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文必修二·理解性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他说“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5.《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夫子哂之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6.《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7.《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8.《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率尔而对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
非曰能之,愿学焉
”两句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9.《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的目的。
10.《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11.《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12.《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的情况上,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13.《侍坐》中,冉有认为在“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14.《侍坐》中,当孔子问曾晳志向时,曾晳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异乎三子者之撰
”。
15.《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16.《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晳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
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17.《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18.《侍坐》中,孔子评子路志向的句子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19.《侍坐》中,描写其他弟子都离开了,唯有曾晳留下,因为他想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所阐述的志向的看法的句子是: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20.《侍坐》中,曾晳的理想社会是在“
莫春者,春服既成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1.《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
子路率尔而对曰
。
22.《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23.《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晳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24.《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在述志时,曾晳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25.《侍坐》中,孔子以师长风范询问弟子,怎么做才能让别人了解你的句子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6.《侍坐》中,曾晳描绘了“暮春咏归图”,它的具体内容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其他》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3.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4.文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5.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
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
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
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谏逐客书》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2.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
3.《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
4.《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比喻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
5.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6.《谏逐客书》中,写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缘故的句子是:“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7.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8.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9.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藉寇兵而赍盗粮”,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
10.《谏逐客书》中,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两句是“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11.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谏逐客书》中,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
12.《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取人方面应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也应摒弃秦国的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的贤能之人。??
13.《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1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15.《谏逐客书》中李斯指出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的句子是: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16.《谏逐客书》一文最后,用“?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谏太宗十思疏》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句子是:
将有作思知止以安人
。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句子是: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句子是: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
11.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句子是: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句子是: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句子是: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句子是: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句子是: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
1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2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22.
《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
23.《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24.《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
25.《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6.《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2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2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2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30.《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答司马谏议书》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
,
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而议事每不合
。
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弊
,
不为生事
。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
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辟邪说
,
难壬人
,
不为拒谏
。
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
,
不为侵官
。
6.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
于反复不宜卤莽
,
故今具道所以
”,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
盖儒者所争
,
尤在名实
,
名实已明
,
而天下之理得矣
。
8.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
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
君实所以见教者
,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以致天下怨谤也
。
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
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弊
,
不为生事
”,否定了“生事”之说。
10.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
上乃欲变此
,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1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
,
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
:
盘庚之迁
,
胥怨者民也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
1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以致天下怨谤也
”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1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14
.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从“
至于怨诽之多
,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
是:
而议事每不合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16.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度义而后动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
,
则非某之所敢知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
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
直刺对方要害。
18.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
”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1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度义而后动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20.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
无由会晤
