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1《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09:27: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伯牙鼓琴
【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它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而“高山流水”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阳春白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
全文只有83字,4句话,1句为起,2、3句顺承而下,4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含义丰富,感人至深。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在入脑入心的美读中,以“诵韵”“品志”“悟情”“怀味”活动为载体,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
【教学目标】
1.诵读,把握文章情感,感悟朗读方法。
2.品读,感受“高山流水”的内涵。
3.悟读,体会中华“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全文意思。理解“高山流水”背后的高雅志趣及破琴绝弦的知音情结,了解“知音”的内涵
难点:学习读懂叙事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字形和词义)
2.边读边悟
(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说一说伯牙、子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教学铺垫: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这一首琴曲,余音绕梁;这一个故事,千古流传;这一段友情,荡气回肠;这一种回味,穿越时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伯牙鼓琴》。
二、诵高山流水之韵
预习展示,请2-3名学生朗读。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难读的词句。
生自评、互评。教师相机点评,必要时进行范读或带读。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
1.读准字音:?哉??若??巍巍??汤汤??绝弦??
2.读好虚词:“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读好语气词“哉”、“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要注意适当停顿、延长。
3.读准节奏:
巍巍乎/若/太山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读出变化:总体上要读得起伏跌宕,疾徐有致。第一句,要读得平缓庄重,字正腔圆;第二三句要读出琴声中高山流水的磅礴气势,读出钟子期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善哉”,相当于现代汉语“太好了,太妙了”,语气上扬且意味深长;最后一句要读得沉重决绝,读出痛彻心扉之痛。再放声朗读课文,可师生合作读,也可同桌合作读。
三、品高山流水之志
(一)PPT显示: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疏通课文内容,并将有疑问的字词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鼓:弹奏(古今意义的变化)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方:刚才
善哉:好 若:好像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足:值得
参考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大山的情怀,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锺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二)过渡:据记载,当年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就是子期,就站在琴旁,用心聆听伯牙的琴声吧!(播放《高山流水》片段)
PPT显示: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高山?怎样的流水?文中为何只写到伯牙弹奏“高山流水”而不写“清风明月”“杨柳芳草”等?
预设:
1.挺拔险峻、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太山,汹涌澎湃、广阔无边、一泻千里的流水。
2.“高山”伟岸崇高,“流水”清澈绵长,更能象征友谊的纯真。
3.“高山”有形无声极难用琴声来表现,用琴声来表现“江河”难度也不小,而伯牙能够用琴声来表现说明其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极难用琴声来表现的"高山""江河",弹出的琴声想必也是极难听懂的,而钟子期却听懂了,表现出极高的音乐欣赏力。
4.音随心动,发于弦端。高山坚毅挺拔、刚劲有力、深沉稳重,流水奔腾不息、洋洋洒洒,悠然自在、灵动自如,伯牙借三尺瑶琴表达了自己如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伯牙之“志”,是志存高远之“志”,是胸怀大志之“志”。
小结:“流俗众,仁者稀”。子期绝不是普通的山野村夫,伯牙也不是普通的宫廷乐师,他们的高雅,在于洗去了世俗熏染的芜杂,寄情山水,超凡脱俗。这就是“知音”。
请学生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有感情的诵读1、2、3句。
(三)过渡: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宴饮,请伯牙弹一弹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没想到,这样一首优美的乐曲,楚王听了竟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其他大臣也跟着起哄。伯牙只好换了一首《高山流水》,没想到楚国君臣居然昏昏然睡着了。
PPT显示:假如你就是伯牙,虽身居宫廷,受人仰慕,但从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你是怎样的心情?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请你按照“伯牙得遇钟子期, 地感慨道: ”的格式填空。
预设:
1.伯牙得遇钟子期,喜出望外地感慨道: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
2.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万分地感慨道: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
3.伯牙得遇钟子期,喜极而泣地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4.伯牙得遇钟子期,发自肺腑地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
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
四、悟高山流水之情
过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再在相识的地方相见,可是第二年中秋伯牙满怀欣喜乘扁舟而来,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言,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
(一)“绝”能不能换成“断”?
预设:“时断时续”"断断续续”,断了还可以再接起来,而“绝”是永远断了的意思,有词语“绝交”“绝笔’’等,“绝弦”不只是将弦割断,还含有终身不再碰琴弦的意思。
“破琴绝弦”两个连续的动作,视琴如命的伯牙为什么要这样做?
预设:
1.伯牙的琴声因为有了子期的理解而更加动听,在破琴绝弦的同时断绝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也断绝了心弦,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希望,更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2.“绝”字表面看是伯牙扯断了琴弦,更深层的意思是伯牙用断弦破琴这样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子期深深的怀念和感激。这一“绝弦”,使伯牙痛心的“绝望”转变成了执着的“守望”。琴破情不破,弦绝情益长,此琴只为子期鼓,此情独为子期留,此生此世,寂寥又幸福地甘为子期守望着这一方心灵的净土。
小结:终使无琴胜有声,高山流水情意长。这份执着“守望”的情祭,才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纵情朗读。读出悲痛,读出心声。
五、怀高山流水之味
1.PPT展示伯牙子期的图片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请你面对他们说一句话。
预设:高山流水遇知音, 知音不在谁堪听
伯牙善抚琴,子期最辨音,高山情依依,流水叹古今。
高山可仰止,流水能赏意,人去琴无声,琴在无人知。
小结过渡:古琴的魅力,音乐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志趣相投的魅力,这一切就是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知音之魅力。这个故事,也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中国文化的阳春白雪、中国人的心灵故乡。
ppt展示:王安石《伯牙》一诗中写道:“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唐诗人薛涛作诗:“前溪独立后溪行,鹭识朱衣自不惊。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孟浩然长叹道:“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午夜无眠长歌曰:“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冯梦龙道:“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曰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 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结语:同学们,茫茫人海,幸遇知音,请努力真诚相待;人生路上,做人知音,必收获同样关爱!
齐背全文!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鼓 善
伯牙 高山 流水 子期
琴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