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一、学习目标:
1、吟咏词韵,通过诵读体会词人感情;
2、知人论世,了解李煜的人生际遇,感受词中复杂的愁绪,体会词人愁之深远;
二、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体会词人感情
三、学习难点:
分析、品读词中作者复杂的愁绪,体会词人愁之深远。
四.学习方法:
1、诵读品悟法
2、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导入
我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帝王文学。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豪气,比如汉高祖的刘邦的《大风歌》,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那亡国之君的的诗歌呢,则往往随着国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忧郁的情调,最为典型的就是李煜,他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载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名字也随着他的词一直流传到今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走近《虞美人》。
(板书:虞美人)
(二)关于词牌“虞美人”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便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因此逐渐演化成词牌名,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等。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三)初读诗词,把握基调
以“虞美人”为词牌,李后主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下示范朗读。
要求:1、听准字音,把握好停顿、重音;
2、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低沉、悲伤
一首词想要读出其中的意味,就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情感的关键词是什么?
明确: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知人论世,初探“愁绪”
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愁,是无限的悲哀伤感,那么作者在愁什么呢?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经常说一个词叫“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个人的经历。那就请一位同学说说“我所了解的李煜”,看看能否有益于解决我们的疑惑。
(学生起来回答,教师补充)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明确:清代大诗人郭磨在其《南唐杂咏》中有首诗凭吊李煜,写道“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大概是后人对李煜额评价中最具概括性的精准评价了,我们借助PPT一起来看一下: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五)结合文本,小组探究,细品“愁绪”
了解了李煜的生平经历,相信大家对其“愁”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虞美人》这首词中作者最后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结合文本,作者的“愁绪”有哪几多呢?(请同学们小组之间讨论一下,之后咱们一起分享一下你的理解)
分析导向:
1.“春花秋月”本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又一岁悬挂在碧空的明月,在李煜那里却丝毫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好在哪里?
囚居的小楼昨夜又吹来了东风,预示着有一个难熬的春天到了。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经不在了,皇帝的身份也已经不在了。故国凝聚了自己人生的荣耀和梦幻。“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知识回顾: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1、解字义2、绘画面3、答手法4、抒情感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中哪个字好?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改”字好,改变的是朱颜(经历风吹雨打),除了朱颜还有: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和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三组对比: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实写
往事故国朱颜想象中的景色,是虚写,此处既有对比,又有虚实结合。表现时空永恒而人事变化无常。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有哪些愁?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六)全班同学齐背《虞美人》
(七)总结
他一次次被春寒惊醒,一次次将栏杆拍遍,却再也无触摸不到故国的温度,他是一个词客,是一个用江山换来千古绝音的词客,他的王冠上写着耻辱,刻着血泪,文学史册里却给他戴上了美丽的光环。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八)深化拓展:
南宋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是经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大家一定通过李煜识得了其中的“愁滋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李煜的愁…”为开头写一段不低于100字的练笔。
(九)课后作业
1、完成《虞美人》课后练习;
2、搜集并整理古诗词中有关于“愁”的诗句,阅读课分享展示;
(十)板书设计
实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
虚景: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虞美人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学生是高二的学生,学生的记忆能力强,但是品读鉴赏诗词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比较现代文而言,他们在古诗词方面积累的知识还是比较的匮乏,稍难一点的诗词文章他们就会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来解读,从而有时感到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这在前面学习的诗词文章中反映了出来,所以要有适当的引导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含义,这也正是诗歌鉴赏所要加强的方面。不过有一可喜的地方是,中国的诗歌都比较讲究音韵的和谐,这也是吸引我们热爱诗歌的一个原因。而老师正好可利用这点,让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去提升对诗歌的理解。
李煜的《虞美人》是写“愁”的名篇,无论是在手法的解读还是在情感的体会上都要显得更加有迹可循,加上这篇词内容含量不大,理解相对简单,这就为朗读与体悟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现阶段的诗词鉴赏水平。
《虞美人》效果分析
本节课以文本的探究、品读为主,通过授课,达到了以下效果:
1、学生能够借助文本研习方法,对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等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2、通过学习,掌握作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3、了解李煜的人生际遇,理解诗人笔下“愁”的内涵。
4、通过反复诵读,能够背诵诗词。
《虞美人》教材分析
《虞美人》选自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该专题分三个板块,选取《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这些中国诗歌巅峰时代的杰出作品,展示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脉络和艺术成就。其中,“词别是一家”选取四首婉约风格的宋词,体现宋词的主要格调,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流落,酣畅淋漓,令人情志向往。
《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找词眼、品意象,联系词人经历,体会个人遭遇和家国兴亡交织在一处的愁情。
上片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端悲苦的。窗外,春去秋来的岁月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词人自己的“春花秋月”与先前有了太大的不同,天上地下的巨大变化让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叹。“往事”自然指的是他在江南的无数的“春花秋月”,那些让人醉生梦死的美好时光怎能数的清呢?可惜的是,以往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这一句“往事知多少”无形中把他的苦痛又加深了一层。“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点明后主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一个“又”字让李后主在永不停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是放笔呼号,也是一种深沉的浩叹。试想,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月光中的苍茫,多少故国之思,多少凄楚之情,多少美好时光,多少令人心碎的场景,此刻会一起涌上心头?不能回首,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明月中的故国如今是怎样的物是人非呢?在这里,他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春花秋月何时了)联系在一起,以一个亡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他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读此词,让人无法对这个亡国之君做出任何的责备,而只能沉浸在他所营造的浓重的悲剧氛围中。