,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2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句子是: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未能助上大有为
,
以膏泽斯民
,
则某知罪矣
。
2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虽欲强聒
,
终必不蒙见察
。
2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写回信,不再辩解的句子是:
故略上报
,
不复一一自辨
。
2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受——议——授”来说明变法并未侵夺官吏们职权的句子是: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
。
《阿房宫赋》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予人以鲜明的画面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3、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5、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6、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7、《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揭示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地给统治者以讽喻。
9.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语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秦统治者自身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才导致其政权的快速灭亡。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4.杜牧《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的状况。
15.《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人亦念其家”,而秦一方面“奈何取之尽锱铢”,另一方面却使用浪费它如泥沙一样。
1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应该以史为鉴,否则只会出现“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剧。
17.《阿房宫赋》用反面假设,说明秦王朝本可以“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8.《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写出了人们置身宏伟壮观的阿房宫中,无法辨别地势和方向的主观感受。
1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钩心斗角”一句,来表现阿房宫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针对秦朝灭亡的史实指出,如果后人只是为之哀伤而不汲取教训,将会陷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怪圈之中。
21.杜牧在《阿旁宫赋》中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2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3.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与对比,对秦王朝暴虐敛财的行径、穷奢极欲的生活进行质问的两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4.《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两句,假设六国统治者如果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够抵抗强秦了。
25.《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则足以拒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又怎么会灭亡呢?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统治者年深日久,大肆掠夺囤积本国人民珍宝财物的句子是: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27.杜牧在《阿房宫赋》议论部分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2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疑问句来形容长桥似龙的句子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名句是:“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30.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宫女头发,从而表现宫女众多的句子是: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31、.杜牧《阿房宫赋》中,指出失尽人心的秦始皇,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最终只能迎来“
戍卒叫,
函谷举,楚人一炬”的悲惨现实。
32.音乐常被古人用以烘托气氛,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朝歌夜弦”写出了六国的妃嫔媵嫱到秦国宫殿后的歌舞升平
33.《阿房宫赋》中概述秦国财富来源的句子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34.《阿房宫赋》中杜牧极为吝惜笔墨,只用三个字,就能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农民起义精要精确阐述的一句是:“戍卒叫。”
35.《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妃久久站立,盼望帝王来临的句子是: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36.杜牧在《阿房宫陚》中的感叹“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表达了人同此心之意,作者以此告诫统治者一定要关心民生,千万不要醉生梦死,只顾自己沉醉于声色之中,而让那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隔江犹唱后庭花_”。
3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具体地描写了楼阁外观设计巧妙别致。
38.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比喻的手法写车碾之声的一句是:雷霆乍惊。
39.伐尽蜀山林木建造气势恢宏的阿房宫,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刻画阿房宫凌云蔽日的气势。
40.《阿房宫赋》中,直接表现作者借古讽今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1.《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那么“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六国论》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用武而不终也
。
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4.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5.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6.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7.结尾指出“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8.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9.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11.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13.《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1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1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不赂者以赂者丧
。
16、《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暴霜露,斩荆棘
。
17、《六国论》中,作者指出秦国与其他诸侯国较量不在作战,而是秦国的欲望及各国的妥协成了他们的灾祸的句子是: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18、《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
19、《六国论》中的“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20、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
21、《六国论》中,强调赵国和秦国的交战并不处于劣势的句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22、《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的后代对祖辈的土地不珍惜,如丢弃草芥一样拿去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23、《六国论》中,强调燕赵力量智谋处在孤立无援的句子是: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4、《六国论》中,强调燕赵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25、《六国论》中,六国国君靠频繁割地求得一个晚上安寝的句子: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
26、作者指出秦国靠六国贿赂得到了许多土地的句子是: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27、《六国论》中,指出胜负已定,灭亡是必然的句子是: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28、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作者提出假设,表达了对齐赵燕三国灭亡的遗憾心情。
《课外古诗词》
1.
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
《登岳阳楼》中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1
.
《桂枝香·金陵怀古》
一词中,指出地点和季节,并为下文
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的诗句是:
登临送目
,
正故国晚秋
,
天气初肃
。
2
.
《桂枝香·金陵怀古》
一词中,
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千古凭高对此
,
谩嗟荣辱
。
3
.
《桂枝香》
一词中,
从侧面概说此地风物之美
的诗句是:
画图难足
。
4
.
《桂枝香》
一词中,
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的诗句是:
念往昔
,
繁华竞逐
。
叹门外楼头
,
悲恨相续
。
5
.
《桂枝香》
一词中,
词人
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至今商女
,
时时犹唱
,
后庭遗曲
。"
6
.
《桂枝香》
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
7
.
《桂枝香》
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
8
.
《桂枝香》
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
归帆去棹残阳里
,
背西风
,酒旗斜矗
。
9
.
《桂枝香》
一词中,“
彩舟云淡
,
星河鹭起
”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10
.
《桂枝香》
一词中,“
念往昔
、
繁华竞逐
”两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11
.
《桂枝香》
一词中,化用杜牧的“台城曲”,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统治者不以此
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
叹门外楼头
,
悲恨相续
。
12
.
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
六朝旧事随流水
,
但寒烟衰草凝绿
。”
1.
《
念奴娇·过洞庭
》中,
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
2.
《
念奴娇·过洞庭
》中,
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
3.《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
4.《
念奴娇·过洞庭
》中,“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5.
《
念奴娇·过洞庭
》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
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
: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
6.
