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测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4 07: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期末模拟测试卷(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一种是误以为文化自信只能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际上排除了红色文化,也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红色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另一种是一谈起红色文化就有些不自信,以为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诞生的文化,现在我们成为执政党了,要告别革命了。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按照这两种观点,文化自信根本建立不起来。
既然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经过中国近代革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两大历史时期始终没有中断,还获得了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生,既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当代的新生,那么我们当今所说的文化自信自然是贯通古今,而绝非专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就是说,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摘编自李捷《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材料二:
遵义师范学院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一隅,凤凰山麓,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历史成就了学校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其中影响学校至今的,便是红军长征过黔北时留下的深深的红色革命烙印。“红色文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该校党委书记王大忠坚定的话语中流露出一份自豪,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记者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一直本着“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则,同时强调“坚持传承红色文化而这样的育人标准,似乎也正是继承了长征精神里舍小为大的精神。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甚至还对引领学校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而打好教育这一仗,正需要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的共同努力。“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摘编自徐逍君《红色文化能给传统教育带来什么?》)
材料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创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无数革命先驱上下求索、披肝沥胆,就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这一伟大宏远的人生理想始终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革命志士之所以怀着执着的信念前赴后继地顽强奋斗,就是为了铲除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结束人压迫人的历史,追求社会的正义公平,这一美好的社会愿景是“红色经典”全程展开的价值脉络。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革命英雄克制了一己之私情别绪,投身于民族独立解放的大业,以国为家,以苦为乐,躬行不辍,严以律己,目的就是消除差别,与民同乐。这一朴素的人格与操守是“红色经典”浓墨重彩的价值主体。因此,“红色经典”并非一般的历史叙事文本,而是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
(摘编自惠雁冰、胡俊生《“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材料四: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而黄帝的“黄”与“皇”字通假,在甲骨文中,“皇”字上面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下面是“王”字,因此,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衰败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红色文化彰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人民信仰、作风、道德、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革命先烈、英模人物是红色文化的人格化身,是红色基因的鲜活体现,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催人奋进的力量。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要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宣传,充分利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革命先烈的故事,深挖各类红色教育资源,丰富红色教育内容,不断为红色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年轻一代了解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他们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和精髓,使他们坚定振兴中华的理想信念,继承革命意志,在新征程上始终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在其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一定会受到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要想不被敌对势力摧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丧失自己民族的共同信仰。丧失了信仰,就没有了凝聚力,就成了一盘散沙,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斗争中可能遇到的最大政治和文化风险。因而,我们一定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摘编自唐宏《用红色文化培养斗争精神》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
B.遵义师范学院建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其所拥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C.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取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
D.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红色经典”一贯的价值追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红色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不仅仅是对红色文化的不自信,同样也影响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B.遵义师范学院将教书育人与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彰显了红色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
C.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记忆,“红色经典”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
D.四则材料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深远历史意义和当代实践价值,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3.根据材料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习近平曾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所强调的精神同材料四的主旨是一致的。
B.红色是流动在中华民族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的东西,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C.红色基因鲜活地体现在革命先烈、英模人物身上,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
D.因为我国正处于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受到了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4.材料四论述“红色文化”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5.从前三则材料看,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红色文化?(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卡斯基之战
[美]欧?亨利
五月的月亮明晃晃地照着墨菲太太经营的寄宿舍,公园里满是新绿。
麦卡斯基太太倚在窗口上,等她丈夫回家。
九点钟,丈夫终于回来了。
他推开房门,碰到的情况却出乎意料。平日要闪避的不是火炉盖,便是捣土豆用的木杵,这次飞来的却只是话语。
麦卡斯基先生推断,五月温和的月光已经软化了老伴的心。
“你笨手笨脚,踩到了马路上那些不三不四的家伙的衣角倒会赔不是,你自己的老婆伸着脖子在窗口等你,把脖子伸得有晒衣绳那么长,即使你在她脖子上踩过,连一声‘对不起’都不吭;你每星期六晚上在加勒吉的店里喝酒,把工钱几乎统统喝光,剩下一点儿来买吃的,现在又统统搁凉;收煤气账的今天又来过两次了。”
“你这样聒噪,害得我胃口都倒了。你这副丑脸能不能别再对着窗口,赶快去弄饭!”
