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唱
祖
国
课
型:
欣
赏
课
教
材
来
源:
人音版四年级第七册第二课
《歌唱祖国》教案
一、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是教师普遍面临的挑战,课改十年以来音乐教育从最初的迷茫渐出倪端,逐渐探索出以音乐本体为主的前行之路。那怎样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音乐课堂呢?本节欣赏课就是在课改指引下,通过聆听音乐、体验音乐和以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活动中的美和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知道,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歌唱祖国”这一类题材较为少见,并不是学生最能接受的生活式教学内容之一。为了充分让学生感受歌曲,调动孩子对这类音乐题材的喜欢,我设计了感情渲染——初听感受——深入体验——拓展升华几个环节,通过多个版本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表现,充分挖掘歌曲蕴涵的音乐要素、创作故事及情感内涵,以达到激发其内心爱国主义热情,以乐激情,以情动心,进而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艺术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听赏《歌唱祖国》,体会音乐蕴涵的雄壮激昂和积极向上的力量,在聆听和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爱国主义歌曲的审美情趣,通过感悟、对话拓展学生的音乐情感张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感受和聆听不同年代的《歌唱祖国》,在与音乐的互动中,辅以参与演唱、肢体表演等教学实践手段,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音乐情绪,正确辨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情绪、旋律对比,并能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体验其所表现的音乐内容,了解乐曲曲式结构。
三、教学分析
《歌唱祖国》诞生于1950年9月。它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奋进的步伐。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也是一首既有进行曲风格,又富有抒情性的群众歌曲。?
??歌曲由两部分组成。在号角式的引子之后,第一部分从弱拍开始,由分解的主和弦音构成的上行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给人以豪迈雄健的感觉。第二部分包含三段歌词,在雄壮有力的音调中,融合了真挚深切的赞美之情。歌曲在一、二部分交替后,以第一部分音乐结束全曲,构成了带完全再现的三段曲式。
四年级学生对音乐各方面要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或表演作出简单的评价。因此本课中搭建了自主探究发现音乐要素的平台,通过学生的学结合执教者的多样化教学手段,层层了解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合成器、国旗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歌曲A部分和B部分的情绪、旋律对比,了解曲式结构和思想感情。
难点:体验、感受歌曲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情渲染
播放歌曲《国家》。
欣赏乐曲演唱视频
奠定课堂的爱国主义感情基调
2.提问:除了演唱你还发现了什么?
自主发现、表演手语
3.做手语“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国家”!
突出课堂主题,为课堂小结做好铺垫
导入
1.《国歌》知识介绍。《国歌》原名叫什么?
回答交流
从《国歌》导入,自然引入歌曲,营造庄严的音乐氛围
2.提问:你知道“第二国歌”吗?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初听感
受
60年代歌曲成就
介绍:1951年周恩来总理下令,在全国广泛传唱它!
1964年它又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推向了最高潮。
聆听介绍
增进对歌曲历史的了解,增强对歌曲的时代感和自豪感。
晓之以情
1.播放歌曲60年代合唱版本。2.谈话: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3.交流:歌曲情绪、力度、速度、节奏?
聆听歌曲回答交流
通过聆听和谈话,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了解歌曲整体的情绪、力度、速度及进行曲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爱国情感的大门。
深入体
验
动之以情
1.板书《歌唱祖国》。
用铿锵有力的声音朗读课题
进一步巩固歌曲的音乐色彩基调。
2.讲述歌曲创作故事。
聆听、参与故事讲述
以故事形式介绍创作背景,更加生动,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走近歌曲。
3.教师范唱歌曲第一段。谈话:歌曲哪一部分豪迈雄健,哪一部分是真挚深情?
聆听并做板书选择:A
豪迈雄健B
真挚深情
用合成器做伴奏,增强歌曲范唱的厚重感;通过选择情绪,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深入体
验
动之以情
4.引导表现歌曲A部分。
演唱歌曲A部分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体验音乐情绪、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发现,辨别两个部分音乐的不同之处,进而推进在音乐基础上的情感升华。通过讲述创作意图让学生对歌曲情感体验更深刻:作者用对比将新中国昂首向前和娓娓道来的深情表露的淋漓尽致,特别是最后结束句上行的旋律就像一面霞光中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5.自主探究音乐要素。谈话:在音乐中你发现了什么?
谈谈对歌曲音乐要素的发现
6.出示ABA三段体曲式结构。
7.播放旋律线视频谈话:你在旋律中又有什么发现?
观看视频、交流体验小结旋律特点:B旋律平缓A旋律上行
8.演唱B部分歌词。
用肢体表现音乐
9.为什么作者用两种不同的情绪去创作歌曲,而不是一种情绪?
学生自由发言
唱之以情
1.播放祖国发展短片。
观看视频
以形象的视频加深学生对祖国发展的感悟,引发民族自豪感。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是怎样的中国?
发言:____的中国
3.播放通俗版《歌唱祖国》。导:让我们一起用歌声和动作来表现歌曲!