《
念奴娇·过洞庭
》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
7.《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
8.《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
9.《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的句子是: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
10.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
11.《
念奴娇·过洞庭
》中,描写词人“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的词句是: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
12.《
念奴娇·过洞庭
》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
1.《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2.《游园((皂罗袍))》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3.《游园((皂罗袍))》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是: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
4.《游园((皂罗袍))》中“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2(共53张PPT)
新教材语文必修二
理解性默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之事,他说“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
2.《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4.《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5.《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夫子哂之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6.《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7.《侍坐》中,写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志向的句子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8.《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率尔而对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为谦虚,从“
非曰能之,愿学焉
”两句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9.《侍坐》中子路急忙回答问题,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的目的
10.《侍坐》中,孔子评冉有志向的句子是: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11.《侍坐》中,孔子评公西华志向的句子是: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12.《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的情况上,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军事强国的目标。
13.《侍坐》中,冉有认为在“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的条件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14.《侍坐》中,当孔子问曾晳志向时,曾晳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异乎三子者之撰
”。
15.《侍坐》中,公西华想担任小相达到“以礼治邦”的句子是: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16.《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晳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
个人只是说说各种的志向的句子是: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
17.《侍坐》中,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所描绘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18.《侍坐》中,孔子评子路志向的句子是: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19.《侍坐》中,描写其他弟子都离开了,唯有曾晳留下,因为他想知道老师对每个学生所阐述的志向的看法的句子是: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20.《侍坐》中,曾晳的理想社会是在“
莫春者,春服既成
”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1.《侍坐》中,每个弟子在述志时都能体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仲由,文章通过对他的神态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的一句是:
子路率尔而对曰
。
22.《侍坐》中,孔子认为公西华的才能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的句子是: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23.《侍坐》中,孔子回答曾晳的问话时,连用三个语气词来强调弟子们都只是在谈他们的志向的句子是: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24.《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在述志时,曾晳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25.《侍坐》中,孔子以师长风范询问弟子,怎么做才能让别人了解你的句子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26.《侍坐》中,曾晳描绘了“暮春咏归图”,它的具体内容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其他》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3.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4.文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5.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
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
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
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谏逐客书》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2.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
3.《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
4.《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比喻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
5.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6.《谏逐客书》中,写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缘故的句子是:“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7.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8.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9.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秦国“弃黔首”“却宾客”就好比“藉寇兵而赍盗粮”,是资助敌人削弱自己。
10.《谏逐客书》中,作者谈及导致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和强大的名声的原因两句是“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11.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说理深刻,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谏逐客书》中,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业诸侯”“益仇”的愚蠢行为,既形象生动又具有说服力。
12.《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取人方面应有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说明秦王在任人方面也应摒弃秦国的平庸之辈,而任用异国的贤能之人。??
13.《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1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15.《谏逐客书》中李斯指出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的句子是: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16.《谏逐客书》一文最后,用“?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来说明逐客的危害是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
《谏太宗十思疏》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
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7.《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
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句子是: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句子是: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句子是: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
11.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句子是: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
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句子是: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句子是: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句子是: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句子是: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
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18.《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
19.《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
20.《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22.
《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
。
23.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24.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
25.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6.
《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27.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2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29.《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30.《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答司马谏议书》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
,
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
而议事每不合
。
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弊
,
不为生事
。
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
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辟邪说
,
难壬人
,
不为拒谏
。
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
,
不为侵官
。
6.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
于反复不宜卤莽
,
故今具道所以
”,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
盖儒者所争
,
尤在名实
,
名实已明
,
而天下之理得矣
。
8.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
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
君实所以见教者
,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以致天下怨谤也
。
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
举先王之政
,
以兴利除弊
,
不为生事
”,否定了“生事”之说。
10.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
:
上乃欲变此
,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1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
,
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
:
盘庚之迁
,
胥怨者民也
,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
1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以致天下怨谤也
”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1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14
.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从“
至于怨诽之多
,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5.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
是:
而议事每不合
,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16.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
度义而后动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
,
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7.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
,
则非某之所敢知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
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
直刺对方要害。
18.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
”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1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