太太慢吞吞地站起来。她的举动有点不对头,使麦卡斯基先生有了提防。当她的嘴角突然往下一沉的时候,往往预告着碗盏锅罐的来临。
“你说我是丑脸?”太太一面说,一面猛地把一只盛满成肉萝卜的炖锅向他扔去。
麦卡斯基是个随机应变的老手。他知道头一道小菜之后该上什么。桌上有一盘配着酢浆草的烤猪肉。他端起这个来回敬,随即招来一个搁在陶器碟子里的面包布丁。他很准确地摔过去的一大块瑞士奶酪打在太太的眼睛下面。当她用满满一壶又烫又黑、半香半臭的咖啡作为恰当的答复时,根据规矩,这场战斗照说该结束了。
但是麦卡斯基先生不是那种吃五毛钱客饭的人。他得意扬扬地举起一个搪瓷脸盆,朝他欢喜冤家的头上一送。太太躲过了这一招。她伸手去拿熨斗,打算把它当作提神酒,结束这场可口的决斗。这当儿,楼下传来一声响亮的哀号,使她和先生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暂时休战。
警察克利里站在人行道上,竖起耳朵倾听家庭用具的砰砰声。
“约翰·麦卡斯基同他太太又干上了。”警察思忖着,“我要不要上楼去劝劝呢?还是不去为好。他们是名正言顺的夫妻,平时又没什么娱乐。不会闹得太久的。”
正在那时,楼下响起了那声尖厉的号叫,“那也许是猫叫。”警察克利里说着,匆匆朝相反方向走开。
坐在石阶上的房客们躁动起来。
丹尼老头正借着街灯的亮光在看报纸。墨菲太太逼紧了嗓子朝月亮喊道:“啊,我们的迈克呀,天哪,我的小宝贝儿在哪儿呀?”
“你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什么时候?”丹尼老头一面问,一面还在看建筑公会的报告。
“也许是昨天,也许是四个钟头以前。我记不清啦。今天早晨——也许是星期三吧——他还在人行道上玩耍。我实在太忙,连日子也记不清楚。我在屋子里上上下下都找遍了,就是找不着他。哟,老天哪——”
这座大城市始终是沉默、冷酷和庞大的。人们说它是铁石心肠,说它没有恻隐之心;人们把它的街道比作荒寂的森林和熔岩的沙漠。
小孩的迷失比任何灾害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麦卡斯基先生和太太走到窗口来喘口气。他们听到楼下的喧哗,把头伸出窗外。
“小迈克不见了,”麦卡斯基太太压低了嗓门说,“那个可爱的天使般的小东西!”
