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8
灯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你会怎样说?
是啊!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背景资料
豫皖苏平原是指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接壤的大片土地,是华北平原的南半部,位于黄河以南,淮河流域。
王愿坚是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他的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
二、课文朗读
认真听范读,把不熟悉的词语圈起来和同桌交流,并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对灯光的描写?
词
理
语
解
围歼:
歼灭:
聚精会神:
打死、打伤和俘虏敌人全部或大部有生力量,解除其武装,剥夺其抵抗力。
包围起来歼灭。
?原指集思广益。后用来形容
集中精神,专心一意。
沉思:
深思。
三、学习词语
憧憬:
黑魆魆:
千钧一发:
形容黑暗。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也说一发千钧。千钧重量吊在一根
头发丝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近
词
义
宏伟——
雄伟
沉思——
憧憬——
焦急——
深思
向往
焦虑
光明——
黑暗
茂密——
稀疏
胜利——
失败
璀璨——
暗淡
反
词
义
四、品读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多好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有什么含义?
2.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因为晚上可以看到灯光,
作者对灯光有一种特殊感情。
更加;特别的意思。
灯光带给人的感受。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因听到“多好啊!”引发内心情绪的变化。
呼应前面的“爱”
第一次出现对灯光的赞叹。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起下文。
第一次听到“多好啊!”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回忆的时间。
引出课文的主要人物。
“我”的身份。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著名”和“只有”做对比,说明郝副营长是一个作战方面经验丰富的年轻人。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用郝副营长的动作和神态引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第二次出现
从郝副营长的语言和动作上体会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次听到“多好啊!”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
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从郝副营长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上引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次出现
第三次听到“多好啊!”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强调这微弱的光亮对于大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了。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最后的危急时刻
为了大部队的胜利,
舍弃自己的生命。
为胜利照亮了道路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为了孩子们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正是那一闪又一闪的、微弱的火光换来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是按照倒叙的顺序来写的。
五、结构梳理
灯光
回忆往事
怀念战友
引起回忆
憧憬未来美好生活
看到千万盏灯
听到“多好啊!”
能用上电灯
多好啊
六、课外拓展
毛主席在花山(节选)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一天早晨,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怎么没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后,他请乡亲们到别处碾去了。”
读一读,注意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蕴含的感情。
毛主席皱了皱眉,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这样吧,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和群众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不久,花椒树下的碾子又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
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又叫住他,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泡一桶茶水,你负责送给碾米的乡亲们。”
几个戴着脚镣的同志,在往常放风的地坝中间扭起秧歌。沉重的铁镣,撞击得叮当作响,成了节奏强烈的伴奏。欢乐的歌舞里,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
狂热的掌声,送走了一间牢房的节目,又迎来了另一间牢房的表演。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绝妙的露天舞台。
狱中联欢
楼下四室的“报幕员”宣布:“我们的节目是歌舞表演。表演开始!”只见铁门哗啦一开,一连串的人影,打着空心筋斗,翻了出来,博得同志们齐声喝彩。接着,几个人聚拢来,站成一个圆圈,又有几个人爬上去站在他们肩上,又有人再爬上去……一层、二层、三层……他们在叠罗汉。最上边站着一个人,满脸兴奋的微笑,站得比集中营的高墙、电网更高,手里拿着一面红纸做的鲜艳的红旗,遥望着远处的云山。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散步。后来他们住在两个地方,就经常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他们时时刻刻设法给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的时候,还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逝世的时候,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还没最后完成。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伟大的友谊
想一想,从哪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1.给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七、当堂检测
(1)这火光(?
???)微弱,(??
??)
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2)他(???
?
)点烟,(?
???)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
但是
虽然
并没有
却
2.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天安门前的灯光
幸福祥和的生活
有了郝副营长这些人的无私奉献,才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
插图灯光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为了美好的生活奉献出了生命
它们与课文题目的联系:灯光包含着作者对战友的敬重,灯光里有作者对郝副营长的怀念,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幸福祥和的生活。
1.学唱歌曲《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
2.写一写。
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灯光”为话题写一写,把你内心涌动的情感化为文字表现出来,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话……
八、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