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09:1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原现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主题是走进伟人——毛泽东,意在通过诵读毛泽东诗词和了解毛泽东故事感受其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在新编教材中,本课现于六上第二单元,本单元内容集中展现了革命道路的曲折艰险和革命者的智慧勇气,反映了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激发师生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信念。这一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在这些场面中,《开国大典》是最让人内心激动,充满喜悦的场面,也是跟学生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场面最为接近的一个,同时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激发学生奋斗信念的最好载体。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形成完善,他们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需要在一节节课堂上形成和提高。本单元所选内容肃穆而庄重,教师要重视预习,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兴奋点”。
【教学目标】
1.默读浏览,了解开国大典过程。
2.反复诵读,体会场面的宏大壮观。
3.鉴赏品味,揣摩现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4.联系生活,感受祖国变化,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场面的宏大壮观。
2.鉴赏品味,揣摩现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3.联系生活,感受祖国变化,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场面的宏大壮观。
2.学习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来描写场面。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重点掌握:擎、钮、瞻、聂、诞、拂的字音和写法;
重点理解:排山倒海、瞻仰的意思并根据文章内容体会其运用的语境)
2.边读边悟
【设计意图】本预习任务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预设:典礼开始——领导就位——演奏国歌——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燃放烟花——群众游行)
3.学贵有疑
观看开国大典视频(见资源包),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和想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明确目标:
导语:当战火蔓延至百姓的家,断壁残垣间或许藏着一双恐惧的眼睛;炮火纷飞中或许奔跑着一个无助的身影;遍野横尸里也许回荡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于和平中感叹:有国才有家。我们的国也经历过他国的入侵,也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可最终伴随着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启了我们的新时代,开始了我们的新征程。那一刻该是多少人的期盼,那一刻该是怎样的刻骨铭心,那一刻又是怎样的热血沸腾,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再现那辉煌的时刻——一起走进《开国大典》。
目标:见ppt
二、通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内容,感受开国大典的壮阔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大声朗读,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进入课文情景。同时,在朗读声里,走进壮阔的场面和激动的气氛。
三、反复诵读,解说大典:
(一) 同学们,如果你是开国大典的解说员,你会怎样解说这次大典?请各小组准备5分钟,推选一名同学解说。
【设计意图】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可能更多的是读课本内容,根据课本内容做简单的补充和修改,只要能做到这点,对学生的表现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他们的初次尝试,能做到这样已经是很不错了。另外,这次活动是接下来的活动的基础,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得到了认可,就会增加他们的信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注入自信的力量。同时,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时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段落,达到熟练把握重点段落内容的目的。
(二)根据教师提示,再次小组合作准备,并推选代表展示。教师提示:①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参与人员、场地布置、大典过程。②注意解说的语速、语气和语调。③注意对现场人们情感的揣摩和个人饱满的情感投入。
预设:学生点评中会出现“对现场人们的心情解说不够准确”“对人们的心情解说的还是程度不够”等话语。
诵读品味,体悟心情:
(一)引思:请同学们借助文章的具体语句和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1.大典前后,关注时间:
在群众入场部分,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六点钟”“清早”“五更天摸着黑”。相比较于典礼开始的时间是下午的三点,而结束的时间是晚上的九点半,可见人们对开国大典的期待、盼望。
2.群众入场,关注用词:
铁路工人从火车站“直奔”会场,“直奔”一次体现他们参加大典的急切心情;进入会场的人们“擎着红旗”“提着红灯”,“擎”和“提”体现出人们对开国大典怀揣着神圣和庄重的心情,“红旗”“红灯”这一最具中国特色上午中国红又是他们喜悦心情的展现。
3.观看典礼,关注行为:
观看典礼部分,会场上的三十万人,在开国大典的不同环节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这三十万人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当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
思考:这自觉统一行为的背后是什么?
预设:这“一齐”没有任何人的指挥和命令,而是一股发自内心的力量促使他们做出了如此一致的表现,这股力量就是结束苦难迎来新生的激动喜悦和自豪,就是对我们的党的深深感激,对我们的领袖的无比崇敬。回想炮火连天的昨天,他们怎能不激动不兴奋呢?
出示战争相关照片,体会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新中国的期盼,引导学生感受当下生活的幸福,感激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对我们后人做出的伟大贡献。明确:“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二)配乐齐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中国 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观看“开国大典”视频,各小组修整内容,再次展示。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将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体会大典的壮阔场面,感受现场人们的自豪激动心情,体悟人们满满的爱国情意。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正式的解说方式,学习解说者的语速、语气、语调以及情感的渗透,同时,与视频中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作对比,感受近期中国军事的强大与先进,感受祖国的巨大变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意。
【整体设计意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的就是通过“解说大典”这一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大典的壮阔场面,体会场上人们激动地心情,感受人们的爱国情怀。这一活动反复进行三次,从第一次的尝试,到第二次的改进,再到第三次的示范,活动设计呈递进模式,活动的效果应是越来越好。在活动中各种形式的读贯穿其中,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教育与渗透也同时进行,是将品读课文内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融合在一起进行。
五、探究感悟,揣摩描写:
(一)思考:本文为什么能将开国大典介绍得如此成功?
预设:①要有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 ②将自己想象成场上的一员融入其中。
如:第14自然段,亲历现场的人们看到了:灯笼火把全点起来了;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火花成彩,地上灯火一片红;游行队伍从东西两个方向擎着灯,舞着火把 ,高呼着万岁进行游行,还看到了:毛主席探着身子,向群众挥手,高呼着“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解说,要想准确生动,让人们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样子,就要关注宏观的整体和细致的局部。对天空和地面的宏观描述,对整个游行队伍的描述就像自己站在高处俯视,一切景象尽收眼底,是对整个游行队伍和整个会场的描述。而对毛主席的描述则是将目光聚焦到他一个人的身上,通过刻画他的动作(“探着身子”、“挥手”、“高呼”)和语言(“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让不在现场的人们感受到主席的亲切,感受到主席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这样做到点面结合,才能准确全面的展现当时的情形。
点拨总结:8-12段中的“接着”——反复强调;14段——点面结合。
(二)训练:写一写学校“升国旗·奏国歌”的场景,请选择其中一题,注意抓住在场人们的反应,写出仪式的庄严和肃穆。
★接着,升国旗。伴着国歌,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迎着晨光,五星红旗舒展开来,
★接着,升国旗。


提示:身姿——肃立 目光——专注 队礼——庄严 歌声——洪亮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对场面描写方法的探究。在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分析成功解说开国大典的方法,总结出解说暗含的要求,探究场面描写的方法——点面结合与反复强调,并学会运用。
六、课堂总结,升华感情:
结语:典礼可以结束,但我们的大国梦想不会结束,我们的奋斗努力不会结束,我们的祖国正走在富强的大路上,她将是我们成长的沃土,我们也将会成为她的骄傲。
板书设计:
7. 开国大典

启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