度义而后动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
20.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
无由会晤
,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
2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句子是: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未能助上大有为
,
以膏泽斯民
,
则某知罪矣
。
22.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虽欲强聒
,
终必不蒙见察
。
23.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写回信,不再辩解的句子是:
故略上报
,
不复一一自辨
。
24.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受——议——授”来说明变法并未侵夺官吏们职权的句子是: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
,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以授之于有司
。
《阿房宫赋》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2、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予人以鲜明的画面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3、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5、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6、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7、《阿房宫赋》用“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揭示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婉地给统治者以讽喻。
9.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的句子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语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秦统治者自身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才导致其政权的快速灭亡。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4.杜牧《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奢侈无度的状况。
15.《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人亦念其家”,而秦一方面“奈何取之尽锱铢”,另一方面却使用浪费它如泥沙一样。
1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应该以史为鉴,否则只会出现“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剧。
17.《阿房宫赋》用反面假设,说明秦王朝本可以“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8.《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写出了人们置身宏伟壮观的阿房宫中,无法辨别地势和方向的主观感受。
1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钩心斗角”一句,来表现阿房宫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针对秦朝灭亡的史实指出,如果后人只是为之哀伤而不汲取教训,将会陷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怪圈之中。
21.杜牧在《阿旁宫赋》中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2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3.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与对比,对秦王朝暴虐敛财的行径、穷奢极欲的生活进行质问的两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4.《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两句,假设六国统治者如果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够抵抗强秦了。
25.《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则足以拒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又怎么会灭亡呢?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统治者年深日久,大肆掠夺囤积本国人民珍宝财物的句子是: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27.杜牧在《阿房宫赋》议论部分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2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疑问句来形容长桥似龙的句子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名句是:“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30.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宫女头发,从而表现宫女众多的句子是: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31、.杜牧《阿房宫赋》中,指出失尽人心的秦始皇,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最终只能迎来“
戍卒叫,
函谷举,楚人一炬”的悲惨现实。
32.音乐常被古人用以烘托气氛,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朝歌夜弦”写出了六国的妃嫔媵嫱到秦国宫殿后的歌舞升平
33.《阿房宫赋》中概述秦国财富来源的句子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34.《阿房宫赋》中杜牧极为吝惜笔墨,只用三个字,就能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农民起义精要精确阐述的一句是:“戍卒叫。”
35.《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妃久久站立,盼望帝王来临的句子是: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36.杜牧在《阿房宫陚》中的感叹“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表达了人同此心之意,作者以此告诫统治者一定要关心民生,千万不要醉生梦死,只顾自己沉醉于声色之中,而让那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隔江犹唱后庭花_”。
3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具体地描写了楼阁外观设计巧妙别致。
38.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比喻的手法写车碾之声的一句是:雷霆乍惊。
39.伐尽蜀山林木建造气势恢宏的阿房宫,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刻画阿房宫凌云蔽日的气势。
40.《阿房宫赋》中,直接表现作者借古讽今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1.《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那么“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六国论》
1.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
2.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赵、燕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用武而不终也
。
3.《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
4.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5.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6.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7.结尾指出“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8.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9.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苏洵《六国论》中“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1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11.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1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13.《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
14、《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15、《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
不赂者以赂者丧
。
16、《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暴霜露,斩荆棘
。
17、《六国论》中,作者指出秦国与其他诸侯国较量不在作战,而是秦国的欲望及各国的妥协成了他们的灾祸的句子是: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
18、《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
19、《六国论》中的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20、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
21、《六国论》中,强调赵国和秦国的交战并不处于劣势的句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22、《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的后代对祖辈的土地不珍惜,如丢弃草芥一样拿去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23、《六国论》中,强调燕赵力量智谋处在孤立无援的句子是: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4、《六国论》中,强调燕赵的国君坚守道义,不贿赂秦国的句子是: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25、《六国论》中,六国国君靠频繁割地求得一个晚上安寝的句子: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
26、作者指出秦国靠六国贿赂得到了许多土地的句子是: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27、《六国论》中,指出胜负已定,灭亡是必然的句子是: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28、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作者提出假设,表达了对齐赵燕三国灭亡的遗憾心情。
《古诗词诵读》
1.
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
《登岳阳楼》中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1
.
《桂枝香·金陵怀古》
一词
中,
指出地点和
季节
,
并为下文
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的诗句是:
登临送目
,
正故国晚秋
,
天气初肃
。
2
.
《桂枝香·金陵怀古》
一词中,
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
千古凭高对此
,
谩嗟荣辱
。
3
.
《桂枝香》
一词中,
从侧面概说此地风物之美
的诗句是:
画图难足
。
4
.
《桂枝香》
一词中,
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的诗句是:
念往昔
,
繁华竞逐
。
叹门外楼头
,
悲恨相续
。
5
.
《桂枝香》
一词中,
词人
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至今商女
,
时时犹唱
,
后庭遗曲
。"
6
.
《桂枝香》
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
7
.
《桂枝香》
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
8
.
《桂枝香》
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
归帆去棹残阳里
,
背西风
,酒旗斜矗
。
9
.
《桂枝香》
一词中,“
彩舟云淡
,
星河鹭起
”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10
.
《桂枝香》
一词中,“
念往昔
、
繁华竞逐
”两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1
1
.
《桂枝香》
一词中,化用杜牧的“台城曲”,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统治者不以此
为鉴,相继覆亡的诗句是:
叹门外楼头
,
悲恨相续
。
1
2
.
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
六朝旧事随流水
,
但寒烟衰草凝绿
。”
1.
《
念奴娇·过洞庭
》中,
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
2.
《
念奴娇·过洞庭
》中,
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
3.《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写出了中秋的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的句子是: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
4.《
念奴娇·过洞庭
》中,“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5.
《
念奴娇·过洞庭
》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
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
: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
6.
《
念奴娇·过洞庭
》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
7.《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
8.《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
9.《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的句子是: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
10.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念奴娇·过洞庭
》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
11.《
念奴娇·过洞庭
》中,描写词人“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的词句是: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
12.《
念奴娇·过洞庭
》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
1.《游园((皂罗袍))》开头两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2.《游园((皂罗袍))》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3.《游园((皂罗袍))》中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是: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
4.《游园((皂罗袍))》中“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一句,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