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期末复习单元知识强化训练
第一单元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百米决赛开始了,我们班的运动员一马当先冲在了前面,顿时同学们沸反盈天,好不激动。
B.现在的年轻人,见面以后没有别的话题,不是评论歌星影星就是谈吃谈穿,真是百无聊赖。
C.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少不更事的乌鲁木齐女孩小洋洋回忆起“7 · 5”事件来,仍然心有余悸。
D.当听说还有一些物品没有搬到仓库时,大家不顾疲劳,再次七手八脚地工作起来。
2.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3.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顶真)
B.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揣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借代)
C.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比喻)
D."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婉曲)
4.对下列人物的肖像描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2)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3)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4)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A.贾探春???? 贾惜春???? 林黛玉??? 贾宝玉
B.贾迎春???? 贾探春???? 贾宝玉???? 林黛玉
C.贾迎春???? 贾惜春???? 林黛玉???? 贾宝玉
D.贾探春???? 林黛玉???? 贾惜春???? 贾宝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惶急得多了。
B.鲨鱼的出现不是偶尔的。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蹿上来。
C.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启发。
D.鲁迅伟大的一生,是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6.下列语句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7.下面对《老人与海》选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仍然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 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
A.人生下来不是打败自己,就是被自己打败。
B.人可以打败自己,也可以打败别人。
C.消灭的是人的生命,打不败的是人的精神斗志。
D.如果你有精神斗志,即使死了也在所不惜。
8.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家的鲁迅,__________;革命家的鲁迅,__________。
9.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裂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10.以下是《红楼梦》中描写“湘云醉卧”的一段文字,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一组四字词,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穣穣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 唧唧嘟嘟说……
卧具:青石为床、①__________
睡态:香梦沉酣、②__________
环境:③__________、红香满身
性格:④__________、随性适意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决定与行动是改变人生的两大要素。当你想要改变自己时,别忘记做一个决定。①________________,就可能给你带来一连串新的方向、新的结果。当你处于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心情低落,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②_______________,这可能会改变现状。但一个决定是不是有用,③__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则说明你只是给自己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 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 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首联下句“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尾联的“屡弹铗”意为自己虽然不能返家,却可以像冯谖那样弹唱悲凉慷慨的铗歌,并且还可以“时裂帛”,在忧伤中仍不乏豪放洒脱之情。
(2)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 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一年平均温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5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 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枓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
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
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 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
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
(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 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滯。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嬾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故事,使全篇情节曲折有致,引人人胜。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 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 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 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 ”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 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与“整齐”相矛盾;B、D两项分别对“百无聊赖”和“七手八脚”的基本意思理解错误。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B、C两项中的“偏”字,很好地表现了刘姥姥对大观园中的物和事感到新奇时的惊讶。再根据后文“那笼子里黑老鸹了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中先说“长出凤头”后说“也会说话呢”的先后顺序,可以确定横线处当先说“变俊”,再说“也会说话了”。故选C。
3.答案:B
解析:B项为比喻,不是借代。
4.答案:C
解析:根据描写特点去判断。
5.答案:C
解析:A项,应在“身旁”后加“的时候”;B项,“偶尔”应改为“偶然”;D项,既搭配不当亦不合逻辑,应改为“‘橫眉……子牛’两句诗是鲁迅伟大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6.答案:A
解析: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话是总说,应放在句首,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①③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⑤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②与后文衔接。
7.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没有准确解读原句的含义,从而造成理解偏差。
8.答案: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 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仿写。注意例句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给世人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所以下面要写的两个句子也应当注意例句所隐藏的要求。仿用句式要求按照给定材料的要求、思路和格式进行仿写,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涉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意连贯、风格协调等方面。本题属于嵌入式仿写,①注意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要与原文保持一致。②注意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要与上下文保持协调。③注意用语特点、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④注意修辞特点。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答案:经历不同、命运不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的感受',鲁镇的人不应幸灾乐祸,而应以关怀宽容的心态对待祥林嫂。
