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含义。
难点
学生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摸一摸,认识物体的“面”。
老师随手摸一些物体,如课桌、书本等的面,让学生也一起摸,一边摸一边感受:我们随时都在摸一些物体的表面,只是有的表面非常光滑、平整,有的则不怎么规则。
2.一起规范地摸一摸课本的封面。
指出:课本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本面的面积,那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3.师:请你也从身边选两个物体,一边说一边摸,说出什么是它的面积,比一比哪个面积比较大。
设计意图 通过触摸、动手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的大小。
(1)看看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
(2)教师说明: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
(3)黑板表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哪个比较大呢?
(黑板表面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
2.比较课桌面和椅子面的大小。
(1)学生先分别摸摸课桌面和椅子面。
(2)比一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师: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
由于对面积的概念还不是太清晰,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要强调是物体的哪个面的面积。
4.比较两个比较接近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学生比较,说出理由。(重叠的方法)
(3)82师:除了用重叠的方法比它们的大小外,我还能用同一张小纸条分别去量它们,也能比出它们的大小。(教师边说边演示)
你也能用小纸条量的方法去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去量。
(4)教师小结:在比较两个面积比较接近的平面图形的大小时,直接观察不太可靠,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去比较,也可以用小纸条去量一量。
设计意图 比较面积的大小,在无法用眼睛观察比较的时候,引导学生借助工具比较大小,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摸摸练习薄的封面、文具盒盖的面和直尺的面。(在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时,要提醒学生不应该用指尖“摸”面的边框,而应该用掌心去“摸”遍面的全部)
(2)比一比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小。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四个省份的图形,教师结合图形介绍一下各是什么省份的图形。
(2)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先自己画图。
(2)同桌比比所画图形面积的大小。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图提问:比较这四个图形,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该怎样比呢?
(数方格。)
(2)学生数方格,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个数。
(3)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为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从图中知道些什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完成“练习八”第1题。
(1)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部分,用蓝色描写各图形的边线。
学生按要求操作。
(2)师: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生:周长。
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生: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样,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 了解学生新课掌握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1.填空。
(1)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叫作数学课本封面的( ),围成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是课本封面的( )。
(2)黑板面与课桌面比,( )的面积小一些。
2.判断。
(1)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 ( )
(2)桌子面的大小就是桌子的面积。 ( )
(3)要知道一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只要在它四周走一圈,量一量一圈的长度就可以了。 ( )
(4)甲、乙两个图都用了3个格,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
甲: 乙:
3.用蓝笔描出各图形的边线,再用黄笔涂一涂,表示它们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