触觉写出了寒冷的感觉,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月似钩”,既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又是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诗人借吴钩表达报国之志。
“沙如雪”“月似钩”两个比喻,平实中含有深意。
2.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金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重视,得到重用;
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蕴含着壮志得酬的快意。
“何当”即“何时”,既说明遥遥无期,不知什么时候,既含无限期待,又寓无尽无奈,这是诗人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
(七)主旨归纳
诗人是借咏马言志,诉说自己盼望建功立业却不获赏识的苦闷。
(八)拓展阅读
马诗·其八
李贺
赤兔无人用,
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
羁策任蛮儿。
马诗·其十
李贺
催榜渡乌江,
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
何处逐英雄?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九)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借马抒怀
1730375502920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
渴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
240538017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