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之风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君子之风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15 06:18:3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君子之风》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⑴游于艺 ( )
⑵君子喻于义 ( )
⑶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
⑷人不堪其忧 ( )
⑸知者乐水 ( )知者乐 ( )
⑹何以文为 ( )
⑺驷不及舌 ( )
⑻威而不猛,恭而安 ( )( )
⑼士不可以不弘毅 ( )( )
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⑴而耻恶衣恶食者 ( )
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 )( )
3.找出下列各句中所包含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⑴孙以出之( )
⑵知者不惑( )
二、内容探究:
4.你是如何理解本章标题“君子之风”中“风”的含义。

5.你怎么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浮云”的比喻义?


6.孔子说“君子喻于义”,韩非认为君臣父子之间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7—9题。
  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悦,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说苑?修文》)
7.孔子为何去见桑伯子?桑伯子又为何见了孔子?(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8.请在本课中找到孔子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写在下面。

9.填空:由上文我们可以联想到孔子的另一个名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10-11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 (宋·真德秀撰《西山读书记》)
10.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11.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三、拓展延申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12题。
⑴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吕氏春秋?察微》)
⑵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吕氏春秋?察微》)
12.子贡和子路分别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为什么?




《君子之风》同步练习(教师版)
一、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⑴游于艺 ( ) ⑵君子喻于义( )
⑶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 ) ⑷人不堪其忧( )
⑸知者乐水( )知者乐 ( ) ⑹何以文为 ( )
⑺驷不及舌 ( ) ⑻威而不猛,恭而安( )( )
⑼士不可以不弘毅 ( )( )
答案:⑴游:广泛涉猎。⑵喻:懂得⑶鄙:庸俗浅薄⑷堪:忍受⑸乐:喜欢、乐意。 乐:快乐⑹文:修饰,这里指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和讲求。⑺及:赶上、追上。⑻恭:庄重,安:安详。⑼弘:心胸开阔。毅:意志坚毅。
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⑴而耻恶衣恶食者( ) 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 )
答案:⑴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⑵饭:名词作动词,吃。枕:名词作动词,把……当作枕头
3.找出下列各句中所包含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⑴孙以出之( ) ⑵知者不惑( )
答案:⑴孙:通“逊”,谦逊。⑵知:通“智”,智慧的。
二、内容探究:
4.你是如何理解本章标题“君子之风”中“风”的含义。
答案: 风:风度、修养。
5.你怎么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浮云”的比喻义?
答案:①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②浮云至轻至淡,喻我把富贵看得无足轻重;③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对我来说是过眼烟云。
6.孔子说“君子喻于义”,韩非认为君臣父子之间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试对这三种主张作简要评论。
答案:孔子主张重义崇德,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利。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董仲舒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7—9题。
  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悦,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说苑?修文》)
7.孔子为何去见桑伯子?桑伯子又为何见了孔子?(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7.因为桑伯子本质美好但行为不重修饰,孔子想劝说他注重礼仪修饰。因为桑伯子认为孔子本质美好但礼仪过于繁杂,所以想劝说他去掉礼仪修饰。
8.请在本课中找到孔子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写在下面。
8.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9.填空:由上文我们可以联想到孔子的另一个名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10-11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
(宋·真德秀撰《西山读书记》)
10.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10.颜子 恶衣恶食
11.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11.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三、拓展延申: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完成12题。
⑴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吕氏春秋?察微》)
⑵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吕氏春秋?察微》)
12.子贡和子路分别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孔子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为什么?
12.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不取其金于府。子路:拯溺者而受之牛。孔子对子贡的做法是不赞成的,因为他认为向国库报销赎金并不有损于善行,如果不取,也就是缺少正当的利益的话,以后就不再有人做赎人之事了。对子路的做法孔子是肯定的,因为子路的做法可以鼓励人们多行善。