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5.七律?长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这首诗的磅礴气势。
一、复习导入
诵读《七律·长征》
二、品读课文
学习前两句诗,思考:
1.这句两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找出诗中的关键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总领全诗,概括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不怕”二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艰难险阻面无惧色。
红军藐视困难。
朗读指导
“不怕”要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声音略拖长,表现出红军长征的漫长和艰辛;“等闲”略微舒缓。
朗读第三、四句诗,思考:
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描写手法。
用比喻和夸张的描写手法展现了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朗读指导
“腾”“走”要读得刚劲有力;“细浪”“泥丸”不要读得过重,以表现红军战士不畏天险的必胜信心。
朗读第五、六句诗,思考:“暖”“寒”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一寒一暖,既写出了天气,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朗读指导
朗读时,前面一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后面一句的语气要低沉一些。
朗读第七、八句诗,思考:从“尽开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出了红军战士展望美好革命前景时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无比喜悦的心情
朗读指导
朗读时,语调高昂,要读得欢快些,尤其结尾“尽开颜”三个字要一字一顿,高昂有力,形成全诗感情的最高峰。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呢?
我们的幸福多么来之不易,不珍惜怎么对得起这些革命先烈?
三、结构梳理
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只等闲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水千山
五岭
腾
乌蒙
走
金沙江
暖
大渡河
寒
岷山
喜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五、当堂检测
1.读一读,连一连。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他是一位(
)、(
),还是一位(
)。
2.这首诗描述了(
)在(
)途中战胜(
)的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的(
)的精神。
2.填空。
毛泽东
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
红军
长征
艰难险阻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的《菩萨蛮·大柏地》,体会与课文情感表达和写法上的异同。(共16张PPT)
5
七律?长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这首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时老百姓送别红军的情景,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尽艰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当时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诗人,书法家。
二、课文朗读
认真听范读,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我
写
会
三、字词学习
渡
索
崖
律
崖
上下结构。注意:下部“厂”里是两个“土”字。
组词:
山崖
悬崖
易
字
错
渡
这里的笔画顺序是:横、竖、竖、横。
组词:
渡口
横渡
词
理
语
解
五岭:
乌蒙:
金沙:
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
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玉
树到四川宜宾这一段。
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
三军:
这里指红军队伍。
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即大渡河,位于四川中西部。
大渡:
再读《七律?长征》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红军战士经过了二万五千里艰难的历程。在这首诗里我看到不怕艰难的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整体感知
1.比一比再词语。
崖(
)
五、当堂检测
涯(
)
度(
)
渡(
)
天涯
山崖
渡口
年度
2.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闲:
(1)这个周末我闲着,你过来吧。(
)
a.没有事情
b.与正事无关的
c.不在使用
(2)为了赶进度,不能让机器闲着,我们轮流歇班。(
)
(3)你看,他们正在那闲谈呢。(
)
b
c
a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