解析:对比寓言中的看似相同遭遇背后决然不同的命运,透过现象洞察世事的本质。
10.答案:落花为枕; 憨态可掬(娇憨可爱、睡语酒令); 蜂围蝶绕; 豪放旷达(豪兴宛在)
解析:要由文段中人物的动作、环境的具体内容等进行概括。如 “卧具”除了石凳,还有“芍药花瓣枕”;“睡态”除了“香梦沉酣”,还有 “ 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环境”除了花,还有蜂蝶。
11.答案:一旦你做了个新决定;就需要好好想想并做个决定;还要看你做出决定后的行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语意,应补写“做出决定”;根据后文“就可能”来看,应补写与后文形成假设关系的句子。②处,可根据前文提到的条件和后文“这”字的指代功能来进行考虑和补写。③处,可恨据上下文已有的关联词及 语意进行补写。要注意保持前后话题一致,语意通顺。
12.答案:(1)D;
(2)相同点: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杜诗主要写战火连续不断,诗人迫切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表达了身在他乡、处于逆境中忧国、思家之情;李诗主要写诗人想人朝为官但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封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悲伤。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分析错误,“屡弹铗”的意思是自己只能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铗歌,“时裂帛”则表达的是归乡不得、聊且借信表达思乡思亲的情感。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据此分析情感。两者都具有一种浓厚的思乡情怀, 突出了内心的一种强烈的惆怅情绪。不同的是:《客游》一诗中“悲满千里心”,表明客居在外,“旅歌屡弹铗”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而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身在他乡、处于逆境中忧国、思家之情。
13.答案:(1)A; (2)C;
(3)①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
②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
③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是“脱水”技术,根据材料一 “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知,“脱水”技术属于“治理”方面的工作。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错,材料三(1)中说“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氬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材料三(2)中说“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可见是氬氧化钙溶液去酸法对于去除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而纸浆补书机修补法主要是修补书页。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锁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本题的相关答题信息集中在材料三首段:第1句交代了毛里求斯“气候湿热多雨”,联系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在温度与湿度都高的条件下,纸张的寿命较短,毛里求斯的气候条件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这是受损原因之一;第2句中的“形成于18世纪”,说明受损还因为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第4句“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直接点明了又一受损原因。
14.答案:(1)B;
(2)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3)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1)“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反映出被困队员在强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顽强的意志力;而“送瓜人在被闲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则反映出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可见,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告诉我们,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联系小说的体裁特点来看,要回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一问题,应当从情节安排、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在情节安排上,“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沽。在主题表达上,“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 结尾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应多角度进行挖掘,联系小说的叙述角度、故事情节、主題思想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分析。从叙述角度来看, 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就显得真实可信。从情节安排看,结局给出一个 “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从读者角度看,读者是希望知道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去想象,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15.答案: 略
解析:通过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可谓是国际视野,全面驱动,奏响时代最强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紧扣时政,关注热点,倡导国际视野。作文材料中十二个关键词涵盖了经济、文化、民生、科技、环保、城乡、出行、购物等八大门类,充分体现了关注时政热点的主要特征,充分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现实问题,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从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承担中国公民向外国青年推介中国的责任意识,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展望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具有明显的“立德树人”导向功能。
2.全面驱动,尊重个性,引导独立思考。今年的高考作文,既有“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数量限制,又有“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的内容驱动,还有“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对象规定和目标达成,同时更有“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的思维驱动。四重驱动层层叠加,对考生任务驱动的复杂性和思维驱动的关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可以自主选择,但必须同时满足上述四个要求,这对于思维能力欠佳的考生来说难免会顾此失彼,这就提醒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必须狠抓思维训练,让考生学会真正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写作。
3.取材方面,容易写作,却又难以出彩。“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耳熟能详的话题,特别是文科生,在政治课上肯定多有接触,即使理科生也会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会议等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加之试题多角度的提示,考生若从十二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三个来写,肯定会忽视本次作文的核心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进而导致偏题。因此先将关键词归类,再找到它们各自的联系,对于写出高分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可以把成就与问题(空气污染与食品安全)结合起来作一番辩证分析和介绍,也许更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然而,考虑到考生掌握的典型材料、生动材料可能是有限的,且这类时事性较强的题目虽贴近生活,但毕竟选择写议论文的考生可能占多数,大部分考生的作文可能是一篇“主题先行,讴歌中国”的应景之作。很难写出真情实感,因此,很难出彩。像《美食与乐不可辜负》《发展与治污并进的中国——给外国友人的一封信》《望长城内外,品中华美食》这类全面驱动、注重关联的优秀作文可能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