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电荷 (基础测试+题型突破)—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专训(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1 电荷 (基础测试+题型突破)—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专训(word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6-15 00:0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1 电荷

基础测试
1.如图所示,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放在绝缘支柱上并相互接触,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A带正电,B带负电
B.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B带正电,A带负电
C.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A带正电,B带负电
D.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B带正电,A带负电
2.如图,充气后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再靠近不带电的空易拉罐,在气球未接触易拉罐的情况下,可观察到易拉罐会朝气球方向滚动,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易拉罐靠近气球一侧的带电性质和气球相反
B.易拉罐远离气球一侧的带电性质和气球相反
C.气球对易拉罐远、近两侧的作用力均为吸引力
D.气球对易拉罐远、近两侧的作用力大小相等
3.带电微粒所带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1.60×10-19C B.8.00×10-19C
C.-2.50×10-19C D.-1.60×10-10C
4.下列关于摩擦起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中电荷的总量减少
B.摩擦起电是使正电荷发生转移
C.摩擦起电是使电子发生转移
D.摩擦起电中电荷的总量增加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B.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C.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D.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作电荷的湮灭
6.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开普勒在整理第谷的观测数据之上,总结得到行星运动规律
B.库仑提出了电荷周围存在电场的观点
C.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物理学家法拉第测得的
D.伽利略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得万有引力常量G值
7.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
②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③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个部分;
④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的过程是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产生了电子和质子的过程
B.摩擦起电的过程是使金属导体的电子和质子分离且反向移动的过程
C.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电子从玻璃棒转移到丝绸,玻璃棒因为电子数少于质子数而现实带正电
D.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个数一定相同
9.人站在绝缘板上,手扶着起电机,头发会竖起来并散开,其原因是头发带了同种电荷并相互排斥的结果,则头发带电的方式属于( )
A.摩擦起电
B.接触起电
C.感应起电
D.以上方式都不属于
10.下列对电现象及规律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感应起电说明了电荷可以创生
B.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库仑通过风筝实验证明了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
D.与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带上了正电荷
题型突破
11.1909年物理学家密立根在多次实验之后发现每滴油滴的电荷量皆为同一数值的倍数,即油滴所带电荷量都是某个最小固定值1.6×10-19C的整数倍,这个最小的电量被称为______;一个正二价的铜离子Cu2+所带的电量为_____C。
12.使物体带静电的方式,除摩擦起电外还有两种: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1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_______;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_______。(填“正电荷”或“负电荷”)
14.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球带正电,A、B两个完全相同的枕形导体不带电。试问:
(1)如何使A、B都带等量正电?
(2)如何使A、B都带等量负电?
(3)如何使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15.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将一段塑料绳分成许多细条用一只手提起这些塑料细条,另一只手快速重复捊塑料细条,看能否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B.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端,由于感应起电,A端带负电,B端带正电,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整体带负电,B整体带正电,故A错误,B正确;
CD.带正电的小球C靠近A端,由于感应起电,A端带负电,B端带正电,将C移走,A、B上的电荷又马上中和,不再带电,再把A、B分开,A、B都不带电,故C、D错误。
故选B。
2.A
【详解】
AB.根据静电感应,靠近气球一侧与气球带异种电荷,远离一侧与气球带同种电荷。A正确,B错误;
CD.气球对易拉罐远侧为斥力,近侧为吸引力。并且对近侧的力大于远侧的力。CD错误。
故选A。
3.C
【详解】
A.因为false
比值为整数,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为false
比值为整数,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因为false
比值不为整数,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false
比值为整数,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电荷是守恒的;
故选C。
5.B
【详解】
A.摩擦起电过程是得到和失去电子的过程,因此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故A错误;
B.接触起电的过程中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是电荷转移的过程,故B正确;
C.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来不同,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得到电子,物体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物体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故C错误;
D.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不叫作电荷的湮灭,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A.开普勒在整理第谷的观察数据之上,总结得到行星运动规律,故选项A正确;
B.法拉第最早提出了电荷周围存在电场的观点,故B错误;
C.元电荷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出的,故C错误;
D.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开文迪许通过实验测出的引力常量G,故D错误。
故选A。
7.B
【详解】
①摩擦起电现象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但并没有创造电荷.电荷只是发生转移,故①错误;
②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即说明了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故②正确;
③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个部分,故③正确;
④感应起电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是接触带电。故④错误。
故选B。
8.C
【分析】
摩擦起电实质是由于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能力不相同,因而电子可以在物体间转移.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其质子数比电子数多,我们说它带正电荷.若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其质子数比电子数少,我们说它带负电荷.使物体带电并不是创造出电荷.
【详解】
A、摩擦起电现象使电子转移,而不是产生,故A错误;B、质子处在原子核内部,在摩擦中不可能使质子发生移动;故B错误;C、丝绸摩擦玻璃棒摩是因为摩擦导致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在摩擦中,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相互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号电荷;故C正确;D、电解液中的正负离子都可以移动,正负离子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电解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同时做定向移动形成的,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应明确摩擦起电的本质;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都电子发生了转移,只是感应起电是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摩擦起电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9.B
【详解】
人站在绝缘板上,手扶着起电机,电荷通过人体传向头发,使头发带同种电荷,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出现头发竖起来。头发带电的方式属于接触起电。
故选B。
10.B
【详解】
A.感应起电不是因为电荷的创生而是电荷的转移,A错误;
B.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B正确;
C. 1752年6月,富兰克林在利用风筝把雷电释放的电荷电引入莱顾瓶中,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C错误;
D.毛皮跟橡胶棒摩擦过程中,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是由于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故D错误。
故选B。
11.元电荷 3.2×10-19 C
【详解】
[1]物理学家密立根在实验中发现各个油滴所带电荷量都是某一最小电量的整数倍,即电荷量的不连续性,这个最小的电量被称之为元电荷e;
[2]一个正二价的铜离子所带的电荷量为两个元电荷2e,计算可得所带电荷量为3.2×10-19C。
12.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详解】
[1][2]使物体带静电的方式,除摩擦起电外还有两种: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13.正电荷 负电荷
【详解】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
[2].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14.(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
【详解】
(1)使A、B都带等量正电有两种方法:?①将C先与A(或B)接触,然后移走C,将AB接触后再分开,则AB将都带等量正电;②把AB紧密靠拢,让C靠近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把A与B分开后再用手摸一下B,则B所带的负电荷就被中和,再把A与B接触后再分开,A和B就带等量正电荷。
(2)使A、B都带等量负电有两种方法:?①把AB紧密靠拢,让C靠近B,则在B端感应出负电荷,A端感应出等量正电荷,再用手摸一下A或B,则A所带的正电荷就被中和,而B端的负电荷不变,移去C以后再把A与B分开,则A和B就带等量负电荷;②A、B导体彼此接触,将带正电的C移近B,则由静电感应可知,B端会感应出负电,则A端出现正电荷;将AB分开后将C移走,A带正电,B带负电,然后将A接地,从大地上来的负电荷将中和A带的正电荷,再断开A的接地,将A与B接触后分开,则AB将都带等量负电。
(3)让A与B接触,将导体C靠近A端,则由静电感应可知,A端会感应出负电,则B端出现正电荷,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则A端带负电,B端带等量的正电,然后将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
15.能,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详解】
能观察到该现象,因为手反复捊塑料细条的过程中,摩擦起电,塑料条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能观察到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