“那个小家伙走失了吗?”麦卡斯基把身子探出窗外说,“哎,那可糟糕。”
“约翰,”她感情冲动地说,“墨菲太太的小孩儿不见了,他只有六岁呐。约翰,假如我们六年前生个孩子,现在也有这么大了。”
“我们从来没有生过呀。”麦卡斯基先生把事实琢磨了一会儿之后说。
麦卡斯基太太伸手勾住丈夫的胳臂,握住他那粗糙的手。
她说,“一个小不点儿走失了,实在太可怕了。我的心都要碎了。”
他们偎依着,望着下面演出的悲剧而伤感。
寄宿舍门前响起一片喧嘈的人声,又闹腾开了。
“是墨菲太太的声音。”麦卡斯基太太一面倾听,一面说,“她说在屋里找到了小迈克,他在床底下一卷漆布后面睡着了。”
麦卡斯基先生哈哈大笑。
麦卡斯基太太慢吞吞地站起来,朝碗柜走去,她两个嘴角往下一沉。
人群散开之后,克利里才踱回来。他竖起耳朵听着麦卡斯基家。“好家伙!”他脱口喊道。“约翰·麦卡斯基同他的太太已经闹了一小时又十五分钟,他太太的体重比他多四十磅,希望他加把劲!”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回合之间》,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麦卡斯基先生“平日要闪避的不是火炉盖,便是捣土豆用的木杵”表现了作为家庭主妇的麦卡斯基太太的强悍泼辣,也揭示了他们夫妻二人的不和。
B.小迈克丢失后,墨菲太太哀叫起来,表现了此刻其作为母亲为儿子而伤心,但实际上此处描写可见其一心只知做生意、没有家庭观、忽视对儿子的爱。
C.警察克利里竖起耳朵倾听麦卡斯基夫妇的锅碗瓢盆之战,“还是不去为好”的细节描写,意在说明警察出于保护公民隐私的需要,处处为公民着想。
D.小说插入了对这座大城市“荒寂的森林和熔岩的沙漠”的描述和对两个非主人公的刻画描写,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一个冷酷的城市、冰冷的社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一开始描写“五月的月亮明晃晃地照着墨菲太太经营的寄宿舍,公园里满是新绿”,以此来反衬美国社会家人与家人之间的不谅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B.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麦卡斯基先生这一形象,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充分表现了麦卡斯基先生的性格特点。
C.小说以麦卡斯基先生和太太的家庭之战为主线,又巧妙穿插小迈克丢失这件事,让一个个人物先后呈现出来,集中反映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
D.本文语言幽默含蓄又不失辛辣的讽刺意味,在情节结尾处陡然逆转,小迈克意外被找到,所有的生活又恢复到原来的秩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8.麦卡斯基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朴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非乐》)
材料二: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第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
B.干戚:盾牌与大斧,也是武舞所执的舞具;干戚是一种专门组合用于神事的礼器,与一般实用性盾斧在功能上大相径庭。
C.雅、颂:“诗三百”根据乐曲的性质而分为“风”“雅”“颂”三类;“雅”是运用在宗庙祭祀时风格严肃庄重的音乐,“颂”是运用于朝堂之上高雅纯正的音乐。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中庸》:“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B.荀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在音乐之中,这种表现必须进行引导才能避免祸乱。
C.《荀子·乐论》从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两个角度批驳了《墨子·非乐》的观点。
D.荀子认为音乐感化可使家庭内部相爱相亲,朝廷上下和谐相敬,天下百姓归顺服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2)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14.结合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注]
杜牧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孤起”形容角声,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时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
D.尾联的“轻”字使用巧妙,表现了诗人对张祜的赞赏与慰勉。
16.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宴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为齐宣王描绘的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在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___地美丽。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是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
②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___了。
③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④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副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莫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异乎寻常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B.无与伦比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C.无与伦比 惟妙惟肖 卓著 对于 D.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 卓越 关于
1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粗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⑤段置于②③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框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月球是怎么来的, ① ,如俘获说、分裂说、大碰撞说等,目前最可靠的,能提供科学证据的学说是同源说。
2001年科学家在对阿波罗登月收集到的岩石发现,氧的同位素在地球和月球的岩石中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② ,我们目视到的比较亮、颜色发白的地方主要由斜长岩构成;另一类是比较暗的地方就是月海中玄武岩。美国和前苏联采集的样品,主要偏向于覆盖月海中的玄武岩和斜长岩,年龄距今大约在30多亿年,比较老。
嫦娥五号采集到的吕姆克火山口旁岩石,可能年龄较新,是距今13亿年的样品。通过未来的研究,对于地月同位素上的一致性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③ 。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快意自然,知行合一。”研学旅行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道风景。某校在组织高二暑期赴省外进行山水研学之旅时,却遭到了“冷遇”。“马上高三了,出去耽误学习。”“从来没有独自外出过,谁能照顾我?”“去省外,又这么多天,怕家长担心。”“打开网络观天下,何必劳费身心?”……
