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2.分析理解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诗歌
【学法指导】
吟诵?、字句赏析、对比阅读?
【教学想法】
初步培养高中生应该具备的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一、预习积累有关文学常识:
1、《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刘勰在《文心雕龙》赞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赞它“一字千金”。
2、萧统?
???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世称“昭明太子”。
3、《文选》?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4、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
二、诵读感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自读诗歌,正音释义,参考注释,了解大意。
涉(): 遗():同心:
2、试着复述诗文,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三.合作探究:
要求: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由,讨论过程中做好笔录,指定发言人。(10分钟)
1、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送芙蓉?芙蓉有什么含义?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4、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四.拓展训练:
一.比较下面这首诗歌与《涉江采芙蓉》的异同。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一:
诗歌解析: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答案二:
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意对即可)?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答其中一种,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