全体学生拿小国旗随音乐激情表现歌曲
在逐层感悟的情感中,进一步增进对歌曲的表现,将爱国主义热情融入表演之中。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拓展升华
1.播放2008奥运童声版《歌唱祖国》。
聆听歌曲
在听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视觉,通过视听结合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世纪歌曲的平和、抒情优美,以音乐美打动学生内心的感触,升华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2.谈话:歌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话交流
3.感情升华:为什么新世纪的歌声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感
悟
小
结
出示王莘爷爷的话。
用手语和言语表达爱国主义感情,使情感达到最高潮。
通过王莘爷爷的话,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蕴含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运用手语将内心对祖国的热爱充分表达,首尾呼应,从而为整堂课的欣赏画上完满的句号。
2.手语: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国家!
8、教学反思
在音乐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不喜欢呢?”我扪心自问,因为我们只是在照本宣科得教教材而不是有创造性地用教材教;我们只顾自己的感受而没有走进学生的心里。若想让学生喜欢我们的音乐课,教师要先改变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课堂。如何创建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这节课就是在理念先行下的实践和思考:
1.用兴趣来调剂,让课堂充满激情。
课堂上除了教材,更重要的还有一群人,一群有其独特个性、有自身心理、生理需求的孩子,他们不是教师课堂表演的道具,不是教材的复制品。“丰富、有益的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本课适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奋点,使之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加深对乐曲的审美体验。在课的一开始,我就播放了成龙演唱的《国家》,利用学生喜爱通俗歌曲,这一心理特征,拉近“大”国与“小”人的距离。通过课堂起始部分的手语和言语,学生兴趣盎然,迅速融入了激情而又肃穆的课堂氛围。
2.用情感来唤醒,让课堂积极向上。
所谓“耳醉其音,心醉其情”。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抽象,一方面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地情感。而教师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是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掀起学生“乐由情生”的内心高潮。《歌唱祖国》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何让四年级的学生能体会到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师生共同讲述歌曲创作故事;运用小国旗完整表现歌曲;播放新中国百年复兴的短片;以作者王莘的话小结课堂等等。在课堂的这些部分中,无不渗透着祖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复兴之路的民族自豪感,当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歌曲旋律中讲述歌曲诞生故事的时候,对歌曲充满了向往;完成歌曲欣赏后,学生挥动着五星红旗演唱歌曲,对祖国充满了自豪;观看中国的发展之路,学生各抒己见,对国家充满着骄傲;听到王莘爷爷的话“我的一生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对人民充满了感激!在层层的情感唤醒下,学生对乐曲的感受深刻了,音乐的情感体验丰富了,课堂给予学生的是音乐的正能量,真正促成了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
3.用媒体来辅助,让课堂焕发新生。
“你的课上的太精彩了!”在听课老师热烈的掌声中,我知道这堂课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这离不开多媒体在课中的画龙点睛。《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学生耳熟能详,正因为熟悉他们对于歌曲的欣赏反而会不敏感,对于要素的体验不深刻。在本课的音乐主体欣赏中,我制作了与音乐A、B部分音乐同步播放的旋律线,让音乐变成“可视化”,同时引导学生:“你在音乐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聆听观看旋律线播放时,马上发现了两部分音乐的不同之处,第一部分旋律相对平稳、节奏宽松,第二部分旋律走向往上、节奏紧密,由此带来了两部分音乐情绪的变化。音乐要素的体验相对枯燥,但是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无不好奇惊喜。
除却电脑媒体的运用外,我在课堂中富有创意地使用了电子合成器演奏管弦乐音色的伴奏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我的范唱中完整体味了歌曲风格,通过电子合成器丰富的音色和节奏,他们对歌曲的表现体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电子合成器的运用可谓画龙点睛,将雄壮豪迈的歌曲点缀地淋漓尽致,让学生爱上了看似遥远的爱国主义体裁歌曲,使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课例点评】
胡老师在课改十年展示活动中以自信的教态、简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点拨给在场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想上课的情景,老师一头飘逸的长发,讲解、示范、歌唱、表演,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捕捉到“歌唱祖国”庄严激昂、灵动热情的音乐形象和富有亲和力的音乐教师形象。
这节课是以聆听、表现、体验为主的声乐欣赏课,之所以获得认可,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音画可视。音画可视化是把音乐用动态的线条显示,使抽象的音乐表现内容变成具体的动态条纹。胡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可视性功效,学生通过观看直观的音画可视化图形谱动画,看着曲线的流动听音乐画旋律线的走向,很快感知歌曲两部分音乐的旋律特点和情绪,促进他们理解和表现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2.文本细读。以教法为例,教师针对学情的及时点拨就如同“细者”,敏锐的倾听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体会、表现中的困惑与偏差,并以此为课堂学情调整的契机,进行学生学情的调整和提升。在初听六十年代版本歌曲时,学生说出了初听的感受,而对于音乐要素并不十分明晰。于是教师巧妙地提出“你能在歌曲的速度、力度和节奏上说一说吗?”接着教师启发学生体会音乐中行进时的画面,进一步感受歌曲进行曲的节奏特点。课堂上教师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并将其形成一缕"文本细读-——教师细挖——学生细学"的学情、学法研究贯穿其中,让学生得到"无痕"的指导。
3.螺旋反复。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反复变化聆听版本、反复变化作品情绪与时代背景、反复变化演唱形式。从六十年代合唱版本到合成器伴奏现场版本再到通俗热情版本,最后回归到平静幸福的童声版本,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的欣赏呈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形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音乐知识,提升欣赏能力,让学生在反复变化中感受、体验和掌握爱国主义歌曲的内在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