下片,“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李后主遥望金陵的想象与慨叹:“雕阑”、“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亡国后,李煜由一国之主一下跌落为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回味。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追问:“问君能有几多愁?”人生能有“几多愁”呢?诗人自问自答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地汪洋恣肆和如春水般地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读来亦如春江波涛般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在这里,李煜又将人世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一江春水向东流)联系在一起,将一己之悲化为人类的悲情。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方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最终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成人类的悲情,蓄势而发,如一江春水,毫无节制,盘旋往复,波澜起伏,不顾一切,奔腾而下,一泻千里,而又深广无尽,令人无法不扼腕而叹。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深味此词后再读这种评价真让人感慨万端。
这首词的特点有二:
一、起伏跌宕的笔法。
一开头是发问,写眼前的实景;接着是感叹,表明作者已然陷入回忆之中,这又成了虚写。虚写后又立即回到实景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而登楼遥望后又回到了虚写-------“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下片一开始也是虚写,是作者想象中的故国,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把笔力全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把一己之愁化成了人类普遍的悲情。全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二、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如何才能用文字表达得具体形象呢?作者用起伏跌宕的笔法把这一感情表达得让人似乎身临其境,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要表达得是物是人非之愁,作者用了一个“又”和“不堪回首月明中”就完成了。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喻愁多,用东逝之水比喻愁源源不断,一个抽象的概念至此变得非常具体。
《虞美人》评测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著名词作家均属于婉约派的是()
A.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B.李煜、苏轼、陆游、辛弃疾
C.苏轼、陆游、温庭筠、李煜D.柳永、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2、对下面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结,完结
B.雕阑玉砌应犹在。雕阑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砌:台阶。
C.只是朱颜改。朱颜:指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君:你
3、下列对词的的有关知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B.词逐渐与音乐分离后,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被称为长短句。
C.词还有别的名称,如“乐章”“乐府”等,《东坡乐府》中的“乐府”也是词的别称。
D.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题目,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
4、词兴于隋唐,盛于,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词按篇幅字数可分为、和
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按风格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豪放派代表词人有、。
5、《虞美人》的作者是李煜,是(朝代)的最后一位君主,历史上称,虞美人是。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运用了、、
等修辞手法;用来比喻,化为,写出了愁思的多和。
7、“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8“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比喻写愁,联系学过的诗词,举几个写愁的例子。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相见欢(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0、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11、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12、某书店拟写一则广告,请你仿造下面的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组成意义相关的广告词。
例句: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空间再小也要藏书
13、赏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并背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这样写“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毕现。“帘外雨潺潺”,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意阑珊”,春光无限好,可是已经衰残了,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李煜《菩萨蛮》词有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所写情事与此差同,但此处表达情感更显委婉含蓄。
“独自暮凭栏,无限江山”,“莫”一作“暮”。“莫凭栏”是说不要凭栏,因为凭栏而望故国江山,会引起无限伤感,令人无以面对;“暮凭栏”意谓暮色苍茫中凭栏远眺,想起江山易主,无限往事,“暮”也暗指词人人生之暮。两说都可通。李商隐曾在《无题》诗中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降宋后被掳到汴京,告别旧都金陵是多么难舍难离,《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中“最是仓皇辞庙日”一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里却说“别时容易”,可见“容易”是为了突出一别之后再见之难;“见时难”似也包含着好景难再,韶华已逝的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象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归去,人生的春天也已完结,一“去”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哀痛和沧桑。昔日人上君的地位和今日阶下囚的遭遇就象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般遥不可及。“天上人间”暗指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一说“天上人间”是个偏正短语,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意谓天上的人间,用在这里暗指自己来日无多,“天上人间”便是最后的归宿。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这种真挚的情感源于后主的一片“赤子之心”(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五),“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七)。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所以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语,《人间词话》手稿之一○四)?(蒋雅云)??
《虞美人》评测练习答案
1、A2、B3、D
4、宋小令、中调、长调、李清照、柳永、李煜、辛弃疾、苏轼
5、南唐、李后主词牌名
6、设问、比喻、夸张;春水、愁思;无形(抽象)、有形(具体);多、绵长
7“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作为亡国之君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内心痛苦,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8“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东风即春风,“又东风”点明他被俘到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感慨宇宙之永恒不变。
9“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李煜将愁变成水,贺铸、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则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更把愁从船上卸下来装在车上。他们都是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感情化为具体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10、A
11、C
12.收入再少也要买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虞美人》课后反思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感情深沉细密,耐人寻味。因此,将《虞美人》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探究等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理解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虞美人》的更深处。同时小组相互交流对这首词感受,情和景的关系,使学生对《虞美人》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把握。
最后,让学生联系李煜的人生经历,全面理解词中“愁”的内涵。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讨论——交流——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一少部分学生对整首词的把握不够全面,在引导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另外,在诵读方面,因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让学生有更多的单独朗诵,多采用齐读的方式,形式显得单一。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以便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虞美人》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习《虞美人》,学生能够借助文本研习方法,对诗歌的情感内容、艺术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等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具体包括两点:一是品读语言,联系所学诗歌,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二是了解李煜的人生际遇,理解诗人笔下“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