面对各种不同的理由,你会作出怎样的回应?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写一篇《告高二年级全体同学书》,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C;2.C;3.A;
4.①材料四第1段中为论述“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列举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与红色的关联,运用了举例论证;②材料四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5.①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对红色文化应有的自信;②大力挖掘、充分发挥、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③将“红色经典”的价值追求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起来,彰显“红色经典”传承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主客倒置。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要做到文化自信,既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历史形态的自信,也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当代形态的自信,更要有对自己的优秀文化的未来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贡献的自信。唯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否拥有自信,取决于对优秀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能否保持始终如一的自信。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文化意义超越了文学审美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三“‘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知,原文没有表达“超越”的意思。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红色文化必定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错误。根据材料四可知,要想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要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楂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B项中“必定”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只要宣传他们的英勇故事和革命精神,人们就能艰苦奋斗、力争上游”错误。“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D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四第4段“将红色文化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一代代人不忘初心”可知,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弘扬不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故选A。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材料四第1段中“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可知,其使用了举例论证。材料四最后一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的观点。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在红色文化问题上,有两种不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健康地、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可以得出第①点;由材料二遵义师范学院的例子及“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发挥无数高校所没有的人文资源——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遵义本地保留至今的红色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红色’之于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可以得出第②点;由材料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指向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是‘红色经典’传唱不衰的价值主调”“‘红色经典’的价值元素也不单纯具有文学的审美意义,更具有刻画民族表情、塑造民族人格、展现民族精神图景的文化意义”可以得出第③点。
答案:6.C;7.B;
8.①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文中通过麦卡斯基太太之语侧面表现麦卡斯基先生对待外人礼貌周全、绅士风度十足。②虚伪自私,不顾家庭。麦卡斯基独自潇洒在外,缺少与太太的沟通,个人感情粗糙,家庭观念淡薄,家里家外,表里不一。③吃苦耐劳,有同情心。他有一双粗糙的手,体重比他太太少四十磅,生活的艰辛造就他吃苦耐劳的特点。邻居家的孩子丢失了,他为此伤感,但当得知迈克躲在床底下睡着了他又哈哈大笑,表明他内心深处有一定的同情心。
9.①结尾特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本应该出现的结尾“麦卡斯基先生和太太和好”却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一种令人吃惊的结局“麦卡斯基夫妇继续打斗”,揭示了人与人之间互不理解、人情冷漠的社会现实。同时,这种结尾又并不十分突兀,细细推理反而是合情合理的。
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作为警察,克利里的任务是为公民服务、保一方平安,可是,他对麦卡斯基一家的吵闹袖手旁观,还为自己找出体面的理由。对墨菲太太的求救声他置若罔闻,而且朝相反的方向跑去,直到平安无事、人们散去,他才踱回来。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形象呼之欲出。
7.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在塑造麦卡斯基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方式,心理描写如“麦卡斯基先生推断,五月温和的月光已经软化了老伴的心”;语言描写如“你这样聒噪,害得我胃口都倒了。你这副丑脸能不能别再对着窗口,赶快去弄饭!”动作描写如“他端起这个来回敬,随即招来一个搁在陶器碟子里的面包布丁。他很准确地摔过去的一大块瑞士奶酪打在太太的眼睛下面”;肖像描写没有体现。
