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两计算解决两位数的加减问题。教材中公交车上上下人数问题,解决方法常见的有两种。教材不是把两种解法展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他们先独立思考,体会数量间的联系,形成思路,然后自己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一位数的两步计算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位数的两步计算应该不会感觉太难,关键是在进行“进位加”和“退位减”,不要计算错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两步计算的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学会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步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算一算。
37+31=?????
23+56=???
97-76=?????
55-12=
算一算,说一说这两题的计算方法。
36+48-25=????
76-32+58=?
师:这两题是两位数的两步计算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两位数的两步计算的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的两步计算)
(设计意图: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的基础上,引入两位数的两步计算,有利于学生掌握两位数的两步计算的方法,利用知识迁移来接受新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孩子的认识特点。)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图。
师:图中场景小朋友们经历过吗?公交车到了站,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上车,下车。小朋友们根据图中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座位互相交流。
相机提出问题“离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
(2)小组讨论,探索算法
(3)交流算法。
可能一:34+18=52(人)??
52-15=37(人)(先算出原有人数加上上车人数共有52人,再算出下车15人后车上还有37人。)
可能二:34-15=19(人)???
19+18=37(人)(先算出到站后下车15人,车上还剩19人,再算出上车18人后,车上还有37人。)
可能三:18-15=3(人)????
34+3=37(人)(先算出上车的比下车的多3人,再算出车上还有37人。)
方法一和方法二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说清楚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即可。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方法三有逆向的思维,不强求人人都懂,让想到的同学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及时给予鼓励。
2.及时练习,完成课本“想想做做”中的第1题。
鼓励学生自主理解题意,明确“小华现在有多少张画片?”2这个问题,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有学生写出综合算式“37+13-15”也应给予鼓励,并要求用梯等式解答。
3.归纳概括。观察例题和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学生明确两位数的两步计算时,一般要明确第一步计算什么,第二步计算什么,同时对计算的准确度要求较高。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下车”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两步计算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用一种方法检查另一种方法计算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算法。鼓励学生用不
同的算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检验计算结果正确与否。
2.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算法。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归纳的总结算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延伸到课外。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两步计算的重点是什么?(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们生活中遇到过这样需要用两步计算的例子吗?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讨论一下,下节课来汇报。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回顾算法。同时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所学的课本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学会了灵活运用才是真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