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歌曲《森吉德玛》
[课题(学科和年级)]
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歌曲《森吉德玛》
[教材简解]
全曲以从容徐缓的马蹄声般的节奏为背景,以第一个乐句为种子音调,旋律时而高亢激昂,好似青年在高声呼唤;时而凄恻柔婉,犹如低声的泣诉。既突出了青年牧民对森吉德玛的思念,同时更加深了音乐的孤独凄凉感。
_???????????·??????_象其他鄂尔多斯民歌一样,音乐主要是建立在_?????°é??é??_的基础上。这首民歌是_?????°é??é??_宫调式,7音只是偶然出现的经过音。曲调线条的起伏很大,情感富于变化。这种旋律适于表现辽阔、舒畅、奔放的音乐形象和_è????¤???_人民豪爽的性格。作曲家_è??????±?_把它改编为管弦乐曲,十分细腻地塑造了纯洁、美丽的森吉德玛的形象,同时又刻划了钟情相思的青年的内心世界。
[目标预设]
1、学唱内蒙古歌曲《森吉德玛》,能用打击乐器及声势动作伴奏等多种组合活动形式,再次感悟到民歌与专业音乐作品之间的渊源关系。
2、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是取之不尽的宝藏,音乐家们市场从民族民间音乐中获取创作灵感,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源于民族民间音乐。
[重点、难点]
1、歌曲的情感变化,起伏较大。
2、把握好歌曲六度、八度大跳音程的音准。
[设计理念]
1、能用优美、动听的歌声表达对蒙古族的喜爱之情。
2、参与对歌曲的创造、表现和体验,在“视、听、想、唱、动”等综合活动中感受森吉德玛的美丽。
[设计思路]
2013年4月我参加了在镇江市南徐小学举行的江苏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培训暨首届小学“音乐名师课堂-通感体验”专题活动。通过学习让我接触到了“通感”这个概念,知道了“通感”作为人的心理经验,常常体现在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由此我想到了音乐,想到了音乐教学艺术与丰富多彩世界之间的沟通。
本教学设计试图就音乐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艺术通感,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首先,与美术结合开启情感心扉?:音乐和美术分属两个不同艺术门类,通过悠扬的旋律、美好的画面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感受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其次,再与文学合璧升华心灵境界音乐用声音抒发情感,愉悦人们的生活,使之丰富多彩;文学用文字触及人们的心灵,陶冶情操,使其脱胎换骨。
本教学设计是音乐、语文、美术老师一起集体备课,三学科在秋季的一系列的综合活动,课程运用如下:第一二课时,六上语文第四单元《草原》;第三四课时,六上音乐第七单元的歌曲《森吉德玛》、乐曲《森吉德玛》;第五六课时,六上美术第13、14课时《表现动态》。
[教学过程]
一、随《森吉德玛》伴奏音乐声势律动进入教室。
声势设计来自歌曲教材: × ××∣ × × ∣ (两小节一反复)
左踏步 拍腿 右踏步 捻指
[设计意图:通过声势律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本节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谈话导出歌曲《森吉德玛》
1、师:最近你们在什么地方听过这首乐曲?(课文课《草原》)
视频课文《草原》一二两段,引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学的课文,引起学生的共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2、师:从课文《草原》中,你了解了蒙古族吗?(学生自由说说)
3、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下面就让我们来通过大屏幕进一步了解蒙古族。出示图片,解说:蒙古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人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_??§?°?_的足迹,因而蒙古族被誉为“草原骄子”,也叫“马背上的民族”?。蒙古包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雪白的蒙古包就像草原上盛开的一朵朵白莲花。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_è????¤è??_。他们喜爱摔跤运动,这也是他们的一种民族特色。马头琴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它演奏的乐曲深沉粗狂,具有鲜明的草原风格。蒙古人个个能歌善舞,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精彩的舞蹈,听到他们美妙的歌声。他们的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形式。长调民旋律悠长舒缓、气息绵长,字少腔长。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节拍比较固定。(出示森吉德玛图片)其中《森吉德玛》就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族短调民歌。传说,森吉德玛是一位聪明而美丽的蒙古族姑娘,她爱上了一位勤劳的青年,但两人的感情受到了阻扰,不能在一起,后来森吉德玛不幸死去,这个青年为了纪念她,就写下了《森吉德玛》这首歌曲。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著名的蒙古族民歌。
4、初听歌曲,随歌曲做声势律动。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声势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律动中感受姑娘的美丽,小伙子的执爱,从心灵上走入蒙古草原,走进歌曲。]
三、新歌教学
1、同学们,仔细聆听了这首歌曲,觉得它的情绪怎样?
