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乘法与除法 3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乘法与除法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4-09 15:10: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4~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使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并理解乘法的定义,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并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验算乘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乘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学过的除法题引出,让学生通过思考、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再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理解除法的意义。
3.通过已学的乘除法知识进行比较和探究,发现并掌握乘、除法之间关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能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的问题。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设计意图:
在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一节中,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使所学的乘、除法知识系统化。同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起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学设计从实际引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总结出三个关系式。学生应用这三个关系式可以解含有未知数的算式。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指的是因数与积的相互关系。最基本的关系是:因数×因数=积。由此推出: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前一个是学生已知的,后一个是新知识。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使学生对乘法中已知数与得数之间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应用关系式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指的是被除数、除数与商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基本的关系是:被除数÷除数=商。由此推出: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前一个是学生已知的,后两个是新知识。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使学生对除法中已知数与得数之间的关系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和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练习纸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阶段〉 课程调整部分
一、自学并理解乘除法的定义。 1.提出自学问题: 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 2.学生自学书本P4的内容。 3.提问检验学生自学结果。 ⑴ 出示图示。⑵ 用加法怎样表示?4+4+4=12⑶ 用乘法怎么表示?表示什么意思?3×4=12⑷ 相同的加数是谁?相同的加数的个数是谁?⑸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简便,还是乘法简便? 什么是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⑹ 3×4=12中,3是什么?4呢?12呢? 3 × 4 = 12 因数 因数 积⑺提问:这两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怎样计算?为什么?
⑻ 提问:什么是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二、自学探究乘法、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生自学书本P5的内容。 2.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学的收获。 3.各小组汇报交流。 4.小结: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5.提问:由余数的除法呢?6.揭示: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新知探究阶段〉 课程调整部分
7.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练习(P5)。三、学生自主探究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1.提出探究问题:乘法和除法之间,谁是谁的逆运算?为什么? 2.学生自主探究。 3.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乘法不是除法的逆运算。
〈巩固提高阶段〉 课程调整部分
1.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因 数  30  16  因 数  20   6  积   90  96  被除数2880除数412商30202.根据1288÷23=56,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 )×( )=( )  ( )÷(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2380 1653÷( )=1925×( )=300 104×( )=22360( )×28=1288 ( )×230=598004.如果a×b×c=120,b×c=24,那么a是( )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