8.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筛选出相关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其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根据文中麦卡斯基太太的话“你笨手笨脚,踩到了马路上那些不三不四的家伙的衣角倒会赔不是”,可见其在外的绅士风度。根据麦卡斯基太太后面的质问“你自己的老婆伸着脖子在窗口等你,把脖子伸得有晒衣绳那么长,即使你在她脖子上踩过,连一声‘对不起’都不吭;你每星期六晚上在加勒吉的店里喝酒,把工钱几乎统统喝光,剩下一点儿来买吃的,现在又统统搁凉;收煤气账的今天又来过两次了”,可见其不顾家、自私的一面。根据文中对麦卡斯基先生粗糙的双手和体重的描写,可见其有着吃苦耐劳的一面。根据得知迈克丢失后和找到后麦卡斯基先生的表现,可见其尚有一定的同情心。
9.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鉴赏小说的结尾特点不可孤立进行,应该着眼全篇,同时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综合考量。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结尾一般都出人意料,不同的小说又有独特之处。鉴赏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通常可以从以下角度:情节结构角度(陡生波澜、震撼人心、与前文内容相照应、使情节结构连贯或基调一致);主题内容角度(深化主题,讽刺、揭露或赞美、歌颂);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情感角度(与……形成强烈对比、震撼人心、极大的感染力或符合主人公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等。
答案:10.B;11.C;12.A;
13.(1)向百姓征收很多赋税,用来制作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等乐器而得声色之美。
(2)民众和睦心齐,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坚固,敌国就不敢进犯。
14.①墨子认为兴乐厚敛万民,劳民伤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所以“为乐非也”。②荀子认为快乐必须通过音乐来表现,快乐的表现可以加以引导,恰当的音乐“乐而不流”,感发人的善心;同时通过配合协调等立乐之术达到感染教化的目的,所以兴乐乃王道之始。③我更赞赏墨子的观点。如春秋时贤人繇余曾说过,礼乐法度会约束百姓,只能获得小的安定,而后可能借礼乐之名督责百姓,引发民怨。墨子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其观点貌似浅显,实则切中要害,入木三分。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二个“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的意思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声音、行动中,性情的变牝全部表现出来了”,所以应在“人之道”启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
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雅’是运用在宗庙祭祀时风格严肃庄重的音乐,‘颂’是运用于朝堂之上高雅纯正的音乐”错,“雅”是运用于朝堂之上高雅纯正的音乐,“颂”是运用在宗庙祭祀时风格严肃庄重的音乐。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审美价值”说法错误,文中墨子认为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是因为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没有说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审美价值。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厚:重。敛:赋税。乎:介词,向。(2)和齐:和睦协调、同心同德。则:那么。婴:进犯。
1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内容可知,墨子的观点是“为乐非也”,他认为兴乐厚敛万民,劳民伤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材料二中“是王者之始也”是荀子对音乐总的观点。“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这是从人们对音乐的需要讲,荀子认为人的快乐必须通过音乐来表现;“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等是从音乐具有的作用来讲的,他认为音乐可以感发人的善心,使家族和睦、君臣和谐、万民归依,从而达到感染教化的目的。回答“你更赞赏谁的观点”时可选取任意观点,但要有理有据。如赞赏墨子的观点,可以从音乐的消极作用谈起,结合文中墨子观点,也可以结合其他名人对音乐的观点,分析统治者的主要职责在于关爱百姓,不能让“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不能为了不实用的音乐搜刮百姓等。赞赏荀子的观点,可以从音乐的正面作用谈起,如现代社会中积极正能量的歌曲对人们精神上的引领作用,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慰藉人们的心灵,便于宣泄情感,让人们更好地投入工作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仁义的人做事,必定要为天下人兴利,为天下除害。以此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况且仁者做事是为天下考虑的,并不是为了自己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动听的声音,尝到美味的食物,使身体安适。因此减损、掠夺百姓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会去做的。
…………
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种是民众的最大忧患。那么当为他们撞击巨钟、击打响鼓、弹奏琴瑟、吹起竽笙并舞动干戚,民众的衣食财物就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现在大封国攻击小封国,大封地攻伐小封地,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不能禁止。那么就应当为他们撞击巨钟、敲击响鼓、弹奏琴瑟、吹起竽笙并舞动干戚,天下的纷乱就能得到治理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的。因此墨子说:“向百姓征收很多赋税,用来制作大钟、响鼓、琴、瑟、竽、笙等乐器而得声色之美,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
材料二:
