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据汇总
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单元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体现了“生活数学”。以问题为主线,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全过程,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课堂展示等环节,让学生口、手、脑并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一次较好的训练。???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展示、阅读、理解相关知识,一切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回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体验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的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等,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课堂引入提出的问题、课中讨论的问题、课后拓展的问题均围绕“学生喜爱的水果”这样一个学生身边的话题而展开,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材料选择环节??
例1教材设计的是给学生定做校服的问题,我沿用了教材的材料背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学习用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例1从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始,以统计是否解决了问题结束,基本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充分抓住这个思路逐步推进,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又使学生学会收集、呈现数据的方法。?
二、课堂活动环节??
在课堂活动中,是否让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呢?显然设计调查问卷会占据很多时间,但是从力求让学生独立解决整个问题,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亲自设计调查问卷,课后也想过:学生独立设计问卷是不是会有困难?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他们在生活中是接触过调查问卷的,所以他们对调查问卷并不是很陌生,事实证明:虽然设计调查问卷确实多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最后每个小组的问卷都能独立完成,而且他们还可以对自己的问卷与他人的问卷做以比较和评价和修改,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展示是本节课的一个主要的课堂活动方式,整节课一共出现四次小组合作:1、设计调查问卷;2、调查收集数据;3、概况总结统计的步骤;4、提炼收集数据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认真参与,合作交流并积极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让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并展示自我的能力。??三、概况总结环节??
以往的小结我们只重视知识层面的收获,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我在平时的课堂上就非常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收获,本单元在概况总结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总结知识,还总结了归纳概况数学思想方法和与人合作的学习方法。我相信如果我们始终如一的去做,学生一定能有收获。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吗?你的生日在几月份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我校想做一个生日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大型游戏活动,你想参与这项调查任务吗?你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学校,你觉得怎样调查全校的学生生日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按月份整理数据
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表1)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人数(人)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调查数据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如果人数增加了,调查的数据还和刚才的数据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师出示:
(表2)
整理两个组学生出生的月份
组别:第()大组
时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人数
引导说出: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两个组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学生确定方法后再分组合作汇总数据。
(2)按季度整理数据。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数据的收集过程是按照月份进行活动的,接下来我们换另一种分类收集数据的方法:按季度整理数据。(出示表3)
师:大家能否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来完成表3的数据整理任务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吧!
表3
分类整理本组学生出生的月份
组别:
时间: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的是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如果人数增加了,调查的数据还和刚才的数据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出示表4.
表4
分类整理两个组学生出生的月份
组别:
时间: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提问:表格3和表格4的数据有变化吗?
请小组长分别汇报调查的数据。
追问:用了上面的方法,你能很快汇总出我们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表5
分类整理全班学生出生的月份
组别:
时间: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整体合作汇总全班的数据。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3)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4)提问: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又该怎么样做?
追问:你认为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的结果一定相同吗?(不一定)
三、活学活用
课件出示:
1、
体育课上,老师对五年级三班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统计表后回答问题。
1.喜欢(
)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喜欢( )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少。
2.喜欢跑步的比喜欢跳绳的多(?
)人。
2、
小丽收集了三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数,统计如下表:
项目
跳绳
篮球
呼啦圈
乒乓球
人数
20人
18人
15人
(
)人
(1)最喜欢打乒乓球的人数是最喜欢跳绳的人数的3倍,最喜欢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2)三年级同学中,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什么?
答:三年级同学中,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打乒乓球。
(3)根据上面的数据,你对学校的体育课间活动有什么建议?
答:我的建议是学校
要多开展乒乓球运动,因为最喜欢打乒乓球的人数最多。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汇总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课堂活动表
骰子?
?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老师想知道每个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我该怎么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开展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每位同学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出生月份,交给本组的小组长。
提问:现在结果已经在组长的手中,我该怎么来统计这个数据呢?
根据学生回答,每个小组交由两位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将小组的情况汇总到黑板上准备好的统计表中。
追问:怎样检验统计表中的数据有没有重复或遗漏?
根据学生回答,请每小组同学自行检验本小组的数据。
提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咱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该怎么办?
根据学生回答,将黑板上四个统计表中的信息汇总到一张表格中去。学生将汇总结果填写在“课堂活动表”上。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人数
小学三(
)班每个月出生人数统计表1
二、交流共享
1、交流数据。请同学上讲台分享自己统计的数据,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能提一个与收集的数据有关的问题吗?
(2)如果在别的班做调查,结果会怎样?
(3)如果想要知道全校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2、回忆总结收集数据方法,并提问。
(1)回顾我们的统计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2)
如何避免统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失误?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小学三(
)班每个月出生人数统计表2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学生独立填写,请同学代表上台交流。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比较少?
(4)提问:上面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你从每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把数据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1)提出要求: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骰子,四人一组做游戏。
学生分组合作,将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表格中,教师巡视。
抛骰子活动记录表
朝上的数
1
2
3
4
5
6
次数
(2)将四个人的抛骰子结果汇总到一张表格中。
我们小组的抛骰子活动数据汇总表
朝上的数
1
2
3
4
5
6
次数
(3)提问:掷(??)的人数最多,掷(??)的人数最少?
追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简单的数据汇总
课堂活动表
活动一: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人数
城北小学三(1)班每个月出生人数统计表1
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察表格,你能提一个与收集的数据有关的问题吗?
如果在其他班做调查,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如果要在全校做调查,我们该怎么做?
通过这个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吗?
城北小学三(1)班每个月出生人数统计表2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活动二:
抛骰子活动记录表
朝上的数
1
2
3
4
5
6
次数
作业:
我们小组的抛骰子活动数据汇总表
朝上的数
1
2
3
4
5
6
次数
观察这张数据汇总表,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将上面的数据重新分类吗?
朝上的数
单数
双数
次数
教后反思:
上本节课之前,在备课环节上我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且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本节课地教学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花了一定的时间。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备课的时候比较担心的是,在全班进行数据调查范围会不会太大,局面会不会难以掌控,会不会太耽误时间而达不到这节课的目标,也曾考虑过在小组范围内进行某项调查。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调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位同学都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毕竟听一百遍不如自己做一遍。实践表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做这项调查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井然有序,孩子们也能按照我的要求,每一环节完成度很高。
“抛骰子游戏”是一个很耗时间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先和孩子们明确了任务目标,以及活动中需要遵守的纪律,孩子们结合在之前的调查活动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收获,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操作和数据的整理,结果比我预想的要好。
由此可见,一节好的课,是建立在教师的用心准备上的。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