(歌曲的曲调线条起伏很大,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柔婉。故事虽然忧伤,但这一段是以小伙子的口吻赞美姑娘的美丽,要表达出一种愉快的情绪,同时也唱出了蒙古族人民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心情。)
2、复听。这首歌曲有几个乐句组成?每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歌曲有三个乐句组成。第一句唱出了姑娘纯洁,第二句唱出了姑娘的美丽,第三句唱出了对姑娘的思念。)
3、随音乐伴奏,按节奏念一念歌词,手随音乐旋律划一划旋律线。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歌曲,念歌词,划旋律线,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在熟悉歌词的前提下,再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师生问答,分析歌曲的节奏:
a什么节奏特别多?像什么?
(附点节奏,像马蹄声)
b师生念一念附点节奏的节奏谱,击打一下节奏。
C引导学生创编骑马动作表现一下。
4、分析歌曲乐谱,歌曲有几个音符组成?(123567)
师: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经常只使用12356五个音,我们把它称为民族五声调式,这首歌曲虽然出现了一个7音,但只是偶然出现的经过音,所以这首歌曲还是属于五声调式。
[设计意图;在分析节奏的基础上,通过口念,手打,身动等一系列逐层递进的活动,唤起学生的自身对音乐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下一步的创编打下基础。]
5、分句学唱歌谱,教师分句示范唱.
第一句:几个音组成?注意旋律的六度八度大跳音程的音准。注意附点节奏的把握。
第二句:多了一个什么音?节奏有什么变化?注意连续附点节奏的唱法。
第三句:还是五个音,重点练习切分节奏,
完整连唱三个乐句。指出不足,改正。再唱。
5、学唱歌词
a学生尝试填入歌词,轻声跟琴哼唱。
b让学生指出难唱的地方,分别练习。第二句的连线和渐强记号的演唱,还有二个换气记号的处理,第三句的切分节奏的演唱)
c再次跟琴练习唱,声音要统一。
d处理情绪(学生分析三个乐句的强弱处理。一二乐句用中强的力度,愉快的情绪,第三句用思念的情绪,渐弱。)
e跟伴奏音乐有感情的演唱。
[设计意图:巧设问题,让学生关注歌曲本身,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切实的从学生学歌的角度出发,解决重难点。并在教唱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声音的训练,为进一步表现歌曲打下基础。]
四、声势伴奏,
1、师:蒙古族人民歌唱的时候都喜欢用优美的身体动作来伴奏,下面我们也来用一些简单的声势动作为这首歌曲伴奏。
2、出示节奏谱,帮助学生看懂节奏谱。(边哼唱边练习)
3、听范唱,学生伴奏。
4、我们还可以加入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让歌曲更加丰富。
5、让学生选择适合节奏的打击乐器。练习节奏。
6、学生唱老师伴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7、全班合作。(红黄组唱一蓝组身体伴奏--部分学生乐器伴奏)
8、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模仿马蹄的声音、打击乐伴奏、歌表演这几个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以律动与歌声、打击乐与歌声、学生与老师的形式,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并通过这几项音乐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拓展欣赏
1、师:优秀的民歌总会被人到处传唱,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森吉德玛》,他又是如何演绎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又有了什么变化?
2、欣赏腾格尔的《森吉德玛》。
3、学生发言。
4、教师小结。(一首歌曲由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比如速度的改变,情绪的改变,歌曲所表现的风格就会完全不一样。
[设计意图:聆听有关《森吉德玛》其他版本的演唱,运用多媒体视频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对比欣赏,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课堂总结
师:《森吉德玛》这首民歌不仅被歌唱家们进行了各种演译,更得到了许多音乐大师的喜爱,并进行了再次创作。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先生就非常喜欢这首民歌,他根据这首民歌的主旋律,改编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管弦乐,名字也叫《森吉德玛》。我们将在下节音乐课上聆听欣赏这位音乐大师的作品,感受民歌与专业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能来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