音乐,就是快乐,它是人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快乐就一定通过声音流露出来,通过行动表现出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在声音、行动中,性情的变化全部表现出来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就不能不有所表现,有所表现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可能不出现混乱。先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们,使那乐声能够充分表达快乐却又不放纵,使那音律的宛转或舒扬、繁复或简单、清脆或浑厚、停顿或推进,都足够用来感发人的善良之心,使那些奸邪污浊之气没有途径能和民众接触。这就是先王设立音乐的原则,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音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倾听它,就没有不和谐恭敬的;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一起倾听它,就没有不和睦亲近的;在乡里家族之中,年长的和年少的一起倾听它,就没有不和睦顺从的。所以音乐是审定一个主音来确定乐调和谐的,是配合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的,是共同演奏来完成乐曲的,它足能用来率领统一的原则,足能用来调整各种变化。这是先王设立音乐的方法,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人们听那雅、颂的音乐,意志胸怀就开阔了;拿起那盾、斧等舞具,练习那俯仰、屈伸等舞蹈动作,容貌就庄重了;跳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合着那舞曲的节奏,队列就方正了,进退就整齐了。所以音乐,对外可以用来征讨诛伐,对内可以用来谦恭礼让……音乐影响人深远,教化人迅速。音乐中正平和,那么民众就和睦而不放纵;音乐严肃庄重,那么民众就心齐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心齐,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坚固,敌国就不敢进犯。像这样,那么百姓就没有不安心地住在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从而使自己的君主得到满足的。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赫,光辉因此而广大,四海的民众就没有不愿意把他作为君长的。这是称王天下的开始。
答案:15.C;
16.①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②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既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有哲理,寄意深远。
解析: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分析错误,诗歌的诗眼应是“百感中来不自由”。
1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兴”源于《诗经》,所谓“兴寄深远”就是诗人往往不正言直述,而是有意让诗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在本诗中,首联写“角声孤起”,实际上也以之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时孤寂黯然的心境。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颈联将对白居易的批评通过睫毛就在眼前而不可见这一生活现象委婉地传递出来,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将对友人的勉励之情通过“道非身外”这种充满理趣的句子表现出来,含蓄婉转而又激情荡漾。
17.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解析:注意题干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如第(1)题中“温和自谦的话”,第(2)题中“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第(3)题中“理想的王道境界”。
答案:18.D;19.C;
20.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解析:18.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异乎寻常”指不同于平常;“无与伦比”指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语境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故选“异乎寻常”,据此排除B、C两项。再看第四空:“关于”用于引进关涉的对象;“对于”用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横线上的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是引进关涉对象“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应选“关于”。据此排除A项。故选D。
1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A项,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B项,两处引号,前者表示引用,后者表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C项,前者表示列举后煞尾,即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不同,判断正确。D项,改后逻辑上不连贯。故选C。
2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比偷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也呼应了文段“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主题。同时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也很恰当,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熠熠生辉,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答案:21.①提出了很多假说(或者“有不同的说法”)②月球的岩石大致为两类 ③进而挑战地月同源说;
22.①关于月球来源的同源说最可靠;②美、苏联采集的样品能验证同源说;③我国采集到样品可能挑战同源说。
四、写作(60分)
23.答案:略。
解析:【写作提示】这是一篇情境式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聚焦于目前在中小学中较为流行的研学旅行与即将进入紧张备考阶段的准高三学生,使得“行”与“学”形成尖锐的矛盾。根据材料中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快意自然,知行合一”等表述,可知本篇作文既可以从个人素质的发展、人才培养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学习知识的多种途径角度立意,还可以从实践的重要性角度立意,总之,要强调山水研学之旅的意义和必要性及安全等方面的周密安排。
从题目来看,“以‘高二年级学生会’的名义”表明书写者是一个团体,读者是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因此应该写成公告的形式,不能写成个人私信,语言风格要体现公文的特点,以分析、议论为主,不能过于抒情,不能整段列举名人事例。根据材料中“暑期”这一信息,文中及落款时间不能写成考试当天,而应写为7月份暑假前夕。“体现你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写作时除了要围绕已发生的学生不愿研学旅行这一事件发表见解外,还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同意并乐于参加此次研学活动。
参考立意:①山水研学,知行合一;②于研学中寻真知;③尽吾志也去研学;④迈出研学第一步;⑤于研学磨炼中彰显风华;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